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国际借鉴与路径探究

时间:2024-12-26 04:01:5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在当前调结构、转方式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有着开展创业教育的先天条件和成长空间,但由于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创业能力培养机制。充分认识其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学习借鉴美国的成功做法,在文化环境的营造、专业组织机构的设置、保障机制的健全、教学运行机制的建立和教学评价的完善诸方面形成我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高职院校协调统一的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论文关键词: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培养机制;借鉴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已经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校生规模接近千万。高等职业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为开展创业教育并探索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先天条件。但是,由于社会上下还没有形成支持高职生创业的良好氛围,政府的鼓励政策落不到实处,企业和社会组织缺乏共识,高职院校也只是将创业教育作为“业余教育”,因而使得创业型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当下的社会需求之间产生了不少差距,高职生的整体创业成功率只有0.3%。而作为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的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转方式、调结构所带来的先天条件并没有得到有效而充分的利用,最终的效果不明显,究其根本,就是在全社会尚未形成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运行机制。如何建立起高职院校、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三位一体、科学有序、优化高效的创业能力培养运行机制与体系,作为创业教育的发起国和实施创业教育最为成功的国家,美国的一些做法可以给我们提供些许良好借鉴。

一、美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运♡行之借鉴

在美国,创业支援主体涉及“民、官、学”各方,其支援主体也并不是以政府为主,而是民间组织、教育机构和政府等多层次相结合。其特点是以民间组织为主、以政府为辅、由教育机构参与。在运行过程中,“民、官、学”三方支援主体有一定的分工与合作,因而形成了运行有效的创业能力培养支持机制和体系。

(一)创业文化氛围浓郁,形成了良好的导向机制

(二)政府在创业能力培养机制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协调管理,开发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

首先是通过立法,加强就业、创业培训。若干年来,美国政府颁布了很多有关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法律,重要的《人力开发与培训法》、《职业教育法》、《平等就业法》、《青年就业与示范教育计划法》、《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等。通过这些法律,结合政府拨款,调动州、地方政府、私人机构,包括私人企业和社团的积极性,开展对寻求职业和失业人员的多种形式的培训。其次,政府有效地开发和整合了社会各类创业资源,进行多渠道创业教育资金支持。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了风险投资事业的繁荣,也为创业教育提供了实践基地和经费保障。再次,设置了多样化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推广创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有小企业管理局(SBA)、美国堪萨斯州青年创业家、柯夫曼创业中心等。美国很多大学设有创业中心,主要功能是把师生的研究成果转移给企业。这些机构将学校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协调实施创业能力培养并通过创业创办企业。

(三)社区学院(高校)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中发挥了主体作用

1.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美国的社区学院作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由于和劳动力市场的联系比较密切,因而多数会提供涵盖公司创业信息的相关课程,也有的会直接开设小企业课程、创业学课程和公司计划写作课程,帮助人们创办自己的公司。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提供创业教育课程,用以培养学生技能、发展创业意识或创业思维、鼓励学生们的创业行为,这是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方式。据调查,提供的课程包括“创业、小型企业管理、新企业创建、技术创新、风险资本、小型企业咨询、小型企业策略研讨、小型企业融资创造性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创业、小型企业管理、新企业创建。这些课程呈现出明显的从重教向重学转变的趋势。 "

2.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对创业教育内容的体验,为学生认识企业奠定基础。美国独立企业联盟通过研究发现,美国2/3的企业家具有企业机构的家庭背景,因此他们能获得有关企业的敏感度和创办企业的意识。美国的社区学院一向重视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大多是通过当地的商会,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宣传介绍学院情况,争取企业为学院提供更多更好的专业咨询服务、学生实习岗位和教学实习设备,学院还可以为企业提供许多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良好的校企互动关系,是学生从事创业必不可少的前期基础。

3.开展教育活动。为了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全面提高创业能力,美国高校在课堂内外组织开展了多种教育活动,包括商务策划,围绕创办企业的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商务综合能力,是帮助学生发现并探索机会的工具;问题解决活动,组织者为学生设计了很多像发明家一样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激发学生提出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或观点并寻求解决办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拟创办企业活动,作为创业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旨在为学生学习创业技能和规划自己的企业提供一次真实的创办企业经验;促销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商品与市场的对接,认识不同产品和服务与不同促销手段之间的联系,以积累创办企业的经验。

4.社会(组织)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中发挥助推作用。这种作用一是体现在资金的支持。美国的创业成功者积极对高校进行反哺,通过捐助成立高校的创业中心和创业教席,并形成了制度化和可持续化,保障了高校创业经费来源的稳定性。根据考夫曼基金会的调查,此类捐助已接近10亿美元。另外,美国的小企业局(SBA)是最大的公共创业投资机构,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保障创业计划的顺利实施。二是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美国知名大学、社区学院°与政府机构、企业、社区非赢利性组织、医院、健康保健机构、民间团体等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实践机会,并与上千家企业和机构长期保持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

二、我国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高职院校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价值取向尚不合理

不可否认,创业教育逐渐受到国内各高校的关注最初是源于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压力。随着在校高职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增加就业成为院校一把手工程,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生源计划的多少。基于这样的背景,作为一种解决就业难的方式,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局限在了一个狭隘的范围内,就是要培养出能够创造更多工作岗位的企业家,使他们成为自谋职业、创造社会财富的成员。于是从这种工具性目标取向出发进行指导高职学生创办小企业或经营科技公司,用以培养“速成企业家”,教育的内容就是以创业的技巧和知识为重,教育方式就是开展一些简单的所谓创业活动,教育效果当然容易想象。其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推进创业教育以来,创业教育是作为“能力趋向”概念出现的,有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企业家精神∞以及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

(二)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机制没有形成,与专业教育相脱节

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缺乏针对高职生创业实践需要而进行的专业化的研究,因而没有形成适合当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甚至还没有一套国家审定的创业教育课程大纲。具体表现一是课程设置不系统,大多学校的创业能力培养基本上还是就业教育的简单延续或者职业教育的浅层改良,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二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大多高职院校没有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有关创业教育的项目,专业教师没有介入其中,专业教育教学中很难体现创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教育在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三是教育培养内容单一,由于与经济社会的熔铸性不强,脱离专业教育,使得创业教育与真实的创业现实需要相差较远,指导作用不明显。

(三)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社会化程度较低

高职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属于教学研究体系,更属于一种社会体系。然而,出于诸多原因,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由于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性不足,致使其所进行的创业能力培养的社会化程度较低,突出表现是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融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很难在当地社会中争取到各类创业资源并发现挖掘创业机会,高职生的社会影响力偏低,创业团队的活动也一直处于校园式、虚拟化、模拟型的创业空想中,难于走出校园融入社会。

(四)缺少专业性的组织机构,资金支持体系没有形成

专业性的组织机构在协调系统性工程各方面有其独特的积极功效:可以在项目专业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优化推进效率上发挥核心作用,能够组织开展调查研究、争取广泛的创业支援,还能积极推进创业能力培养的国际合作,针对培养教材进行开发设计。在我国,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到地方的密切配合,从团中央到六部委再到教育部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基本上形成了多方联动的推进框架,但总体相关各方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缺少彼此之间的通力配合,更没有形成国外那样多方互助的合力方阵。

创业能力培养各项政策的推进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支撑。目前,我国在此资金投入方面还处于自发阶段,已有的大学生创业资金项目以政府支持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为主。有些地方政府(如上海、浙江等地)通过财政安排了一定额度的大学生创业资金。也有零星企业和个人慷慨解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资金规模不大、支持体系尚未形成。还有的资金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有项目无人申请”的尴尬处境。"

(五)没有建立起创业能力培养的评估反馈机制

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创业能力培养与传统教育教学有着显著的不同。同时广泛调研高职生创业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对高职院校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都具有指导意义。由于没有系统的创业能力培养教学评估督导指标体系,院系缺乏开展创业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难以产生适应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二进行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探索教育教学方法的动力;由于没有形成正常调研反馈机制,学校得不到来自一线创业者的系统资料,因而难以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计划,作为顺应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创业能力培养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

三、借鉴国际经验和做法,构建我国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指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障、监督、调控、优化培养过程中各有关要素的活动、行为及相互间作用的管理规则与行为系统,包括管理制度、合作制度、保障制度、支撑体系等。由于我国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高职生的创业能力培养还处于探索之中,需要充分学习和借鉴美国成功做法,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逐步建立起政府、社会、高校协调顺畅的运行机制。

(一)更新教育理念、就业观念,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导向激励机制

理念的更新首先体现在对创业教育战略地位、现实意义和功能价值的全面理解与正确认识上。创业教育是继文化知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之后的“第三本护照”,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创新经济增长方式、解决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经济增长等方面有推动作用,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理念,突出体现了教育创新和对实际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就业观念方面,转变家庭和高职生传统的就业观念,明确创业是就业的有效途径,倡导摈弃所谓稳定的职业观念和安逸平淡的生活追求,克服因思维定势造成的不敢创业、不愿创业、不会创业、不能创业的趋同选择,通过自主创业能力的提高,使高职教育成为真正的成功教育,而非低下一等的失败教育。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业、崇尚创业的文化氛围,将企业家精神融入高职文化建设之中,并将其作为价值标准。在制度环境的形成上,需要政府和学校鼎力推进,政府通过立法、政府计划、优惠政策和服务平台进行扶持。将创业能力培养普及到每个公民,将其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针对当下诸多创业政策操作性难、落实不到位的现状,强化政策实施机制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创业政策、增强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了解与善于利用已有的创业优惠政策。

(二)建立创业能力培养专业组织机构,集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合力,形成开放性的多方合作协调机制

创新创业性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走出单靠校内“自循环”的封闭状态,将其放置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建专业化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总体规划、积极推进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全面建设。组织机构要以规划纲要为指导,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形势,适时出台涉及有关部门的总体指导意见;督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做到政府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政策引导,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通过校企合作,引导企业全程化介入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从为有潜力的创业项目提供风险资金,到联合开发课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联合设计,到为创业学生提供指导、为学校培养创业指导师资等等;热心搭建创业服务平台,统筹教育培训、项目推荐、融资服务、跟踪指导、评估督❦导诸项工作;协调建立配套支持和体制保障体系;协调建立教育教学体系,对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和考评标准进行分类指导,体现专业指导的功能。

(三)政府投入和市场投入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广泛筹措基金,为高职生创业提供物质条件。在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免收管理服务费等原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政府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增加政府对创业培训的投入,地方政府的再就业、科技、中小企业等各项优惠政策要惠及高职大学生。还要拓宽资金筹集的来源和渠道,大力吸收社会资本,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投资公司加大对创业型企业的投资力度,尤其是激发国内投资企业的创投积极性。另外,校友捐助、合作企业赞助、慈善基金资助和扩大直接参与市场活动等收入,也是积极拓展资金来源的部分。在最近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展示会上,有的高职学院展示了支持高职生创业的“护牍基金”政策,意在给创业者一个保障机制,用以偿还创业失败而欠下的债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值得推广。

(四)改革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教学运行机制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强调,应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最佳模式就是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高职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应该突破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模式,结合高职院校的特色和高职生的技能特长,注重与专业教育的渗透和融合。这样,一方面可以“重构”高职专业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促进高职专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使教学内容不断涉及专业前沿问题,增强高职教学与经济发展的同步,使学生更具有社会适应性。在课程改革上,先是以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或者素质拓展课的形式,将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课程设置在各专业中,接着以专业类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增设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中,随后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创业元素,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创业素养,最后围绕专业实践环节融入创业活动。

(五)将创新创业能力融入教育评价,构建多元的、立体的教学评价机制

创业能力培养评价是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综合培养提高程度,以及其社会价值的实现等方面作出判断的过程。提倡在教育评价中引入创新创业能力指标,完善评价机制。对高职院校,通过对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项目创新、取得效果及其相关各个方面进行评价,能够多渠道获得相关信息,反思、总结和分析创业能力培养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不断提高培养教育水平。对高职生,着重于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诸方面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中加大创业能力的比重,促进学生开阔思路,拓展能力,提高创业水平。

关注我国创业型经济发展趋势和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各界有识之士必须充分认识当今经济发展为高职生创业创造的有利时机,也要充分关注由于机制不完善造成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滞后带来的负面效果,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的成功做法,不断改善我国的创业环境,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尽快破除机制障碍,理顺关系,发挥优势,让高职生这一潜在的有生力量在广阔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中开辟一片创业的新天地。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