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4-12-26 01:05:2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我国大学就业政策分别经历了“统包统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三个发展阶段,与之相应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也经历:毕业生思想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指导等阶段,这四个阶段的相继发展历程逐渐明晰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取向。

【关键词】就业指导;发展历程;主要特征

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需要的土壤;社会需要的内涵和程度不同,新生事物的产生时机和发展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影响,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在官方文件上出现“就业指导”的提法,然而,就业指导的实践一直伴随着大学生的就业过程,只不过是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在不同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规定下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就业指导的由来

职业指导产生于20世纪初叶的美国工业化迅速崛起、社会分工急剧细化的背景之中,尽管两国的国情不同,职业指导在我国和美国的实践路径却极其相似,二者都以就业安置为职业指导的首要任务,这一点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表现得更为突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百ส业待兴、百废待举,大学毕业生成了经济建设最紧缺的稀有资源。为了保证大学毕业生能够满足经济建设的要求,国家在对私立高校进行公立改造的基础上,实行了免费上学、统一招生、统一培养的教育管理体制,并对毕业生采取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确保有限的毕业生能够安置到最需要的岗位。不论是后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双向选择”时期,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择业”时期,就业安置都当然成为了职业指导的首要任务,确保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为了突出就业安置这一首要任务,职业指导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结合以后便以就业指导的面孔出现。1989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中首次出现了“就业指导”的概念。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的发展历程

就业政策是大学生就业行为的最高准则,就业政策的不同就决定了大学生和生产资料结合方式的不同,就业指导的目的、手段、内容等都会有所不同。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大体经历了“统包统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三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学生就业政策采取的是“统包统配”的模式,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由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具体执行的是“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分配方针。各高校设有毕业生分配科,负责对毕业生根据国웃家的要求和安排进行分配。由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和经济建设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大学毕业生不存在不能就业的问题,只存在如何适应工作岗位的问题。此时的就业指导仅仅表现为毕业生思想教育,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成了毕业生就业的主旋律。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初露端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布标志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正式启动,也标志着我国从计划导向到市场导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帷幕。根据《决定》的精神,1989年《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这是“就业指导”概念在行政文件中的最早出现。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大学于1986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在学校层面上系统地开展了就业指导实践。1991年,国家教委成立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标志着“双向选择”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改ฆ革全面铺开。“学生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深受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毕业生的欢迎。1995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在高等学校三年级或四年级学生中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列。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校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开♂展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九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至此,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成为高校法定的责任和义务。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