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高校师生的影响探析

时间:2024-12-26 03:14:1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高校师生的影响探析

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概况 对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影响较深的西方社会思潮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其一,消费主义。把追求物质消费作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把无限占有物质财富、贪婪追求、无度消费作为人生价值取向,在消费的目的上,把无度的物质消费看做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在消费的内容上,崇尚物质的过度占有与消耗;在消费本质上,以物质的占有和炫耀为基本内容,导致挥霍浪费。[3]其二,后现代主义。以“现代性的终结”等为主要理论, 反对唯科学论的科学至上观点和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对西方工业文明的理性至上原则、中心主义、形而上学、二元对立以及科学主义进行猛烈抨击,反对理性,崇尚非理性,具有强烈的怀疑与否定倾向,对一切原本被认为是合法的基础都加以质疑,而对无序、悖论和非一致性进行吹捧;解构中心性,倡导多元性、差异性。其三,意识形态终结论。宣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是一种乌托邦,是“虚假的观念和意识”。[4]

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高校师生的影响

无可否认,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使高校师生开始关注个人价值、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注重个人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然而,由于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过程中, 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处在裂变更新之际, 部分高校师生由于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实际经验不足, 难以做出正确评价, 使主流价值观遭受重大冲击。[5]

(一)消费主义价值观对我国高校师生的潜在影响

消费主义价值观与消费社会的出现相伴而生,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下,我国高校出现以下明显危机:其一,学术精神弱化。传统文化受到以追求感官享受的消费文化的冲击,一部分师生开始追求奢华的物质享受,用物质生活档次来彰显自己的价值。部分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被消费主义绑架,明显弱化。其二,教师队伍出现信仰危机。消费主义价值观严重冲击了教师职业操守的根基。社会对教师的职业操守要求较高,但以收入高低来衡量职业价值时,教师职业微薄的物质利益挫伤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甚至产生了职业信仰危机。其三,学生价值观培养和心理健康出现危机。消费主义倡导的是以超前消费、时尚消费和高消费来彰显个人身份和地位的倾向,这些表现已经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大学校园之中,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炫耀型消费与攀比型消费。而在这种消费主义的氛围影响之下,学生原有的个人价值取向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与误导,甚至引发不同程度的犯罪行为与心理失衡。

(二)后现代主义对我国高校师生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是认识论上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价值论上的多元主义、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6]当代高校学生自身具有的一些特点往往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消极内核。首先,弱化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后现代主义宣称没有亘古不变的教条,认为应当承认和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允许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吸纳融合。并认为一切单一视角都是有限的、不完全的。这一观点严重弱化了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其次,消解甚至否定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怀疑与否定作为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思维特征,它强调对一切原本被认为是合法性的基

础全部加以质疑,对任何一种被奉若神明的前提和假定发动攻击,代之以对无序、悖论和非一致性的鼓吹,反对任何权威,质疑任何社会信念。从根本理念上讲,后现代主义的这些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对立的。此外,消解着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现代化、工业化等给人类发展所带来的困境;另一方面,也✄对人们所坚信的理性、真理等历史观念进行了彻底的颠覆,致使高校师生的政治观念多元化❦、政治信念缺乏,甚至是政治观念不www.LWlm.CoM清,进而导致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出现偏差。

(三)意识形态终结论对我国高校师生的影响

意识形态终结论试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对我国高校师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一,误导了我国高校师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由于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在价值追求和政治理想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根本差异,自冷战开始,意识形态终结论变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来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进攻的旗帜与口号。ญ“终结”并非终结所有意识形态,而是终结马克思主义。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一个重大的理论误区就是将马克思主义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甚至将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之间画等号,最后按照反社会主义与扩张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需要抛出了“意识形态终结论”。其二,对我国高校师生研究马克思主义制造了障碍。在西方学者的研究视野中,他们认为意识形态往往只是虚假、错误、不切实际的代名词,西方学者常把马克思主义与激进主义相联系。这在一方面印证了他们的意识形态偏见,另一方面也代表了西方右翼知识分子对所有形式的革命的厌恶。西方学者的这种认识对我国高校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师生制造了认识上的障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往往要进行界定西方学者研究正确性与真实性的前提工作,增加了研究的工作量和难度。

三、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影响的应对之策

(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西方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潜在重大影响,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理论上,如何保持理论立场的鲜明性,如何在博弈中扎实理论根基?首先,要认清西方社会思潮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我们要认识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文化成果,但是,正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样,一切优秀的世界文化成果要在中国得到真正的发展,就必须和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其次,要密切结合中国国情,用中国人熟知的语言、中国传统文化的渲染力重塑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再次,要正视现实的挑战,知悉博弈的历史性、客观性,不逃避问题,不放弃努力,针对高校教育者的现实困惑和理论立场,用科学、生动、人性化的手段、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师生重塑职业信仰,站稳价值判断的根基,历练高尚的人格修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繁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博弈会更加明显。激烈竞争带来的生活压力、理论创新止步不前带来的思想压力,使得一些西方思潮理论能够得到心理认可,甚至因此扭转了个人的人生观。为此,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及其对高校师生的指导作用,对我国高校师生应对西方社会思潮的侵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应面对受众,了解和掌握高校师生心理动态,从思想上、生活上、工作中积极引导,广泛监督,客观评价,形成良性的价值评价回馈体系,从而使得受到西方思潮影响的广大师生,重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其次,为应对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高校师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关键要加强高校师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教育,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必须切实做到深入人心才能对抗西方社会思潮的侵袭。首先,在课堂教学上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将其变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做到教育入脑入心。其次,应重视实践课程,拓展训练,以班级为单位,以教师与学生互动为主轴,将现实社会的丰富课题深入调研,在实践中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合乎国情,通过情感认知到实践认知而得到理论认知的升华。再次,应重视专业渗透,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国家的一项长期事业进行关注,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更要将教育引入到社会中、岗位上、生活里、家庭中,形成四位一体的价值观教育。

(二) 坚持完善“中国模式”,提升文化“软实力”

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高速持续发展,这证明了我国现有体制的优越性,增强了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吸引力。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和道路www.LWlm.CoM被一些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而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将来也会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总的来说,“中国模式 ”的大框架有优势,这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以经济为根基生长起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对于西方社会思潮中种种不利因素,社会主义思潮体现的更多的是朝气蓬勃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西方经济与民主,对其某些具体体制、机制和措施可以借鉴,对西方社会思潮的有利因素进行吸收和消化;同时又要对“中国模式”坚持和完善,培育中国本土化的社会思潮,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构建中西方社会思潮对话机制

社会思潮可以跨越地界、国界,跨越世纪,是动态的影响过程。西方社会轨制与我国社会轨制的差异性决定了某些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会产ツ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但是它们在动态过程中存在必然的合理性。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交流的加深,国际上各类社会思潮会很快地影响到国内文化等方方面面,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可取途径,更加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态度。高校作为百家争鸣之地,高校师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 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而面对这一冲击正确的应对办法是积极投身于社会思潮全球化的洪流,研究、构建中西方社会思潮对话机制,提升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对话能力,保障中国话语权。

[参考文献]www.LWlm.CoM [2]洪晓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อ及其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赵光明,杨英法.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中国市场,2006,(23).

[4]王永贵.全球化背景下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思潮分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1).

[5]张引.西方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政教育,2009,(21).

[6]朱子超.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青年高校学生的影响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5).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