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教育

时间:2024-11-10 16:00:0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高校贫困生的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教育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高等教育质量,同时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贫困生;诚信;感恩;教育

从2004年以来干高校辅导员,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十多年来,亲眼目睹了无数的寒门学子,依靠国家助学政策,走进高等学府的大门,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祖国建设的新生力量。感受到了国家助学政策是一项着眼于未来的政策,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感受到了贫困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辅导员在贫困生的认定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困难,这急需进一步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每一位贫困生成长成才,是高校在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与构建和谐校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分析

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存在困难

由于地区经济生活情况的差异,从而导致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标准不够明确,难以实现公平、公正。划分贫困生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按教育部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高校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费用很困难的学生,这些费用包括学费、生活费、住宿费、书费等基本费用。由于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有隐蔽性,且缺乏明确合理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导致部分学生放弃诚信意识,为获助学金而弄虚作假。学校资助管理部门很难掌握学生是否真正贫困,更难以准确掌握学生贫困的真实程度。

(二)受助贫困生自身存在的诚信问题突出

受助贫困生在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定取得相关资助后,有的学生能够合理安排所得资金,努力成长成才,而有些贫困生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他们不是将金钱用在生存消费及学习上,而是进行攀比消费,虽然此类学生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已经在校园里产生了极其不好的影响。

(三)受助贫困生感恩意识有待提高

受助贫困生获得相关资助后,部分大学贫困生存在感恩意识淡漠甚至缺失的现象,在接受过资助后会表现出一定的“冷漠”,觉得自己因为贫困接受帮助也是迫于无奈。还有部分贫困生认为接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回报,缺乏感恩意识;有的自认为“学习成绩好,拿资助是理所当然的”;有的抱怨社会不公,将资助的善意也视为自己不得不接受的屈辱。因此,要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使贫困生将怀感恩之心、行回报之举作为行为准则,树立知恩图报的行为风范,这才是资助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

三、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合理的资助体系

高校如何高效、合理地利用目前的资助政策,科学整合各项资助资源,最大化地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效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合理的资助体系,如何让应该受助的人得到应有的救助,让已经受助的人能够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完成学业成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

第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措资助经费的运行机制。高校贫困生问题已不仅仅是高校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关系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对贫困生的资助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高校是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实施主体,在进行经济帮助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建立与诚信教育相配套的感恩教育体系。部分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资助时,没有配套的感恩教育。致使部分学生在接受困难补助时,只是纯粹地接受经济上的ฆ资助,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帮扶政策的实质。贫困资助成为部分贫困生理所当然的事情,缺乏对社会、国家和高校感恩意识。

第三,加强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大多贫困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常导致其对外界事物极其敏感。这种自尊心与因生活压力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容易引发虚荣心,极易将受助资金挪作他用。积极开展贫困生的心理研究,以多种手段和方式,如通过讲座、报告、个别咨询、网上咨询、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和心理治疗等方式유,主动为贫困生提供咨询和学习指♥导、就业指导等,充分尊重贫困大学生的尊严与人格,全面培养贫困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特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四,广泛开展以诚信、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要着力培育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为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帮助贫困生从榜样的身上得到启迪。再次,积极组织贫困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社区服务活动、通过这些社会活动锻炼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鼓励其勇于发现自己的ღ特长,培养其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的感恩意识。

总之,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高等教育质量,同时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关注。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