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引发的对农村留守儿童权益问题的思考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浪潮席卷中国,农民在从中得到实惠的同时也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城乡二元体制的壁垒,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使得农民工在城市打拼的同时不得不将妻儿老小留在农村家中。留守儿童成为广泛受人关注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各种权益应该如何保障;留守儿童权益保障过程中面临着怎样的问题;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应该怎样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共同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这都是文章将要重点思考解答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对策
“留守儿童”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也不是中国特有的名词。但是却在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思考。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变身成为“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这是农民理性的选择,也是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与此同时相应的政策支持却没有跟上,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之间的壁垒存在矛盾,根本原因在于人地矛盾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而这两个矛盾并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化解。于是为了追求充裕的经济收入和更好的生活,农民来到城市,但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又使举家迁移变得不可能。大批“留守儿童”因此产生,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最近湖南卫视一档节目《变形记》将人们的视线再次引到“留守儿童”身上,该节目主要是让城市与农村的孩子角色互换,到彼此生活的地方,融入彼此的家庭,体验彼此的生活。最终使城市的一些家庭条件好的问题儿童快速成长成熟起来,同时也让农村孩子在体验了城市的繁华之后回去能够发奋读书,立志通过自身努力走出农村,改变命运。这档节目初衷是好的,但我却在观看之后久久无法释怀,我在思考这样的城市经历带给这些山村“留守儿童”的究竟是什么。在体验了城市的繁华之后,在节目组帮助下到城市见到久未谋面的父母之后,在收到来自城市家庭及城市的小伙伴短暂的资助之后,在赚取了大批观众的眼泪与收视率之后,这些可怜的“留守儿童”之后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节目后他们的生活不还是回归从前的艰辛,与父母还是不能见面,各项权益还是得不到保障,一切都和从前一样,没有人再去关注他们。《变形记》这个节目初衷是好的,它把我们的视线和关注点引到了“留守儿童”身上。在此之后,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包括政府,“留守儿童”所在地的学校及社会各界人士。
一、“留守儿童”权益保障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留守儿童”的权益概括为三个方面:生存权益,受教育权益及发展权益。其中生存权益是指“留守儿童”要具备生活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能够保证身体健康,保证不受到歧视、虐待、疏忽照顾等人身侵害。受教育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指“留守儿童”要能够从监护人及常规教育机构那里接受到应有的教育,习得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需的文化和社会知识,增进技能,健全人格。发展权益是指“留守儿童”有权享有促进其身体、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条件。
由于“留守儿童”一方面失去父母监护,一方面祖(外祖)父母监护能力不足,导致“留守儿童”的各种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生存权益是人类最基本的权益,要想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身心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要使最基本的生存权益得到保障。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其他监护人如祖(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由于种种原因又不能将全部精力用来照顾“留守儿童”,而他们自身自理能力不足,又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所以“留守儿童”受到侵害的可能性更大,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变形记》中一个名叫小黑的“留守儿童”生病了独自一人在家,没人照顾也没人带他看医生,直到与他互换的小伙伴发现他好久没来上学,问其他同学找到小黑家才知道他生病很长时间了,几天不见小黑变得更加消瘦,脸色更是黑的吓人,节目的尾声提到小黑一直生病没能去学校。节目结束后也就没有人再记得这个可怜的孩子,他究竟得的什么病,谁来照顾他,现在情况又如何?节目之后不知可有人来关心这个问题。
受教育权益也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之一。“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或监护人不重视教育可能会早早辍学。或者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无法辅导其功课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厌学情绪。又或者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期思念父母无心学习,使得学习成绩下降。一些年纪稍长的“留守儿童”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或照顾年幼的弟妹及年老的祖(外祖)父母⌚,会分散他们的学习精力。
发展权益是更高有层次的要求。在满足了生存权益和受教育权益之后,就会考虑到“留守儿童”发展权益的实现。在这一方面,“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由于接受不到来自父母及学校应有的保护和教育,“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面临的风险更多更复杂,会出现行为偏差如打架斗殴、早恋、撒谎、逃学、沉迷网络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等;也会产生心理创伤如强烈的孤独感、不安全感及寄人篱下的无归属感。这些都会给“留守儿童”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难落实的原因
“留守儿童”权益保障面临诸多问题而难以落实有其深刻的原因。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都难辞其咎。
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城乡二元体制下的户籍制度和相关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的制约,使得“留守儿童”权益保障难落实。首先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在各种资源的配置上也极不平衡,农民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及更好的生活不得不来到城市劳作,然而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户籍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的限制下,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及教育成本使他们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家中,所以产生了“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相关的问题也就应运而生。其次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无论是教育水平还是医疗卫生水平都较差,国家在农村这部分资金也投入较少,地方政府为了优先发展地方经济,也没能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这些领域,这也影响到“留守儿童”各项权益的保障。 从家庭方面分析,“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往往都是老人,母亲一方或者由亲戚代为照顾。这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办法或者没有能力履行好监护人的职责。老人妇女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家庭负担较重,监护能力低下,监护意识也薄弱。除了保证“留守儿童”的温饱及身体健康,可能在教育和身心进一步发展方面能做的事情就很少。其他亲戚由于还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要照顾,负担更加的重,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照管“留守儿童”。
从学校方面分析,农村中小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不到位。一方面是由于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师资力量有限,没有更多的人力物力顾及到“留守儿童”。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教育观念落后,学校管理水平低,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监管。再次,农村教师各方面素质较低,除了教授知识之外,可能无暇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发展情况。
从社会角度分析,我国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缺乏规范性和持续性。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弱化,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体系尚未建立。最后各方志愿组织、群众团体及协会、慈善ย组织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救助缺乏长效机制,不能长期有效地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
三、“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对策
当前对“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首先缺乏法律层面的依据,一部《未成年人保护法》太过于笼统,对“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没有针对性。从制度层面分析,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以及由此衍生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变更的。这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一个结果,无论是城市化、城镇化还是城乡一体化、农村社区建设,想要完全打破城乡之间的各种壁垒,这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眼下我认为要想改变“留守儿童”权益受侵害的现状,保障“留守儿童”的生存、受教育及发展权益,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学校和各类社会组织入手。
学校可以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立一些服务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如湖南郴州市华塘镇中心学校就设立了“留守儿童之家”,是与北湖区消防大队的武警官兵共同组建的。“留守儿童之家”里还配有留守儿童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室、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能够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学校与社会的关爱,对学校产生一种归属感。同时有了这样的平台,也能让学校第一时间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能够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
学校还可以为“留守儿童”与其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开通亲情专线,一方面能够帮助孩子与父母建立联系,消除他们之间心理情感的缺失。另一方面学校也能通过专业及时与父母沟通孩子的学习生活及情感状况。学校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共同撑起孩子健康成长的蓝天。
学校要对老师进行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每一个老师负责几名“留守儿童”,做他们的代理家长,除了学习方面,还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及时消解“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为他们的生活、学习提★供帮助。
各类社会组织如志愿者组织、工青妇联及慈善机构等可以定期与农村学校联系,走进校园帮助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也可以走入“留守儿童”的家中,提供一些志愿、医疗等服务,给予“留守儿童”家庭生活上的帮助,解决他们的现实困难。
在这其中媒体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希望媒体在把大众的目光聚焦到“留守儿童”身上的同时,更多的是出于媒体人的良心,真正为“留守儿童”的生活带来改变。而不是在昙花一现、一哄而上的帮助之后,在赚取了收视率与观众的同情眼泪之后,一切还是回归从前。如果这样,这个节目也就没有意义。
“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问题任重而高远。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及“留守儿童”家庭携起手来,共同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良性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