浅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
[论文摘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春理工大学结合学校的历史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创建了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学校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原则,在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制度机制三方面实现创新,构筑产、学、研平台,搭建课程建设平台及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拔尖创新 改革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建设高水平大学义不容辞的历史性责任。目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其目的在于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并以启发探究教学模式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为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长春理工大学于2005年以学校创始人、名誉校长王大珩院士名字命名成立了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2007年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被确定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五年多来,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综合优☼势,以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为依托,集学校优质教学资源,▼不拘一格培养拔尖人才的理念,深入探索具有军工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明确思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同时要制定有效的政策机制。近年来,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积累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改革经验,为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示范与辐射作用。2005年以来,长春理工大学从学校历史沿革与特色出发,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原则,在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制度机制三方面实现创新,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
(一)小规模、高规格、厚基础,创新人才教育思想
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改革,需要教育理念的创新。要以开放的、科学的、先进的思想观念和广博的视野,立足学科专业特色,探索出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科学素养的行业领军人物的有效途径。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校充分借鉴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吸收并改进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在
一、二年级进行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大类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实践环节纵向贯通,统一教学,在夯实基础的同时,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三年级按照学生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基础平台教育、实施个性化培养,同时进一步加强数学、物理基础,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几个专业搭建统一的通识教育和公共基础平台,打通基础课程,重组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加强课程的深度与广度。
(二)拓展学生自主研学时间与空间、强化英语应用能力、实行全程学业导师制,实现人才培养过程创新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到:“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ร,要从学习氛围、培养环境等多方面创造条件。在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学校注重压缩学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研学的时间,全面开展教学方法改革试点。通过研讨式教学、培养方案个性化,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开展创新性研究,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拓展研学空间,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条件。
建立学生指导教师选配制度,实行全程学业导师制度。在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每名学生全程配备指导教师,导师的配备实行双向选择,学生根据专业兴趣与个性发展方向,在学院公布的导师中进行选择。学生导师均为具有指导研究生资格的教授与副教授,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负责制定学生发展目标和学习计划、指导学生科研活动、实施个性化培养。
(三)滚动选拔、设立专项奖学金及创新学分,推进机制创新
为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制定了《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学生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制定了学生选拔管理、导师遴选与管理、创新学分管理办法等制度,更好地调动了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构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专门通道,为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提供了制度保障。
多年来,学校坚持通过多种途径选拔成绩优异且有突出特长的学生进入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实行小班授课,设立王大珩专项奖学金、学生创新基金,执行优先推免研究生等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执行创新教育学分制,健全和完善创新人才的奖励与资助制度。学生管理实行滚动机制,每学期不合格的学生调回普通班学习,每学年从创新实验班所在学院普通班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创新实验班学习。对学生采取激励机制,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明显高于普通班。
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指出,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为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集中配备了一流的师资队伍,由院长、各级教学名师、部分教授等高水平教学团队组成教学组,使学生与专家教授零距离接触,通过一流师资队伍的教学指导,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与优势。
学校在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培养方案中设立了创新学分,根据《长春理工大学本科生创新学分实施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校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励、获得的科研成果和发明创造都可以获取相应的学分。同时学校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评选与申报上,给予倾斜政策,全方位、多角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二、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春理工大学除营造良好的教学氛 ϡ围外,还将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构筑产、学、研结合平台,搭建课程平台及国际交流平台,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自由成长的广阔空间。
(一)发挥学校科研优势,构筑产、学、研平台
建校之初,老校长王大珩先生就针对我国光学事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了“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 的办学模式。多年来,学校秉承“产、学、研”办学思想,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成立后,传承学校办学历史、定位和特色,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研究所和企业密切合作,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提高的原则,建立和发展了长期、稳定、全面、紧密的合作关系。目前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部分课程聘请研究所、工厂的专家及技术人员讲授,学校还定期、分批次选派教师深入研究所、工厂参加研究与生产。另外,发挥学校科研优势,与研究机构深度合作,强调教师把学术研究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科研反哺教学,给予学生参与更多的科研项目的机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教师科研实验室、资料室对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学生予以全部开放,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利用优质的资源开展研究工作。
(二)夯实基础、设置创新教育模块,搭建课程建设平台
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学校搭建了通识教育与公共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方向与特色平台,通过三个平台的搭建,实现了课程设置体系化。
课程平台建设突出三个特点:一是加强基础教学。扎实的基础保证拔尖创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加大基础课程教学,增加内容、提高难度,公共基础课约占总学分的40%。通过大范围的教学内容改革,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方法论的启迪和指导;二是设置创新教育模块。创新教育模块主要包括:学科发展史、学科前沿讲座、创新方法学、创新思维训练、创新实践训练等内容。该模块是对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强化培养。通过推陈出新、聚合抽象、循序渐进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强化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此提高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从而改善学生的智力结构,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三是加大选修课程比例。通过增加学科基础和专业选修课程门类,提高选修课比例,学生可根据学习兴趣,进行自由选择专业方向,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个性化培养。学校还十分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取得全校公共选修课学分为6~12分,其中文化素质课不少于4学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也促进学生在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发展,增进心理健康。
(三)增加海外交流机会,广搭国际交流平台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和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提高及学生就业率的提升。在此方面,国家应继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促进学校与企业及政府之间的有效合作,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力求培养出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