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崩塌一场加工出的大地震

时间:2024-12-26 03:21:2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电影《末日崩塌》的整个故事情节叙述与推进都在9.6级巨大地震的基础上进行。一方面,作为灾难类型片,《末日崩塌》本身便以“地震”作为叙事背景与电影卖点,需要把“地震”这一关键的类型元素展演透彻,让观众在看的时候能够身临其境,增强其投入感。但另一方面,为了多方面增加地震效果,为了给影片中的家庭历经难关最终团聚的主要情节铺就故事背景与驱动力,电影中有许多为了“地震”而“地震”的场面与桥段。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这些场面与桥段事实上是对真实地震状况的电影化加工。

圣安地列斯断层的真相

电影的英文片名叫“San Andreas”,实际上便是指圣安地列斯地质断层,整个电影也是围绕这个断ภ层引发的地震展开的。在影片情节中,由圣安地列斯断层引发的地震强达9.6级,波及了内华达与洛杉矶,不仅造成地表的撕裂与天堑的形成,还引发了能够淹没高楼大厦的海啸。但现实中,圣安地列斯断层的地址状况远不是如此,电影中关于圣安地列斯断层“地震”的体现属于简单粗暴型的元素加工与堆积。事实上,圣安地列斯断层和我国郯庐地震带一样,在地学界非常著名,它是贯穿于美国加州、绵延1300多公里的断层,是由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之间相对运动而形成的地质构造,当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向移动,而北美板块向东南方向缓移,这使得圣安地列斯断层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就是成为了地震多发地带。1906年的旧金山7.8级大地震就发生在该地震带上。影片中提到的9.6级强震,属于几乎可以摧毁一切的巨大地震,而按照美国地震调查局的记录,史上震级最强的地震,是1960年发生在智利的里氏9.5级强震。根据目前对圣安地列斯断层的了解,这里还不具备发生这么高震级的地震基本条件。科学家们演算得出,目前最详尽的电脑模型推导显示,圣安地列斯断层可能引发里氏8.3级的大地震,但出现更高震级强震的概率很小。而《末日崩塌》将终极大地震的强度设定为了9.6级,并以此制造出更震撼的视听效果,这本身就是一种夸张化加工。

另外电影中提到,由于板块构造,在内华达州胡佛大坝附近引发的地震实际是圣安地列斯断层运动的一部分,这也引发了洛杉矶的大地震。而实际上,虽然发生在一个断层上的地震,有时可能会引起周边断层的应力调整。但是圣安地列斯断层并没有像电影中所说的那样穿过内华达,内华达中的断层和该断层没有直接关联。虽然断层的长度如果更长,是会引发更大的地震,但是电影中为了产生连锁地震增强视听效果推进情节,虚构了两个☿地质层相连的情况。

天堑与巨浪:缺乏科学基础

电影中出现的地表撕裂与沟壑的形成,也属于一种加工手段,因为在现实情况中,圣安地列斯断层发生的地震并不会造成地表撕裂。地震的确会造成地面裂纹,但最多是能够伸进一只手臂的宽度,像片中描绘的“天堑”,在现实中的地震不可能出现;而在圣安地列斯断层地带,更加不可能发生地表严重撕裂的情况了――与一般板块上下交错形成的断层不同,圣安地列斯是水平滑行断层。也就是说,如果断层处真的断开,那就消除了版块的挤压与摩擦,而没了碰撞与摩擦,该断层带的地震也就不会发生了。这种“天堑”又是一种电影化的加工。

除此之外,电影中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威力巨❥大,不仅冲垮高楼,甚至拦腰截断金门大桥。这种视听效果令人震撼,但却也迷惑了观众――因为现实中发生圣安地列斯断层的地震并不会引发海啸,更不可能引发能够“斩断”金门大桥的巨浪。2004年印度洋海啸,引发最高ษ约15米的海浪;而1964年的阿拉斯加大地震,激发的巨浪高达60多米。然而这些都无法与《末日崩塌》里那场由9.6级强震引发的高度堪比摩天大楼的海啸相比。电影中描绘的海啸场景大多是为戏剧效果服务的,准确性并不高。比如,海啸不会在靠近海岸的浅水区形成影片中那种规模下的巨浪;而在海啸来临之际,水面也不会停留在原处――波浪会不断翻卷,非常活跃,然后回落到最初的水平面。此外,海啸中通常有多次海浪,第一个海浪也不总是最大的。

另外实际上,地震引发海啸是应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除了震级大和震源浅,更重要的是和震源机制有关。海啸主要是由海洋中发生的逆冲断层的地震引起的,当逆冲断层运动时,海底突然发生很大的垂直运动,造成整个海水急剧抬升,水体波动并向外☭传播,于是产生海啸。因而,圣安地列斯断层两边的板块是水平地向彼此滑动,这种运动不会引起推高海水的海底剧烈的垂直运动,而这正是发生大海啸基本条件。

科学学习避震知识

电影中地震发生时,惊恐逃亡的人们做出了不同的避震与逃难措施,这些措施有些可信,值得学习与借鉴,但有些方式则不尽的得当,因为需要观众在辨别电影的地震知识真伪之余,科学学习生活中的避震知识。

电影中,9.6级别的地震发生时,从大楼里奔散而出的人大多能够在街上走着、跑着,甚至强森饰演的男主角还能开车四处穿行。这其中其实存在对震后自救措施表现不当的地方。一方面,在如此级别的地震中,震中附近的人是无法站稳的,而行走、跑步则几乎不可能,电影的加工实际上是为了推进情节发展。另一方面,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避震做法是就近躲避,以防高空掉落杂物,尽量避免四处逃散,增加危险。

此外,电影中,强森饰演的援救队成员,在帮助人们疏散到体育场边围时,解释说这是“救命的三角区”。但这种逃生与避难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正确。建筑物的“三角区”在实际地震中也不一定有利于躲避伤害。其实每当谈到如何避震时,总会有人提到“生命三角区”,其实这并不十分靠谱。经历过大地震的人都知道,强烈晃动使人无法站稳,恐惧和紧张无法让人准确判断哪里是稳定的三角区,而在极短的时间内也无从知晓建筑物的倒塌方向,若藏身不当反而会带来危险。地震时,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相应的避震自救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首先肯定是要保持冷静与镇定,若在室外,要尽快转移到空旷地带,而如果室内,则要遵循的原则是“伏地”、“遮挡”、“手抓牢”。这一避震与自救方式在电影中则有着正确的展现,这主要体现在地震专家与新闻记者在遭遇地震时,没有慌乱冲出室外,而是躲避于桌子底下等待震感过去。而在地震后,帮助疏散人群,帮助受伤的人,避免更多的伤害和破坏也是大家应尽到的责任。总之,《末日崩塌》是一部惊险刺激的灾难电影,但电影中关于地震和救援的描写,无疑都经过了电影化的巨大夸张。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