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与培育
"
论文摘要:大学人文精神是一特定区域或群体的人文精神,是由民族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大学教育的使命决定的。它体现在个体、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方面。现代大学生存在着人文知识贫乏,吝化底蕴浅薄;人文价值迷失,精神萎靡、颓废,缺乏社会责任感;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人格不健全等现象,为大学教育提出了新课题。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培育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人文精神是人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思,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我国古代人文精神来自儒家《老子》的“为道”以及《庄子》的“体道”,主要是从人的道德属性来诠释人文精神,体现为通过格物致知、修身养性以达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的大学人文精神理念,为《大学》之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即大学的人文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改良社会风气。
近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在20世纪初积淀为一种传统,那就是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的意识对主体自身的尊重和反思,对真善美和自由的追求精神。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体现为: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求索精神;厚德载物、互助谦恭、奋发不屈的道德精神;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无私奉献的责任精神。“大学人文精神”是一种特定区域或群体的人文精神。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大学教育的使命,决定了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在个体层面上表现为:珍爱生命、积极向上、豁达开朗;求真务实、勤奋学习;自强、自立、自主;有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追求精神。在人与人层面上表现为:发自内心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善解人意、知情达礼、与他人友善相处、人际和谐;从观念到行动都能做到“由于我的生存而使他人生活得更美好”。在人与社会层面上表现为:遵守社会规范;关心社会、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热心社会公益活动;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有奉献精神和行动;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人与自然的层面上表现为:热爱大自然;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现状
人文知识贫乏,文化底蕴浅薄
在大学校园中,文科的学生们不懂得什么是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大有人在,理工科学生不懂得什么是GDP和文艺复兴的也不乏其人。人文知识的匮乏,文化底蕴的浅薄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们进一步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造成了他们理解领悟能力差,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各种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思维方式死板,思路狭隘。
人文价值迷失,精神萎靡、颓废,缺乏社会责任感
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发展和思想解放。面对商品市场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大学生们的善恶是非分辨能力和价值取向受到了严峻挑战,许多人陷入了迷茫和空虚中。
价值观扭曲,善恶是非模糊。他们喜欢那些用肤浅的文字批判一切、贬低一切、否定一切、迎合低俗心理、哗众取宠、昙花一现的作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博雅文化不感兴趣,缺乏鉴赏能力,却追捧矫揉造作、搔首弄姿、歇斯底里的逋俗歌星的演唱,欣赏虚幻离奇的鬼怪故事,迷恋充满色情和暴力的小说、游戏。
价值取向功利化,精神空虚萎靡。在科学技术无所不能,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当大学生们面对巨大的商品堆积和炫目的文化快餐,从而有可能获得享受和满足的时候,他们的价值取向开始向金钱和物质享受倾斜。一部分学生把买豪宅、购名车、出国定居、锦衣玉食作为自己的追求。在一部分学生眼里金钱成为唯一的追求,良心、美德、人性、人伦、人格这些人最宝贵、最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的东西成了金钱的等价物。
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里面的善恶是非观,一直浸润着人们的心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安得广厦千万间”所反映出来的高尚情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而今天的大学生缺乏的正是这样崇高的思想和志向。当电影《董存瑞》中的英雄董存瑞喊出“为了新中国,前进!”的口号时,台下竞有少ฌ数大学生哈哈大笑……在许多大学生身上找不到“天之骄子”的骄傲与为国家建设而献身的崇高。 "
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人格不健全
心理失常、感情荒漠化现象。有些学生不论是对地球上的生物,还是对父母乃至对自己的生命,都缺少热爱、亲情、温情、同情。据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调查显示,26%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2008年,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一些大学生杀害亲人、同学的触目惊心的案件,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和心理失常,令人痛心。
一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要求父母、老师、他人为自己服务,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从不考虑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应有的回报。某些大学生性格孤僻,行为乖张,缺乏合作意识,他们意志薄弱,在挫折和打击面前手足无措,在心理上急进、狂躁,做事无恒心毅力,执拗偏激,容易走极端。这½些都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上述种种,给我们大学教育敲响了警钟: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刻不容缓。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需要注重的四个问题
重建大学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首要途径
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其人文精神。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生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气质特征。大学人文教育,即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即塑造“天之骄子”的灵魂,使他们成为这个社会“仰望天空”的人,也就是用人文精神之火点燃他们对自由、梦想和✔未来幸福的追求。
第二课堂是实施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阵地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反映,是人文素质的升华,是人的一种自醒、自悟,它的培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单纯通过教化就可以拥有和实现的,它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广泛学习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在行为中自我教育,在实践中自我养成。而这些是在第一课堂不能实现的。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它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更加灵活多样,是大学生们喜欢的教育模式和空间,它的特点决定其成为大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
我们可以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采用报告会宣传典型人物的事迹;采用讲座介绍新思想,新知识;采用座谈会听取人生经验和体会;采用辩论赛明辨是非;采用演讲培养人的激情和严谨;举办艺术节、音乐会、话剧表演、艺术作品展览、文学作品赏析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写一封家书、家务劳动、体育比 ت赛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互助精神。
博雅教育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所谓博雅教育在形式上是一种通识教育,但博雅教育比通识教育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人摆脱庸俗、唤醒卓越,它是一种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人文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大学教育理当担此重任。博雅教育就是在学生全面学习各种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解参悟,使自己的精神升华,通过知识的“博”达到精神的“雅”,塑造其灵魂和内在气质。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
要想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素质,实现大学教育的历史使命,除了思想认识到位,措施方法得当,还需要建立健全评价和考核制度,这样,才能确保此项工作长期有效,并落到实处。而对此的评价和考核标准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