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历史细节,引导学生探究

时间:2024-12-26 00:59:4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历史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利用历史史料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本文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为例,通过展示历史细节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历史细节 君主专制 探究

历史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利用历史史料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教学中,通过展现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和军机处的一些相关史料,能更好地描述当时的历史,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会君主专制加强的进程与趋势。

一、展现明初四位宰相悲惨下场,激发学生思考废相缘由

一般来说,学生对直观具体的内容更感兴趣、更容易接受。所以,教师利用生动具体的史料来创设情境,把教科书中抽象的、冰冷的历史概括,转换成具体的、生动的历史细节进行探究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本身,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热情,使被动历史学习的过程变为主动历史探究的过程。

【教学片断1】“宰相制度的废除”的教学设计

“宰相制度的废除”的教学设计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1)展示材料:教师展示相关的细节材料,如胡惟庸毒死刘基或私自扣押奏章的具体事实、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并灭其九族的情节和明初四位宰相都不得善终的史实,渲染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生成问题:通过阅读上述材料,学生感受到胡惟庸不自量力、朱元璋手段残酷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强烈的疑问――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诛杀胡惟庸并灭其九族?明初四位宰相尽是如此下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3)合作探究:随着材料的展示和问题的生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活动,并要求学生:①站在当时朱元璋的立场去思考他为什么这么做,采取了哪些措施?②回顾宰相制度产生、演变的过程,理解宰相对君主专制的双重作用,体会政治变革受历史、现实和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领悟总结:在解อ决上述问题的同时,继续从明太祖朱元璋的立场引导学生思考:①废相后朱元璋的目的实现了吗?②朱元璋又会面临什么新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的是宰相制度废除的影响,并导入下一学习内容。

本片断中,教师补充展示的历史细节材料,因真实、具体、生动而极具冲击力和震撼性,必然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这里的问题不是教师设计、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学生自主引发生成的,所以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成为学生自身体验的需要,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还原朱元璋政务繁重的情境,启发学生探究内阁职权

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类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利用史料创设情境来还原历史人物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使历史学习的过程变为历史体验的过程。这样,不仅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真切地体验历史的发展,更合理地阐释历史事件。

【教学片断2】“内阁的出现”的教学设计

“内阁的出现”的教学设计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1)还原皇帝面临的问题:

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在八天时间内,揽阅奏折1160件,处理政事339件,每天只睡6小时。材料(二)朱元璋自己作☠诗曰:“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通过两段材料,让学生来概括宰相制度废除后朱元璋所面临的问题:政务繁重、力不从心,已经影响国家的日常管理和自己的身体健康。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朱元璋陷入怎样的两难处境:①要设置机构安排人员帮助他处理政务♒以减轻工作负担;②担心会出现如过去宰相那样权倾朝野的官员,威胁自己的专权。

(2)体会皇帝解决问题的思路:打开学生思维,思考当时朱元璋希望设置什么样的机构来解决困境,如不给实权不给正式编制、文员组成的秘书机构、设置多名官员以便分散他们的权力、最终的决策大权坚决不放手等,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明朝设置内阁的思路。

(3)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①利用教材上的内容,请学生梳理内阁的设置、演变过程;②通过了解内阁大臣职权逐步调整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明朝皇帝们小心翼翼的行动正是加强皇权专制的内在需求。

(4)分析解决问题的得失:内阁的设置能否解决明朝皇帝们的烦忧呢?①请学生列表比较宰相和内阁大臣的异同点,总结内阁的职权、地位和作用;②通过内阁首辅张居正所作所为,启发学生思考内阁的设置带来了什么新的问题。

本片断中,不管是用史料来还原朱元璋面临的问题还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思路、梳理内阁演变过程等教学环节,都试图引导学生站在当时明朝皇帝的角度去思考、体会专制社会皇帝防止大权旁落的心态和智谋,从而认识内阁设置的原因、演变的过程和对明朝政治发展的影响。还需要说明的是老问题的解决还会带来新的问题,正是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三、描绘军机大臣工作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君主专制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先从具体、感性认识到抽象、理性认识。历史教学过程就是通过展现真实的、具体的历史材料,让学生形成抽象的、概括的历史结论的过程。教学注重的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起初学生并不一定能自己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但必须相信和坚持:方法是在坚持实践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的,能力是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慢慢提升的。

【教学片断3】“军机处的设立”的教学设计

(1)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清初沿明旧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材料(二)雍正七年西北用兵,往返军报频繁,内阁距内廷太远,皇帝不便亲授机宜,故在此年元月,在内廷设立军机处。设置问题:依据材料分析,雍正ฅ帝为什么要设立军机处?并引导学生通过材料(一)认识其根本原因。

(2)教师补充展示历史材料,如军机大臣工作详细流程、军机大臣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的细节、军机处“廷寄”制度等。设置问题:阅读材料结合书本内容,说说军机大臣的具体工作内容有哪些?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直观了解军机大臣的具体职责和处理政务的做法,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3)进一步设问:①概括军机处有哪些特点?②军机处的设置对清朝政治有何影响?本环节是在上一个环节了解军机大臣具体工作的基础上,认识军机处的特点和影响,让学生深入把握军机处的概念和皇帝与军机处的关系,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本片断中,描述清朝军机大臣具体工作状况的历史材料,一定是具体、生动的细节,以便学生对军机处的工作有直观、真实的感受,然后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军机处的特点和影响,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一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绝对不能省略或简化。这是为了突破“军机处的特点及其影响”这一重难点内容,也是为了提高学生概括历史材料、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更是为了训练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素养。

总之,历史教学的原动力只能是历史自身,而历史自身就是由诸多历史细节组成的。历史课应该在阅读历史细节的过程中走进历史人物、感受历史场景、体会历史真实,从而使历史课更具学科魅力和教学效力。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