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机制研究
摘要:近年来,农业科技园不断涌现。目前,农业科技园发展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园区过度依赖政府的投入,主要原因是农业园区的定位和产业功能相脱离。本文通过总结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的运行管理模式,并分析其功能定位、技术与管理特色,拟为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北农科技园;运行模式;功能定位;特色
农业科技园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的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不仅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提供了基地,同时对周边地区农业ง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示范与推动作用[1]。
为努力加强我校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我们通过分析农业科技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实际,努力开拓创新,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我国农业科技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园的建设以及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力度,并给予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及资金支持,但农业科技园能按照设计正常经营的不多。目前,农业科技园发展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园区过度依赖政府的投入,且经济效益亟待提高。一旦政府的资金断缺,园区就只能望农兴叹,维持不下去。在全国,这种现象极为普遍。
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农业园区的定位和产业功能相脱离。建园之初,特别是作为出资方的政府,希望园区具备“☠展示”功能,所以园区一味追求硬设施上的“洋、大、新、高”,而忽视了产业功能的内核。这种金玉其外的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堪一击,政府的资金一断,那些自动化程度极高的现代洋设备,由于运行成本极高,就都被闲置了。
各大农业科技园一直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试图从全国农业科技园区的赔本桎梏中摆脱出来[3]。北农科技园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科技园发展的运行管理模式,着准定位且努力开展特色创新,为农业科技园建设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北京农学院科技园的运行模式
北农科技园运行模式是“学校统一规划建设园区的各类基础设施,分项目(平台)引入企业运行,教师提供技术支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企业也从中获益,为园区的运营提供资金保障,使园区的技术示范得以持续开展,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双赢。目前北农科技园依托企业达到平均亩产值3000~4000元,基本能维持运营。
(一)学校统一规划建设
在北京农学院的统一规划建设下,科技园内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上下游产业,已建成各类种植、养殖、加工等相关设施面积共9.574万平方米,由以下三个功能区组成。
3.山区林场技术转化区(万亩林场):位于怀柔区宝山镇四道河村,占地面积10044亩。分为综合服务区、林下经济示范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保育区。综合服务区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完备;林下经济区建有高寒区半坡式节能日光温室、15亩林下种植区和4万平米林区生态养殖场,主要用于山区设施蔬菜、花卉、果树、食用菌种植和鸡、兔、猪等动物养殖。通过整合宝山镇四道河村林业、生态、社会、经济、农业等沟域优势资源,构建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集山区沟域教学、科研、实践、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北京沟域经济示范基地。
(二)分项目(平台)引入企业运行
在平台建设方面,不是一味追求“洋、大、新、高”,而是做到“土”“洋”结合。产业布局上,坚持种、养、加结合,循环可持续发展,做到上下游结合。
目前,北农科技园依托大田作物区、果树种植区、设施种植区、园林树木区、园林花卉区、生态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食用菌示范区、再生能源示范中心、综合服务保障中心等功能区,形成种植、养殖、加工、循环这四个基础产业的平台。种植主要有大田种植、设施种植、温室种植,种植种类有蘑菇、蔬菜、果树等;养殖种类主要有鸡、牛、猪、马、羊等;加工业主要有乳品加工和酒类加工。乳品加工主要是酸奶、鲜奶、奶酪,酒类加工主要有白酒、啤酒和红酒。做到种植养殖相结合,种的为养的服务,养的为人服务。比如牛场的粪便可以用作沼气发酵,变成生物能源,用来烧水和温室加温;沼渣沼液又可以作为有机肥料。通过各类平台引入各类企业。
(三)教师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园着眼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求,将学校前沿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园区,将企业的技术需求与市场敏锐度引入园区,通过政、校、企三方相互配合、相互支撑,逐渐形成集成研发优势,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农业科学研究,着力突破都市型现代农业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4]。我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动物科学、食品加工、园林等相关学科的63项科研课题在园区实施,学校广大专家教授和学术创新团队依托园区开展科学研究,分别在园区内建立科研试验点、研究室与研究成果的示范展示区。
同时,科技园还通过把教师科研成果的技术示范权委托给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努力打造成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基地。如北京山水都市林业研究中心依托北京农学院各行业专家近十人,连续五年承担北京市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示范推广项目八项;永业集团依托我校专家做矮化葡萄及樱桃栽培指导,并为周边农民进行培育,指导草莓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同时,我校教师通过大学科技园,与昌平区镇街进行科技成果对接,辐射带动周边村镇经济发展,解决当地村民就业,带动村民致富。
(四)学生参与实践教学
科技园的建设始终紧密围绕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现代农业人才的目标需求。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及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的要求,科技园设立了大田作物、露地蔬菜、芳香植物、温室观光等总面积达489余亩的教学实习区,约占园区总面积的47%,每年完成北京农学院各专业学生15000学时的教学实践课程,逐渐形成了四年不断线、八个环节相互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4]。同时,科技园内入园涉农高新技术企业向学校开放的各种实习窗口,每年接ญ纳一定数量的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实践。
2009年6月至今,先后接待我校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园林学院、城乡♡发展学院等467个班次学生实习,累计学生人数15395人次。在这จ里,来自北京农学院各专业的同学都可以参与到相关专业的实践与实习中,有效地将书本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实践本领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现代农业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三、北农科技园功能定位、技术与管理特色分析
(一)都市现代农业的园区定位及技术特色
1.功能定位。围绕着都市型现代农业学科建设和社会的需求,以现代种植、现代养殖、农产品加工、生态环境四大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产业为平台,突出绿色生态,安全生产,循环农业,技术集成,科技先导,高端引领等先进理念[5],建设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特色,设施农业、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山区沟域经济为主体的集教学科研、技术孵化、生产示范、科普观光为一体的农业大学科技园。
2.技术特色。循环、优质、安全、高效是园区建设的技术特色。运用生态循环原理和绿色环保技术,实现了农业低碳生产的方式。利用园区养殖厂的粪污及农作物的废弃物建设沼气池,并配有风能、太阳能发电装置形成循环农业的示范模式,园区运用生态循环的理念和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先进的检测设备及研发团队、规范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确保了农产品的安全与高效生产。
(二)北农大学科技园“三位一体”的管理特色
园区管理上探索性采用教学实践、科学研究与农业高科技孵化“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方式,较好解决了园区运营管理体系问题。
入驻北农科技园的企业负责人有三个职务,首先是教学的厂长或者试验站站长;其次是项目孵化和对外合作的注册经理人;第三是项目研发的合作伙伴。园区的企业兼有运行管理公共专业平台的职能,平时负责专业平台的日常管理和企业自身的生产示范,优先为教学服务。当有项目进入需要展示和孵化时,这些企业承担着项目转化和示范的功能,是科技项目转化的专业合作伙伴。此外,这些企业又是独立注册的法人,在经营和市场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性。这种“场(站)长、经理、科技伙伴”三位一体的科技园管理模式是北农科技园的管理特色,较好解决了国内多数农业科技园有建园经费而无运营经费、教学与科研争资源、产业化与服务社会的矛盾。
总之,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应立足于自身实际,决不能盲目地贪大求洋,不切实际的追求高标准、新要求。应以效益为中心,合理统筹规划与建设,协调部署,不断探索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3]程桔华.北农科技园:全产业链突围[J].中关村,2014,(01):38-39.
[4]高东,杨宝东,秦岭.大学科技园助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J].中国高校科技,2012,(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