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中之狼意象

时间:2025-01-13 05:15:3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在文学作品中,狼的意象十分的复杂,有仇恨、也有崇拜。狼是一种神秘的生灵,对人类既熟悉又陌生,在文学作品中,狼有着英雄与恶魔的两个对立面,狼意象的出现有人的主观色彩,也是文本的需求,其象征在一直在转换。虽然狼意象在作品中的运用日益受到关注,不过其始终是以一种“隐性意象”出现,在中国文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狼;意象;文学作品;象征

作者简介:王淑芬(1970.09-),女,河北黄骅人,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文学中,狼的意象十分复杂。狼是一种神秘的生灵,它的存在无法被其他物种所取代。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下,狼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也是不同的,有些是爱,有些是恨,也有些是崇拜。不过无论是在古典文学抑或是在现代文学中,狼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意象,有着独有的内涵,形成了“狼意象”。

一、图腾和神话中的“狼神意象”

每个民族都有与之血脉相通的文化图腾物,动物崇拜在图腾崇拜中占重要地位✎,而狼图腾十分多见,并且遍及世界。古代北方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匈奴、突厥和蒙古都是以狼为图腾,其中以蒙古最为突显,他们将狼奉为神兽,是最了解狼的民族,是受狼的精神影响最大的民族。中原将“狼”看作是对少数民族的称谓,是由于对狼神的崇拜和信仰。对图腾的崇拜不单单是一种民族文化,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在中国民族大融合完成之后,突厥等族改变了最初的“向化”之心,无法以团体的性质融入到中原之中,便举起狼旗不断与农耕民族发生矛盾,在《部落曲》、《从军词》中对此均有描写。从此,在汉文化中,狼的正面的喻意被反面所吞噬,狼意象从神兽日益成为了贪婪的代表。在古人的诗词中,也狼充满了凶恶与狠毒。狼的凶残、贪婪的意象在中国文化中无可辩驳。

狼神意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受到创世神话“狼祖”的启示,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源头。人对于物象的表达依托于情感作用,有利的物象,人们将其表现为“感☼恩”,有害的物象,则会表现为“恐惧”,模糊的物象,以“神秘”ร来给予表现。在漫长的民族融合和演化过程中,狼的意象也随之发生的转变。神话《魏书・高车传》明显的表现了多部族与狼的亲密关系,甚至将狼看成是他们的祖先。在《太平御览》中,狼喻意着勇敢和力量,是正面的代表。

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的主要部分之一,在中国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所流传的神话传说浸润了中国文学。在北方部族与中原文化融合时,狼传说、狼图腾的影响日益减弱,狼形象也今非昔比。

二、狼性的复归与转型

狼随着荒野的消逝而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线,在我们找不到狼的时候便开始寻狼性,从不同的物种上寻狼性。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大部分是反面的,而在历史文化的演进中,重新寻回了对狼的原始印象,形成了大量的反面形象。在现代文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狼,狼意象具有多义性。

(一)五四时期狼的踪迹

农耕文明形成主要文明后,中原文化浸润出许多杰出的思想,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等等开始大放异彩。此时的人们追寻的是一种安定的生活,奴性思想压制了人性。中国文学也是在此时失去了内在活力,成为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在封闭的文化背景下,狼的狂野象征使得其无法在文学中站稳脚跟。而日益积累的压力在沉默中爆发,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也昭示着狼性的回归。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整体上处于一个动荡、矛盾的时期,长期以来一直宁静的文学状态被打破。在这期间,较为突显的就有鲁迅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抗争与革新的精神,同时也有狼的踪迹。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首次严厉的反攻旧封建制度“吃人”的本性。小说中的“海乙那”是英语土狼的音译,小说中狂人虽然畏怯“海乙那”,不过作者还是以憎恶的态度来刻画海乙那。作者并没有直接用狼意象,而以海乙那的意象来阐述其与狼、狗的不同之处。在《孤独者》中,作者将主人公魏连殳视为狼的化身。在文中狼的出现直接反映了主人公和作者的心声,如同孤独的狼在无际的荒野中悲鸣,无力的挣扎,狼就是他们的隐喻。在鲁迅的作品中,赋予了狼反传统的文化内涵,将其表现为精神界的战士。可以看出,狼的出现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活力,摆脱了传统文化中贪婪、凶暴的狼意象,而是转化为情感、愤怒,狼性的复发预示着人性的回归。

(二)新时期的东方狼

在中国新文学中,狼的气息一直没有熄灭,不时在作品中崭露头角。受文化环境的影响,狼意象在中国文学中隐匿一段时间,造成狼意象的发展空间受限,同时其反面形象已经积重难返。狼意象一直在萌芽与压制中反复挣扎。直到“文革”结束之后,狼的迹象再次出现在作品中。如残雪的《雪山上的小屋》中对狼的描写,如同鲁迅作品中如狼的生物“海乙那”有着相同之处。在残雪的笔下,狼不再是文化战士的代表,而是精神的象征。

文学的复苏打开了中国文化的大门,国外的新思想如洪水般涌入,这使中国文学中刚刚重新萌芽的狼性与国外文学中成熟的狼性形成冲击,狼的势力得到了快速舒展。八十年代开始,与狼相关的作品如雨后春笋,从侧面到相似ฅ再到正面的叙写方式,狼一跃成为了主角,狼意象以野性核心,作者赋予了狼骁勇、刚强、义理、孤独等多面性。九十年代,狼题材的文学作品迈向极点,《怀念狼》、《狼性高原》、《狼图腾》等等。在这些小说的背后,人们正在以生态换取利益,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人们开始通过怀念狼的作品来怀念生命、怀念世界平衡。在《狼图腾》中,狼的贪婪、凶残的意象不复存在,而是成为了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的生物,草原狼坚毅、温慈,更是自由与尊严的捍卫者,同时也造就了生态平衡和草原人坚韧的民族性格。

三、结语

在中国文学演进的过程中,狼从神o演变为恶魔的象征,之后又以多面性呈现在作品中,其有着独特的文化艺术。狼意象的转变与文化背景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在面对狼性精神时,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追随和宣扬,也不能频频压制,关键是我们怎样来审视和接受,探索其内在的精神价值。

参考文献:

[2]余烈全. 文学意象翻译的显与隐[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9:85-87.

[3]徐迈. 汉唐长安空间与文学关系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3.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