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贸易与环境之间矛盾的原因分析(1)论文
摘 要 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实现经济 “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这意味着我们要恰当协调好贸易和环境之间的矛盾。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的贸易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尤其是出口贸易规模逐渐扩大。
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却带来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现象,贸易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逐渐凸现出来,本文系统地对我国出口贸易和环境之间矛盾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 出口贸易;环境;矛盾;原因分析 中国加入WTO后,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
2007年底中国的外贸总额达21738亿美元。世界贸易组织虽然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中国未能够充分利用这个舞台发挥自身的优势,因为中国的贸易体制和经济体制还存在一些内生性的问题,导致出口贸易和环境之间的矛盾难以根除,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却带来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现象,贸易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逐渐凸现出来。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之间存在矛盾呢?
一、出口缺乏环保意识 1.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从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情况来看,中国并不属于资源富余的国家,但我们却大量出口矿产品、农产品和畜牧产品,使得原本就不太充足的资源显得更加匮乏,自然资源随着不断的出口而大量的减少,同时矿物质和金属制品的出✡口还导致矿产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和大量有毒和放射性物质的释放,这使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部分国内企业虽然意识到过度的出口会造成国内污染严重,但他们盲目的追求出口创汇利润而宁愿把污染留给国内。
实践中发现,我们的矿产品等为什么能够顺利的进入国外市场?很大一个原因是发达国家意识到生产这些产品对本国环境的负面影响太大,所以他们不愿意自己生产这种产品,愿意降低关税、非关税壁垒来吸引我们产品的进入。而且,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对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的认识不够,环保意识淡薄,更谈不上实施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他们只顾追求短期的出口外汇收益,认为保护环境是多此一举的行为,即便采取环保措施也多半是一种被动的、为了应付政府有关部门检查、树立良好公众形象的门面工程,他们认为,环境是一种公共物品,对于个人利益影响不大。
因此,对其保护缺乏激励机制,导致我们在选择环境政策时面临“囚徒”困境。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想去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得环境知识,即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2.出口产品的生态经济竞争力弱 据初步估计,我国每年经济发展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占我国GNP的10%左右,每年因自然生态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同期GNP的5%左右。这表明,我国外贸发展的绿色化程度还比较低,而21世纪将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世纪,21世纪的经济竞争将是生态经济竞争,因此我们应当大力发展绿色外贸,提高我国外贸生态经济的竞争力。
可是我们在现实的贸易发展中发现,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增长依然很快,即我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以及污染严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这不仅导致原本稀缺的自然资源更加紧缺,而且使得高污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造成巨大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形成较高的环境成本。同时,我国部分出口产品的技术、环保等标准达不到发达国家的要求,据我国海关统计, 近几年,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增长迅速,但是在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过程中却越来越多地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动植物卫生检疫等措施的限制。
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化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在出口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极大地♒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3.尚未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准体系 中国作为一个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其法律、法规的建设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特别是环境标准的制定更加落后,加入WTO后至今没有一套完善的环境标准体系,面对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冲突,我们现有的法律体系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导致我们对本国出口产品会面临的国际市场环境问题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导致出口效率低下。
且环境标准的不统一,导致不公平的成本优势,标准较低的国家,其产品由于低成本而获得竞争优势,据古典贸易思想观点,这会刺激扩大产品的出口,而出口增多又会扩大生产,造成资源环境等条件恶化。目前,很多国家趋向于制定更加严格完善的环境标准体系,以阻止外国产品的进入,保护本国市场,这很容易引发出变相的“贸易保护战”。
二、人文社会因素的干扰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环境的多样性。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又一个明显原因是人文社会的原因。
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且处™于实现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工业企业装置差,能源资源消耗大,防治污染的设施又严重不足,导致环境和资源压力很大。
同时人口数量的飞快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人们为了走工业化道路,摆脱贫困,多年来一直乱砍滥伐,森林草木植被大面积被破坏,许多地方土地沙化,土壤肥力骤减。
虽然,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实现了“求生存、反贫困”的目标,但这种增长往往与污染并存。因为,人口的激增将会引起人们无节制地开发现有资源,导致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随之增加,这些现象将会严重影响我国贸易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尤其对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极大障碍,使我国承受着沉重的生态环境压力;其次,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人力和文化知识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使我国出口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日益严峻,具体表现如下: 1.出口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信息传递渠道不畅 在经济活动中,信息是机会,也是财富的象征,不能顺利地获取信息,或者得到的是不对称的信息,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效益。
我国的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信息传递渠道存在很大的障碍。大部分出口企业对国际上的环保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信息的了解滞后。
随着国际公约的频繁出台、全球环境问题的恶化以及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各个国家纷纷制定或修订环境与国际贸易法律和法规,以此来协调贸易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良好关系。进口国所实施的每一种环境与贸易法规,在保护环境的同时都有可能会改变市场上的商品构成情况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而对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商品形成贸易壁垒。
如果我国的出口企业不能及时了解这些环境标准变化的相关信息,势必会严重影响其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2.绿色营销观念欠缺 目前,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从宏观上看还较低,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部分出口企业的经营思想落后,与发达国家的绿色营销观念之间的差距还很大,这些出口企业在对外营销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目标是如何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来组织企业的整体营销活动,最大限度地刺激消费?根本不考虑出口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他们这种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重视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制约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近几年,我国有些出口部门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向绿色营销观念转变,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远远小于环境被破坏所带来的损失,对环境保护的程度也远远低于对出口利益追求的欲望,因此最终还是摆脱不了污染环境的责任。 3.政府在外贸操作中的失误 部分政府领导在对外贸易的具体操作中没有坚持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环境法基本原则,对出口产品的生产过程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片面的追求出口创汇;个别政府部门的领导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在对企业的出口管理过程中违反环保法规,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后果,但在权利的庇护下,却可以逃避法律制裁;人治在许多政府官员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人治统治在环保执法中也没有根除。
例如,我国的环保法早就颁布实施,但执法活动却要在上级下达文件后执行,用一般规范性的文件改变法律法规的规定,以人治代替法治,许多地方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只看结果而不看过程,只看政绩而不看代价,而政绩的标准主要是经济指标,这会导致部分政府官员急功近利,形成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致使环境遭到破坏,即光辉的业绩背后,带来的却是环境的巨大压力。 参考文献 ▼ 肖雪梅:跨国贸易与环境的“囚徒困境”,云南经济日报,2007年第4期。
杨华: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冲突与协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