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德群:为盲聋孩子叩响无声世界

时间:2025-01-13 07:15:1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贵阳市盲聋哑学校是贵州规模最大的特殊教育学校,从学前班到高中,孩子们要在这所占地7000平方米的校园里学习生活13年。对于这里的孩子们来说,谭德群既是老师,又是他们的亲人。

当老师的乐趣

读书时,谭德群的专业并不是特殊教育,当上聋哑老师纯属偶然。

1989年,临近毕业的谭德群经老师推荐,抱着“看一看”的心态来到贵阳市盲聋哑学校应聘。

那天是六一儿童节,孩子们在举行庆祝活动。谭德群回忆:“当时在拔河,孩子们都很漂亮,阳光开朗,一点都不是想象中的样子。”

于是,她留了下来,一边给孩子们上课,一边学习手语。“刚开始很不习惯,但时间久了就好了。”

谭德群逐渐领略到和聋哑孩子打交道的乐趣。一次,她带学生出校游玩,孩子们在广场上自发地跳起舞来,引来很多人观看。

“这是你们的学生,好出众!”

“他们听不见?听不见都能跳这么好!”

谭德群说:“当时感觉很自豪,作为一名聋哑老师的自豪!”

手语世界里的聋哑孩子,很少被外界打扰,保持着内心的天真、淳朴,做起事来也专心致志。2014年9月,贵阳市教育局组织师生武术操比赛,贵阳市盲聋哑学校应邀参加。按照比赛要求,动作必须整齐,这一切都得按照音乐节拍来,但是孩子们听不见,完全靠老师的手势来指挥,太难了!

没想到,60名师生齐心协力,捧回了一等奖。“他们比我们老师学得还要快,动作比我们还要标准。”谭德群得意地说。

当老师,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拥有一群优秀的学生。可是,✔谭德群也有郁闷的时候:课堂上讲半天,学生听不懂;改试卷,上面一片红。每次培训,听到普通学校的老师谈“哪个学生考上了大学,哪个学生ถ又开办了公司”,谭德群心里很不是滋味。

慢慢地,也就释然了,她收获了另一份真挚的情感:信任。

谭德群经常会接到已毕业学生的家长打来的电话:“孩子在这个问题上不听我们父母的,怎么说都不听。谭老师,他只听你的,你帮我劝劝吧。”

谭德群很满足这种被学生和家长认可、น信任的感觉。在她看来,和单纯的聋哑孩子打交道,最重要的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

为孩子们“头疼”

带学生,最难的要数刚进校那会儿。

“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孩子什么都不懂,老师得一点一滴从头教起。”谭德群带着这帮孩子走遍校园的角角落落,教手语、认标识:这是教室,这是操场,这是食堂,那是宿舍……

两个星期下来,孩子们终于逐渐适应校园环境。然而,有些东西他们永远也适应不了。

聋哑学生待在一个教室。站上讲台讲课,谭德群一边张大嘴型讲述一边用手比划。这时,她真切地感受到这群孩子们的“特殊”。

手语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个完整的句子用手语表达太费时费力,而有些词语又表达不出来。“不用说成语了,简单的词语比如说课本里的‘古迹’,‘古’倒是好说,‘迹’就难了,只好用手语里的‘足迹’来代替,这样学生就理解不了。还有近义词,比如‘漂亮’和‘美丽’是同一个手语,但这两个词有区别,学生就不懂。还有‘一缕阳光’的‘缕’,这样的量词根本不好教。”

手语描述的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有差别,孩子们的思维也不一样。手语世界的语法讲究简略,结构顺序和语言文字不一样,比如“你吃饭了没有”,手语是“吃饭你有没有”,因此,学生写作文老是颠三倒四、语句不通,有的学生到了高中还存在这样的问题。

进入高中,学生将选择进入社会的职业道路。少数有意愿读大学的学生将ล被分出来单独开班培养,而大部分学生将从此踏入社会。

孩子们如何才能找到工作?这是谭德群最担忧的事。

以前,学生就业并不理想,每年的就业率只能达到50%。学生临毕业,谭德群总要关心他们的就业问题。“学生毕业,没有一技之长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因为他们没办法和别人正常沟通交流。”

“还好,这几年学生就业情况好多了。”谭德群说。

近几年,学校开设了服装设计、工艺美术、按摩、烹饪这些职业技能培训课,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学生毕业后,经学校协调进入工厂、酒店工作,就业情况相比以往好得多。

“学生也面临娶妻生子组建家庭的问题,不少孩子也怕苦怕累、好高骛远,经不起诱惑!”谭德群谈到此处,表情沉重,压低了声音说:“甚至有些学生去扒窃。”

曾经,谭德群和一名刚出狱的学生相遇。学生“扑通”一声跪下,不停地扇自己耳光。谭德群回忆起当时的感受说:“心酸!”

“你好好待他们”

聋哑学生有自己的特殊性,为了更好教育孩子,谭德群做出一个特殊的规定:每个学期至少开三次班级家长会。

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家长开始,这是她从教24年总结出的经验。在贵阳市盲聋哑学校,家长送学生来上学的目的更多的是“让孩子有点文化”。

“每次让家长给学生检查作业签个字,拿回来有三分之二的家长没有签。”谭德群谈到此处显得有些激动。学生家庭情况特殊,谭德群只得“特事特办”,勤开家长会成为她教育的另一种方式。

谭德群说:“做这份工作,靠的是良心。”

学生大多不是贵阳本地人,很多来自各地,离家远,只能住校;年纪小,生活上需要老师照顾。对于谭德群来说,当班主任很多时候就是当保姆。“学生生活用品没有了老师也要管,比如说牙刷没有了就要帮着买”。

学生生病了,谭德群会带回家里照顾。“他们年纪太小了,带回家我可以晚上起来看看退烧了没有。把他送到学校我也睡不着,还不如带回家,求个心安。”

谭德群清晰地记得她刚工作那会儿,在工厂工作的父亲过来看她,走的时候淡淡地说了一句:“这些孩子挺可怜的,你好好待他们。”

从教二十多年,谭德群一直牢牢记得父亲“你好好待他们”这句嘱托。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谭德群一脸温情:“我父母的爱很简单,他们是普通工人,平时都很忙,也不会给我们讲什么大道理,只说对别人好就行了。后来我当班主任,带几个学生回我妈家吃饭,妈妈会做很多菜。”父母质朴的爱在谭德群心里烙下来深深的印记,面对学生她总是体贴入微。

每年清明节,学校会组织一次扫墓活动。学校按班级人数发放津贴,学生在户外野餐。这时,谭德群总会显得不一样。别人买面包、牛奶、水果,她选择的是凉粉、凉菜、卤菜。

“好不容易出去一次,学生开心最重要。钱不够自己贴一点,拿工资吃饭这点钱还是付得起。”谭德群说:“这不是钱的事情,而是作为老师和学生之间一种情感的交流。”

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学前班的辨认标识,到高中毕业进入社会,13年的时间里谭德群见证了他们成长的轨迹。

学生毕业后来看望谭德群,这让她兴奋不已。

“我摔了一跤,老师带我去缝针,并一直陪着我。”

“我没钱读书,你帮我争取到了残联的补助。”

“你自己掏钱为我买过保险。”

……

谭德群激动地说:“这些点点滴滴我早就记不得了,想不到他们还记得清清楚楚ห。”(责任编辑/朱 江)

对话谭德群

记 者:面对这群特殊的学生,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谭德群:刚开始教书时的压力是手语,我不是学特殊教育的,所以当时压力特别大,很怕教不好。现在,最大的压力就是学生们的安全。学生都很单纯,心思没那么重,很好相处,我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度过这段青少年时期。

记 者:在你心中,如何定位你和学生的关系?

谭德群:我和学生的关系比较复杂,不仅仅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还有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也有朋友和朋友的关系。学生住校的很多,他们不在父母身边,周围除了同学就是老师。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关系,学生很多心里话、小秘密就不会向你透露,和学生有了隔阂,自然不能好好地教书育人。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