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铃薯病害的防治技术

时间:2024-12-26 23:26:2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马铃薯,俗名土豆、洋芋和山药蛋。马铃薯茄科茄属,是一种一年生草本块茎植物。因为生产上用它的块茎(通常称薯块)进行无性繁殖,因此又可视为多年生植物。它在我国的种植,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有。

马铃薯适应性强,喜冷凉的气候条件,抗灾,早熟,高产,易于种植,更重要的是它既能做粮又能做菜,营养价值高,因而成了我国人民喜食的农作物。因此,马铃薯在我国虽然是个年轻的农作物,但它发展很快,已经扎根于全国东西南北各地。

马铃薯在粮食作物生产中居第四位,总产量和种植面积仅少于小麦、水稻、玉米。

为了使马铃薯有效的高产增收,要积极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1、马铃薯早疫病

1.1症状

可危害叶片、茎、薯块。叶片和茎部发病,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上有黑色同心轮纹,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病斑正面产生黑色霉。薯块发病,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褐色病斑,病斑下面组织干腐变褐。

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行。瘠薄地块及肥力不足发病重。

13 防治方法

(1)选用早熟耐病品种,适当提早收获;

(2)选择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推行配方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2、马铃薯晚疫病

2.1症状

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发病叶片,最初在叶尖和叶缘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扩大后变为褐色大型病斑,湿度大时,病部和健康部分交界处长出一圈白色霉层。茎部受害,出现稍凹陷的褐色条斑,潮湿时也产生白色霉层。薯块受害,出现褐色稍凹陷病斑。

2.2发病条件

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的地块,或氮肥施用过多的地块,发病都较严重。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在温、湿度适宜时(持续48小时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晚疫病迅速扩展蔓延,病株成片枯死,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2.3防治方法

(2)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3)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田块,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3、马铃薯癌肿病

3.1症状

主要为害地下部,被害块茎或匍匐茎形成大大小小花菜头状的瘤,表皮常龟裂,癌肿组织前期呈黄白色,后期变黑褐色,松软,易腐烂并产生恶臭。病薯在窖藏期仍能继续扩展为害,甚者造成烂窖,病薯变黑,发出恶臭。重病田块部分病株的花、茎、叶均可被害而产生癌肿病变。

3.2 发病条件

3.3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划定疫区和保护区。严禁疫区种薯向外调运,病田的土壤及其上生长的植物也严禁外移。

(2)选用抗病品种。

(3)重病地不宜种马铃薯,一般病ฃ地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改种非茄科作物。

(4)加强栽培管理,做到勤中耕施用净粪,增施磷钾肥,及时挖除病株集中烧毁。

(5)必要时病地进行土壤消毒。

4、马铃薯青枯病

4.1症状

发病初期,下部叶片白天萎蔫,傍晚恢复,两天后,不再复原,由下向上逐渐发展,4天后,病株茎叶萎蔫枯死。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白色细菌粘液溢出。

4.2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多雨的地区发病重。种植带病种薯,连作地,地势低洼,土壤偏酸,易发病。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

4.3防治方法

(1)种植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种薯繁育基地和无青枯病的留种体系,包括用脱毒试管苗繁殖原原种和从未发生过☿青枯病的地块生产种薯。

(2)实行马铃薯与非寄主植物3年以上轮作。

(3)小整薯播种,以杜绝切块时通过,切刀感染。

(4)及时挖除病株及病薯,病穴最好用科博500倍液灭菌,对与病ข株相邻的植株,进行药剂灌根。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