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因素
【摘 要】大学生的友善品质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更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的未来。然而,大学生的友善品质并不仅仅是靠大学生自身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诸多因素共同配合。因此,我们将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来分析影响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友善品质;影响因素
一、个人是影响大学生友善品质的根本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特殊时期,是一个人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在心理发展层面,青年期也是个体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正因为大学生处于这样一个不成熟阶段,所以他☢们在心理上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如情绪化严重、辨别能力差等。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不稳定,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沉迷享乐,对友善教育存在模糊的认识。大学阶段正是人格发展、重组、完善从而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友善有助于他们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真诚友好、宽厚大度、善解人意的良好性格,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耐挫力,它能针对受挫以后的种种消极情绪,分别施以不同的调节和控制,才能创建与他人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
二、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基础
首先,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如果父母诚实守信、友善待人,那么孩子势必会受到这种良好氛围的熏陶,从小养成真诚友善的好习惯。但是如果父母恶气颇多,对人奸诈,在此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势必会耳濡目染,学会怎么损人利己。一些家长由于受经济和 ﭢ生活的压力而成为社会边缘化人群,他们情绪低落,满腹牢骚,他们的行为和思想给孩子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也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孩子的道德教育,还有一些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暴力不断,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
其次,家庭环境也是重要的外部因素。生在一个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孩子的成长会比较顺利,也容易接受良好的教育;生在家庭氛围不和谐的家庭,孩子对世界及未来的认知都会异于同龄人。大学生虽已成年,但是他们的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不协调,他们对家庭仍有很强的依赖性。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很多大学生成为了“孤独的一代”,其中也有来自农村的“留守一代”,他们的成长环境,要么是处于孤立ย状态,缺乏与父母和同辈人的沟通和交流,要么是出现代际问题,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最终导致他们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产生偏差,严重的将导致人格不健全。
三、学校是影响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关键
第一,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高校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学生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却没能跟上,仍固步自封,长此以往,落后的教育机制不仅不能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发展,甚至还会阻碍良好价值观的构建。
第二,教育者自身存在的问题。首先,教育者在专业素养方面的欠缺。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也为我们国家领导人所重视。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政策的宣传者,更是理论工作者。而部分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他们在知识素养上存在欠缺。现代大学采用分科治学,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特殊的专业和研究领域,而且这些专业和研究领域越来越小,所以他们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思想政治上的指导。
最后,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也亟待改进。一是思想教育的形式单❣一,目标性不强,不能随着社会和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与时俱进。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在课堂上大讲理论,内容枯燥,脱离实际生活,缺乏实效性和说服力,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更不能解决学生实际中遇到的困难。二是教学中的教学方式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思想和实际生活,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突出,仅仅把他们作为教育的对象,缺乏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机制和方法。
四、社会是影响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大环境
社会是个体赖以生存的大环境,没有人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发展。因此,个体发展的好坏与社会是息息相关的,社会发展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个体道德的建设和人格的塑造。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健全,市场规则的公正机制还不够完善,社会不公正现象很多,从而产生公德心的缺失和不道德的行为。社会上不公正现象造成相当一部分人的道德冷漠或麻木不仁,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很难作出道德上的善恶判断,产生敏感性的缺失和感悟力的低下。大学生正处于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转变这一阶段,在这样的宏观社会环境下对社会的人文情愫感知更加敏感,因此很容易受到道德冷漠的侵蚀,社会带给大学生的这种不良的第一印象会导致大学生在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行为偏差,即首因效应①产生的消极作用。
大学生的友善品质培养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相互配合的过程,一方面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尤其是要强化正确处理同学矛盾的理性意识,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教育活动从而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同辈群体、家庭和社会也要发挥充分发挥好正面的辅助作用,帮助大学生培养友善品质,塑造与人为善、待人友好的人格。
注释
①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参考文献
[2] 陈佩洁.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4] 包国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N].科学时报,200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