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女孩王冰:将野生动物最美丽的瞬间定格
爱上野生动物
王冰1986年出生在上海郊县嘉定,从小喜欢“田园诗”,热爱大自然。中学时,她喜欢上了拍照和画画。有一天,她在野外写生时听到一声枪响,—只天鹅掉落地上,随后另一只天鹅也落下来,几个打猎的人,欣喜地从她眼前拿走奄奄一息的天鹅。
这件事对她触动极大,使她开始关注野生动物保护。高考时,她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大学期间参加过由WCS(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发起的“大手牵小手,迎接新世纪”的拒绝濒危野生动物制品保护活动。毕业后,她便成了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教育项目官员。
2008年,她被派去纽约总部参加工作培训,培训结束后,她留下来观光,住在BronxZoo内的公寓。Bronx Zoo是全球最大的动物园,她去时,园内刚迎来一位新成员一一非洲野狗。它属濒危保护动物,模样黑瘦行动矫健,动物园专门为它举办了PARTY。
住在Bronx Zoo内的一个月,每天和很多珍稀动物住在一起,王冰感觉很奇妙。
王冰住的公寓门前有一块大草坪,每天回去时都会看到几只肥大的野兔在草地上玩耍,它们有时分散在各处晒太阳,有时窝在一起互相逗趣。不管身边经过多少人,它们只管做着自己的游戏,不会警惕人类,那种状态很幸福,她拍照时它们也不躲避。
在接下来的日子,王冰每天就在动物园里拍照。她发现,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特有的气质和表情,不同时段有不同的反应。
比如乌龟,如果没人惊扰,它就把头伸出来东张西望;长颈鹿见到游客,会有一瞬间和游客对视……这一发现,让王冰惊喜不已,她扛着三脚架,把相机固定在某个位置,抓拍不同时段的动物表情。
回国后,堂兄表妹等亲朋好友知道她拍了很多动物照片,开始轮番请她吃饭,只为向她索要那些野生动物照片。
看过王冰拍摄照片的人几乎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王冰镜头下的动物,都有一种智慧,眼神非常突出,似乎正在预备和人交谈。
其实,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因为王冰发现了动物本身的表情。在拍摄过程中,王冰感受最深切的是,如果想抓拍到它们的表情,就必须保持安静,让动物们对你没有戒心。
也就是从那次起,王冰愈发地爱上为野生动物拍照。
发现它们最动人的一刻
回国休整一段时间后,于冰想去拍藏羚羊。后来经过了解,她发现中华对角羚比藏羚羊还要珍贵得多,甚至比大熊猫还珍贵。全世界种群数量不到600只,全球范围内也只剩下青海这个栖息地。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说不定很快就看不到了。
为了拍摄中华对角羚,王冰先联系到了中华对角羚之父葛玉修老师,请他和自己一起赶往岩羊、藏原羚、中华对角羚繁殖地青海,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拍摄。
她给它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高原精灵”,随后,她从动物的视角,开始了写意大自然。
对野生动物摄影来说,一张高质量照片需要无限近的距离。不幸的是,中国被国际摄影界称为“世界上最难拍摄野生动物的国度”,不仅因为大型哺乳动物数量稀少,还因为动物对人怀着高度戒备之心。
不过,在葛玉修老师的帮助下,王冰还是拍摄到了中华对角羚。这个稀缺的野生动物,在她镜头下神采奕奕,让王冰不停地按下快门。也是因为有了这次野外拍摄经历,王冰开始一发不可收地进行野外拍摄。
2009年6月,王冰在云南白马雪山拍摄滇金丝猴,守候半年,但只有两次拍摄到这些“雪山隐士”的身影。 2010年4月底,王冰来到黄河边上拍摄大鸨,无意间有两只灰鹤闯进她的镜头。按常理讲,这个时候大批灰鹤都已回迁,很少会有留下来的,当时她很纳闷,便有意识地把镜头向两只灰鹤推近。在镜头中她发现,其中K灰鹤的腿像是折断了,无法行走,另外一只灰鹤深情地看着它,久久不肯离去。王冰被它们眼神中流露出的真情深深打动,然后按下快门,记录下那一幕。
2010年9月,王冰在黄河边上的河南长垣进行拍摄。走在黄河岸边,远远地看到有一团白色的东西,走近时发现,原来是一只死去的大天鹅。当地经常有人用一种剧毒农药呋喃丹拌小麦毒杀天鹅,以获取非法收益,这种做法让她很痛心。但当地一位生活贫困的老爷爷每天义务坚持到岸边保护天鹅,几十年如一日。虽然他不懂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但是他有一颗关爱动物的善心。王冰遇见他时,老人家和她说了很多想法,可他因为没有手机,无法和外界动物保护协会联系。后来,王冰把自己的手机留给老人家,又联系到相关保护协会,为老人保护天鹅提供支持。
王冰最喜欢拍动物们的眼神,她拍的照片上,几乎所有的野生动物都有着懂事的眼神。每个动物或神态安逸,或鬃鬣飘拂,或身姿灵动矫健,自由自在又单纯可爱地活跃在大自然里。
随着野外拍摄日久,王冰有自己的&ld❥quo;守则”:大自然是动物们的家园,人类作为入侵者,首先要尊重它们,珍惜它们;拍摄是为了展示它们的生存状态,绝不应伤害它们,宁可舍弃它们奔跑的壮观场面,也绝不驱车穷追猛赶,因为它们会傻傻地狂奔直到倒地不起。为了能最大限度接近拍摄对象,王冰自创了“伪装潜伏拍摄法”,就是利用盗猎者的掩体改造而成,离开时,她会摆上一张小卡片,写上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劝勉之词。 千难万险的拍摄经历
自爱上拍摄以来,王冰拍摄的“动物私生活”照超过5000多张,存储照片的碟片塞满了书架。而这些珍贵的照片,是她克服各种各样的危险才得到的。
2010年夏天,她在黄河边上拍黄苇鹣繁殖,当拍完一组镜头准备乘船过河赶往下一站的时候,危险正悄悄地向她袭来。她扛着三脚架和照相机刚准备过黄河,迎面一条体型很大的蛇径直向她游来,蛇的速度很快,在野外ฃ如果被蛇咬会非常危险。她来不及反应,一个趔趄,连人带机器掉进黄河里,幸好她水性很好,很快游到岸边,躲过了一劫。
2011年6月,黄河调水调沙那会儿,∞大水来得非常凶猛。她正在拍摄,眨眼工夫,草丛中雏鸟的窝就浮起来了。雏鸟刚刚破壳,如果大水一冲,肯定活不了。当时已经是晚上,没带手电筒,她心里很矛盾,到底是救还是不救这些雏鸟?因为她还要背着100多斤的设备往河边跑。最后,在她跑出去100多米后,还是放心不下,又返回去,把3只鸟宝宝救了起来。等她再向河边跑时,水已经齐腰深了,她就把机器举起☿来,那情景真像灾难电影中的情节……当晚,她在河岸边整晚没睡,借助腋窝的温度把第3只小鸟暖了出来。
一次在山西,为了拍摄悬崖上连片的苍鹭,她系着安全索,猫在峭壁一块突起的石头上,身后是无可依傍的峭壁,下面是深不见底的黄河。虽然事后想起来心惊胆战,但拍摄的那刻根本顾不上。
王冰有一次在西藏拍摄羚牛时,经历了一次超近距离的接触。开始,和羚牛的距离稍微有点远,她为此放弃了隐蔽,过了一会儿,一部分羚牛注意到她,朝她冲过来。她看见镜头里的牛头越来越大,最后超出了取景框。一时间,她不知如何是好,如果扭身逃走,羚牛肯定会发动攻击,所以她只好站着继续拍摄。等羚牛对她失去兴趣走开后,她才挪动走开。到安全地带,她一脑门汗。
野外拍摄环境极其恶劣,饮食更是无法保证。王冰经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生存考验。早上一个大饼和一瓶水,中午基本顾不上吃饭,晚上回来早就自己做,回来晚就饿着肚子过夜。这种又苦又累的活儿没什么人愿意干。她坚持,是因为她是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成员,更因为她喜欢大自然的这些精灵们。
✌在王冰的世界里,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 ,恋爱可以不谈,而野生动物的照片,不可以不拍。她的照片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内外摄影杂志上。
清冷的早晨,一弯月亮还高挂在空中,一群天鹅划过静谧的天空,几只白琵鹭在黄河滩上悠闲地觅食……这是在黄河中下游王冰拍摄到的一幕景象。
2012年,王冰拍摄的金丝猴照片在英国“BG野生动物摄影年赛”上获得“濒危物种”单项大奖。
获奖后,她并没有洋洋自得,现在,她还是淡定地做着烧钱不讨好的野外“摄影差使”。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拍摄这些精灵们,希望在它们灭绝之前,能好好留下它们的真实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