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批判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本质的揭露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将宗教划归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对其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消极作用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将宗教、哲学和艺术等一起归结为社会的意识形态,而不仅仅只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同时,由于唯物主义史观的确立以及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辩证关系的进一步深刻认识,晚年的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了宗教作为意识形态对其特定的经济基础的依存性,指出经济基础在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坚信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认为宗教等意识形态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被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制约,并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或迟或早地发生改变。马克思写道:“黑格尔历史观的前提是抽象的或绝对的精神……人类的历史变成了抽象的东西的历史,因而对现实的人说来,也就是变成了人类的彼岸精神的历史。”[1]p108
尽管费尔巴哈从人的自我异化出发来批判宗教,把宗教世界归结为它的世俗基础,但是马克思看到了费尔巴哈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明确地批判道:“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1]p4在马克思看来,宗教世界不过是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的产物,是世俗基础的神秘化幻想而已,只❣有深入世俗世界内部的矛盾,ย才能真正地看到宗教的本质。
正如马克思所言,“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4]p100。西方国家的宗教教育就是将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扩大化为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其目的就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服务,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这也是西方国家宗教教育意识形态色彩最为浓厚之处。
二、宗教教育在西方社会发挥着意识形态的功能
一般来说,宗教教育在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凝聚功能。宗教作为一种信仰系统,对于信仰它的人具有强大的精神统摄力和社会凝聚力的功能。对于信徒来说,宗教信仰是其利益的根本;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其民族凝聚力之所在。
第二,道德约束功能。宗教对信徒的道德思想、道德观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具有约束和提升的功能。在宗教里,信仰和道德是合为一体的。信徒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均以其信仰和戒律为标准,而信仰和戒律通过信徒的道德行为得以外化和体现。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所有的宗教都是“劝善”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宗教教义对信徒的基本要求,也是宗教能为群众所认同和接受的主要原因之一。宗教的道德约束功能在西方 ☺国家就起到了道德教育的功能。一方面,宗教重视对人的道德教育以及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规范的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宗教戒律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容易记忆和掌握,这也是宗教道德教育能够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一个原因。
第三,文化陶冶功能。宗教能使信徒得到精神享受和文化艺术熏陶。黑格尔曾说,宗教“经常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5]p103。例如:在建筑艺术方面,基督教的教堂能给人以庄严、神圣的感觉和艺术的享受;在文学方面,《圣经》本身就是西方文化的汇聚,给人提供精神享受的原料。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哲学等学科พ的产生和发展,都曾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西方的整个文明史都与宗教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四,心理调节功能。宗教能为信徒提供精神寄托、心理慰藉和精神动力。人都是有所追求的,最深层次的追求是对终极性价值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上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如何对待这些困难和挫折,与人的信仰有关。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仰决定态度,从而决定意志和行为。对于信徒而言,做礼拜、祷告之类的宗教仪式给予他们的不仅是形式上的虔诚,更是心灵的净化、心理的平衡和精神的寄托。特别是在面临重大灾难和痛苦的情况下,宗教能给人战胜困难的勇气,让人的心灵得以解脱,尽管这种解脱是虚♋幻的和暂时的,是麻醉人的精神鸦片。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在宗教社会作用问题上基本持批判、否定态度。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将宗教放在具体的现实的物质生活关系中去考察,实事求是地分析宗教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受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分析法,而对宗教社会功能的探讨则主要集中于宗教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方面,对其他领域则较少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