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时间:2024-12-26 16:06:2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延伸和体现,高校网络舆情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高校的突发事件大都与网络舆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舆情信息的研判、引导工作,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特点、发展规律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论文关键词]高校 网络舆情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互联网和新传✉媒技术的发展以及日益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了解社会、表达舆情的重要平台。在当前网络舆论传播平台日益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交流渠道的情况下,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近期一些高校发生的重大事件很多都是由网络上的讨论聚集成为话语焦点而引发的,对校园稳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把握学生舆情动态,做好学生舆情引导工作,已经成为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领域和崭新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发展规律

所谓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论坛、贴吧、社区、博客等网络平台,针对自己所关注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校园管理以及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自由发表评论和意见,从而形成的某种带有倾向性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当今的大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通过论坛、博客或聊天等方式讨论学业、生活,结交朋友,交流思想。由于大学生群体拥有相似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他们彼此之间也更容易沟通和交流,也更容易就某一大家都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达成共识。当大学生个体的某种言行得到其所在群体成员的认可时,将对整个大学生群体产生激发心理效应。因此,网络舆论更容易短时间内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

1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由于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信息素质较高等特点,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突发性。大学生在学校公寓内集中生活,上网频率高且访问的站点相对较为集中,当有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学生立即在网络中表达意见和发表评论,易于形成网上网下互动,这些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会聚起来形成了强大的舆情影响,一旦处置不当往往会引发校园突发事件。第二,复杂性。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来源和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网络中的大量信息中既有具有建设性的积极观点,又有消极、偏激的谩骂攻击。大学生在网上发表言论、宣泄情绪,可能会招致社会人员对相关问题发表评论甚至是故意诱导,导致校园事件波及社会,造成问题的复杂化。第三,情绪化。大学生思想活跃、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热情高,但由于心理不够成熟,人生阅历较浅,缺乏对信息的鉴别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从众心理强,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化特征。第四,利益相关性强。大学生除了关注国际、国内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外,更多的是关心与自身利益休戚相关的食堂卫生、价格、水电供应、教学安排、评奖评优、入党、社团活动、违纪处分等问题,这些都可能会在网络上引 ツ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

2 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高校网络舆情的运行通常会经历一个形成、扩散、高涨和淡化的发展过程。一是形成阶段。当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以及与学生利益相关的校园问题通过网络媒体报道或学生自发将有关事件的文字、图片、视频发表在网络上后,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一些学生开始在网络空间发表意见和评论,形成网络热点。二是扩散阶段。学生♫们反复通过QQ、MSN、视频等即时通信工具在网上广泛传播,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这些热点问题,并网上发表意见,进行讨论,形成了规模渐大的舆论圈。三是高涨阶段。由于学生的情绪不断高涨,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讨论,这些意见和讨论经过反复融合,达成倾向性的多数一致意见时,就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情。四是淡化阶段。网络舆情持续高涨一个时期后,随着新事件不断涌现并产生新的刺激,或在相关部门的积极干预调控下,原来的舆情热点便会慢慢冷却下来,多数学生网民就会自动转向新的目标。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 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热点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校园学习生活的现实问题,折射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可以说,网络舆情是大学生思想变化发展的“晴雨表”。密切关注高校网络舆隋,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听取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学生思想的动态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判,对于高校切实、高效地改进教学和管理工作,作出符合学生利益的决策大有裨益。

2 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极影响。第一,由于网络的开放性、隐匿性特点,大学生在网络中摆脱了现实社会的道德束缚,一些平时不敢谈的话题,却可以在网络论坛上匿名地发表各种意见和评论,这使得大学生行为的自主性和隐蔽性空前提高,导致了网络舆情难以调控和管理。第二,由于网络舆情的多元化,一些错误的乃至反动的言论和思想容易乘虚而入,西方文化也借助网络在国内强势传播、扩张,加剧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企图实现“西化”“分化”“和平演变”等政治图谋,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以上这些都严重削弱、抵消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

三、网络舆情视角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措施

1 注重信息管理,建立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高校要以校园网络为平台,密切关注各种舆论,及时捕捉大学生中群体性问题的苗头,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引导调控,防患于未然。一是要建立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分析和报告机制。建立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牵头,学工部、院系辅导员、学生骨干组成的三级舆情收集工作体系,保持信息渠道的通畅。一旦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问题,辅导员要通过学生骨干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并迅速上报给院系,院系了解情况后要立即向学工部、宣传部或学校层面汇报。二是要建立高校舆情联系点制度。在重点时期和敏感阶段,要重点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对可能发生的事件或出现的问题积极开展干预活动。三是要建立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校园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建设,一旦网上出现突发事件,要及时做好相关调查研究工作,并由学校党委宣传部针对问题统一口径主动出击,抢在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真相,作出权威性的解释,防止流言、谣言在网上传播。四是要建立网络盥情化解机制。通过意见箱、座谈会、校长接待日以及网络诉求平台等载体,及时收集学生反映的问题、意见、建议,使学生有渠道表达和解决各种利益诉求,从源头上避免学生通过网络发布不良信息。

2 建设思想教育“红色网站”,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高校要把网络舆情的引导提高到政治高度,始终注意用积极、科学的信息来占领网络舆论信息阵地。要紧密结合实际,精心设计、建设ฆ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思想教育主题校园网站;营造健康的校园论坛环境,主动宣传国家政策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牢牢把握网络舆情的正确导向;利用校园网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各种服务,以此提高网站吸引力;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交流互动,通过校园论坛开展学校职能部门访谈室、校领导坐客BBS等活动,了解学生的疑惑和困难,正确地分析、引导和解答学生的问题,澄清一些混淆是非的观点,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使校园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

3 建设一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高网络舆情的监管能力。高校要引导好网络舆情,最重要的就是要建设一支既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又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是建设一支包括校园网负责人、校园BBS版主等在内的网络管理员队伍,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工作,对校园网信息人口进行监控、过滤、引导,及时发现不良信息并扼制其传播。二是建设辅导员队伍。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使他们善于运用新兴传媒开展学生工作,及时捕捉大学生在网上所表现的思想动态,对网络舆论反映突出的问题,通过留言©和邮件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做好网上舆论的引导工作。三是建设学生骨干队伍。要培育一支由学生骨干构成的政治上可靠、网络技术过硬的网上学生舆情队伍,负责日常的校园网络舆隋收集工作,并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热点问题以适当的方式主动撰写帖文,发布积极、正面的信息来引导学生网上舆论,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引导工作。

4 积极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所谓的“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在网络环境中,难免会夹杂着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反动等不良内容,因此,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在接受各种信息、接触各种媒介的时候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媒介素养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鼓励和激发大学生的媒介自律意识,通过自律引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媒介素养,引导他们建立对信息进行批判的反应模式,增强其遵守网络道德的自觉性,使他们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入侵,从主观上杜绝虚假甚至是非法网络盥,隋的产生和传播。

5 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高校网络舆情是学生意见表达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通过网络更多的是反映自己在思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与困惑。因此,要做好网络舆情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就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针,这就要求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学生,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敢于正视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思想、学习、生活、交际、友谊、爱情、道德、理想、择业、就业等方面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他们及时送去关怀和温暖。重点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障碍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动态,对他们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