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与自我对话”的人生哲思
☏ 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竞争把人推向了风口浪尖,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却忽略了自我对话。
一、慎独是人生的大学
1.自我对话是生活的顶层设ฏ计
生活充满了博弈,人们被竞争逼仄到无所适从的地步而焦虑重重,久而久之思考自我就似乎成为一件奇怪而奢侈的事情,然问题非常值得深思。苏格拉底ฑ认为,没有经过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需要为之辩护,人应该认识你自己。卡西尔指出,自我认识,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即使最极端的怀疑论思想家也从不否认认识自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自我反省是有价值生命的环节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然而儒家所讲的慎独、修身常被人们忽视。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讲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非有闲暇不为也。纵观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积累,探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而思对此悠久与积累者如何承袭撷取而有所发明,对复杂繁变者宜如何应对而知所排解,非有闲暇不为也;人生莫非学问也,能自作观察、欣赏、沉思、体会者,斯得知。台湾作家龙应台也认为,慎独其实就是在孤独、沉淀的内在宇宙里审视自己在环境中的处境,剖析人我之间的关系,判别是非对错的细微分野,慎独使人在群体中保持清醒。形而上学有三重对话:人与自然的对话、人与他人的对话、人与自我的对话。人们往往关注人与自然的对话、人与他人的对话,惟独缺失了与自我的对话,以致忽视了内心的深层追问。追问和把握人与自我的关系,意味着人与自我分离并超越自我、以实现走向神圣的祈求。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思想给人提供安身立命的意义,从而人在生活中才能获得一种本体性安全。其实与自我对话最为根本,缺少自我反省的生活总是残缺不全的,没有自我意识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反省是自己终生的学校,慎独是最好的自我教育方式。
二、在独处中升华
1.独处是一种能力
独处在熙来攘往的社会关系中显得非常可贵,它使我们获得没有欺骗、没有恐惧地面对自我的机会。真实地面对自己需要一份真诚,而独处使人脱去一切伪装变得最为本己,没有任何外在的一丝侵扰,自己伴随自己开始心灵创伤的修复并进行一次心灵远足。对于有自我的人来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物中抽身出来,回到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宇宙中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胡塞尔说面向事情本身,海德格尔说面向人本身,与外界做一次彻底隔离,把心灵呈现给自己,打点或盘点一下自己的情绪与所思,无疑在充满嘈杂喧嚣的人际关系中做一次抽身,抽出身来好好思考,如此独处不仅拥有了自由的时间与空间,而且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在世方式,在独处中向着孤独要善的生活,要有质量的生活。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作家铁凝说,能把一个自己变做两个、三个乃至一百个、一万个自己的人原是最懂孤独之妙的人,孤独可能需要一个人待着,像葛丽泰嘉宝,平生最大乐事就是一个人待着。孤独不仅仅是一个人待着,孤独是强者的一种勇气;孤独是热爱生命的一种激情;孤独是灵魂背对着凡俗的诸种诱惑与上苍、与万物的诚挚交流;孤独是想象力最丰沛的泉眼;而海明威的孤独则能创造震惊世界的热闹。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退到比埃纳湖中的圣皮埃尔岛上拥有了属己的闲暇与激越,他说,摆脱了喧嚣的社会生活所孕育的种种尘世欲念,我的灵魂将频繁飞越现世的氛围,投身于和我的心灵亲切交谈,激发出无限性思想,浑然忘我、心满意足,获得充分的、完全的、圆满的幸福。
2.选择一种慢生活策略
无情的竞争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生活的快节奏给人们带来了紧张、失意和焦虑,存在主义认为烦、畏、死成了现代人的基本情绪。本欲追求幸福生活却陷入生活不幸, ϡ其深层症结在于人们对待现代性的不当价值方式和思维方式,正如伯杰所说,现代性是以无家可归为标志的,现代主义在生活观念上采取了一种未来主义,人们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未来:为了今后的生计、为了子孙去挣钱、攒钱,去把世界改变得更加 美 好,甚至雄心勃勃地要建立地球上的天堂结果却酿造了种种不幸的酸果。为此,我们需要建树多元思维风格,倡导☒多样性生活格调。
三、学会自我宽容
美国著名学者房龙倡导宽容宽容将会成为法则。但人们一谈宽容便只是想到对他者的宽容,而忽略了对自己的宽容,然不能真正地宽容自己也就很难真正地宽容他者,在这个意义上自我宽容优于对他者的宽容。所谓宽容即指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宽容意味着一种入世态度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真正的宽容者能够自觉地认识到,人的生命本性的内容是多元丰富的,正如人性的优点一样,人性的弱点同样是人性不可或缺的内在环节。这些弱点,既不属于神,也不属于物,而是专属于人的,它们都是人的本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宽容缺陷
传统形而上学主张极致和完美,激励人追求尽善尽美,其实完美根本不存在,完美只在想象中,不过是人空虚时的填充物与寂寞时的幻象而已,只有神才具备完美之性,现实中人总不完美。真实的看法须还原出人的不圆满性,以善待自我不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为是人每个人必然地带有这样或那样欠缺的原罪,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总觉得自己浑身弱势,反之以自我之长比他人之短就会获得自足与自信。
2.宽容失败
当下成功学宰制了社会并似乎成为人们唯一追求的目标,从而有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善恶分野,失败几乎成了耻辱的代名词。于是有人为了成功遵循草原铁律、丛林法则,不惜一切手段僭越道德、法律,笑贫不笑娼被当作时尚,怎么都行便是其成功的价值立场。此种观念造成了是非难辨、真假不明、善恶混乱、美丑异位的严重道德后果。成功学枚举了大量成功的样本,编织了无数的梦想,把追求物质财富视作人生的第一原理,成功成了失败者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
3.宽容痛苦
叔本华认为,人彻底地是一个欲望的渊薮,因为欲望衍生欲望而无法餍足,人注定是痛苦性存在。时下,幸福学铺天盖地,湮没了人们的想象,也遮蔽了人间痛苦。海明威说,只有阳光而无阴影,只有欢乐而无痛苦,那就不是人生。在人生的清醒时刻,在哀痛和伤心的阴影之下,人类与真实的自我最接近。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痛苦,甚至在人一生中痛苦远多于幸福,幸福总建筑在痛苦底色之上,并且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本身就包含在克服痛苦的体验中。允许痛苦意味着如何善待痛苦,明辨痛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是化悲痛为力量的前提。莎士比亚说,事情没有好与坏,只在于你如何看待。把权力当成追求,把义务当作累赘;把享受当成欢乐,把劳动当作罪恶;把成功当成幸福,把失败当作痛苦;把富裕当成光荣,把贫穷当作耻辱当得到时忘乎所以,当失去时痛苦万分,这样的价值定位和人生态度决非科学和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