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吐蕃时期盟誓制度研究综述
摘 要: 盟誓习俗是藏族社会和文化发展史上一项古老而重要的活动,从其产生到发展成为AAA一种制度甚至在当代还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吐蕃时期的盟誓制度,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吐蕃社会的全貌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近十年来有关吐蕃盟誓制度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评述。 ฅ
关键词:吐蕃时期 盟誓制度 研究综述
盟誓制度是吐蕃时期部落、群体、个人之间为达成某种协议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制度。盟誓制度贯穿着藏族的整个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吐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纵观十年来学界对吐蕃盟誓制度的研究,成果丰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吐蕃盟誓制度综合研究
盟誓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包含了产生根源、表现形式、特点类型、功能作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学术界对盟誓制度ฏ作了综合研究的有张海红的《公元7-9世纪吐蕃盟誓制度研究》,分别从吐蕃盟誓的根源、形式、特点、仪式及作用五个方面对盟誓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初步研究。仁青吉、马宁《论藏族的“起誓”习俗》一文在对“起誓”的定义、根源、作用探讨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它得以传承下来的原因。刘志国的硕士学位论文《盟誓与吐蕃社会》,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创新性地从地理的角度分析了盟誓制度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自己关于盟誓制度与吐蕃政权、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一些思考。李才《吐蕃时期藏文文献中的盟誓制度研究》一文充分运用了古藏文文献和汉史有关盟誓制度的记载,通过历史学、文献学、法学等多种角度对吐蕃盟誓制度的定义、仪式、特点等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盟誓制度兼有宗教性和自觉的社会行为的结论。任小波更是将《吐蕃盟誓研究》一文进行了详细阐述,全篇共分为六大章,探究了吐蕃盟誓的初始形态、成立、盟誓场域的拓展、盟辞的文本内涵、盟典的文化意义以及盟誓制度的后世影响六大内容,力求从文献研究跃进到历史研究,从局部研究过渡到整体研究。还有基于众多学术成果对吐蕃盟誓制度作过梳理总结的,有禄金环、马正云合写的《吐蕃盟誓制度研究综述》以及周志燕的《藏族盟誓制度研究综述》,为他人研究吐蕃盟誓制度提供了方便,也给后人研究吐蕃盟誓制度的空白之处作出了提示。胡小鹏、崔永利的《近30年国内有关吐蕃盟誓的新资料与新问题―以汉文资料为主》则对吐蕃盟誓制度这一重要课题近30年来的相关研究资料和问题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作者将这些资料分为四大类:一类是传世文献中的专题性资料,如《新唐书》、《通鉴》等;一类是出土文献,如《敦煌吐蕃文献选》、《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等;第三类是国外的研究成果;最后一类是新编资料集,如会盟碑刻表、吐蕃会盟表等。文章的最后作者还就吐蕃盟誓问题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几个注意事项,指出要注重新方法的使用及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注重通识▼藏、汉、外语人才的发展培养,对我们的有很大的启示。
二、吐蕃盟誓制度具体研究
还有许多学术论文从具体某个方面或角度对吐蕃盟誓制度作了具体研究。牛绿花《试析藏族习惯法之盟誓主体的变迁》一文就盟誓主体的种类和范围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古代藏族盟誓主体范围体现出的进步和不足,通过对盟誓主体范围变迁的实地调查得出当前个人主体的范围比古代有所扩大且盟誓主体越来越趋向于主体地位平等,但要达到男女在所有领域的平等尚需较长时日。
朱丽霞的《吐蕃盟誓中宗教因素辨析》主要就“吐蕃盟誓的具体仪式中传统宗教因素问题”和“唐蕃盟誓与佛教的关系问题”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从宗教的角度研究吐蕃盟誓的仪式以及与佛教的关系,角度新颖,启发了人的学术思维。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一文立足于吐蕃盟誓的功能及其演变,以这两个方面为切入点对盟誓习俗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当代盟誓的形式和功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蕴含的根本精神―以和为贵、诚实守信却一直延续了下บ来。牛绿花《藏族盟誓的当代遗存表现及其现实功能》也从盟誓功能这一方面详加阐述,文章从藏族盟誓的历史表现及其相关问题和藏族盟誓的遗存表现及现实功能两个方유面进行分析,通过列举现实案例研究盟誓的遗存表现并从中总结归纳盟誓的现实功能,指出盟誓一开始产生是藏族民间用来处理部落关系和解决纠纷的,吐蕃政权建立以后,盟誓进入了官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而成为官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结论:起誓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会减弱,国家法在当地的影响可能有所增加,但“盟”会较长久地存在,存在形式与作用方式会随之变迁。
李圳《从盟誓制度的演变探究汉藏文化的异同―以吐蕃王朝时期与西周时期为例》一文则以小见大从盟誓制度的起源、仪式、内容、作用、影响等多个方面横向比较吐蕃王朝时期和西周时期汉藏文化的异同,剖析他们所包含的文化认同性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的影响。
陈践、杨本加的《吐蕃时期藏文文献中的盟誓》在材料上加以创新,以古藏文文献为依托结合同时期的碑铭石刻,归纳出吐蕃文献中不同等级之间盟誓时所用的9个盟誓语词和10个盟誓内容,并探讨了盟誓中的告身继承、官职继承、维护王权、维护神权及盟誓制度演化的形式―集会议盟等所反映吐蕃社会政治、经济、法律、丧葬、宗教诸多方面的内涵。
此外,李圳的《吐蕃盟誓中的制衡性探讨》在探讨了吐蕃盟誓制度的与语言崇拜有关、与血的崇拜有关、是维护王朝政权的“胶合剂”的三个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盟誓制度制衡性的原因及表现以及盟誓制度制衡性的影响。杨永锋《神灵信仰下的契约与裁判―《藏族盟誓研究》评介》一文则从观点和方法两方面评介了牛绿花关于盟誓制度的这一论著,并指出了该著存在的不足或问题。田兆元的《盟誓制度演进及其引申》、田兆元和罗珍合作的《论盟誓制度的伦理与孔子信义学说的形成》等文章也谈到了盟誓制度。
参考文献
[2]胡小鹏、崔永利.近30年国内有关吐蕃制度的新资料与新问题―以汉文资料为主.[J].社会科学战线,2012,(第3期):93-100.
[3]仁青吉、马宁.论藏族的“起誓”习俗.[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第27卷第3期):31-34.
[4]刘志国.盟誓与吐蕃社会.[D].陕西咸阳:西藏民族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2010.
[5]铁国花.浅谈吐蕃盟誓制度.[J].社科纵横,2006,(第21卷第5期):115-117.
[7]陈践、杨本加.吐蕃时期藏文文献中的盟誓.[J].中国藏学,2009,(第3期):133-141.
[9]牛绿花.藏族盟誓的当代遗存表现及其现实功能.[J].西北师大学报,2011,(第48卷第5期):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