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的青铜器调查

时间:2024-11-11 23:38:1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本文汇集岑溪历年来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了文物调查,仅就岑溪发现有特点的青铜遗物进行简单介绍,主要介绍青铜兵器、工具、农具和汉代礼器等的特征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关键词]岑溪;青铜器;调查

岑溪历史悠久,地下埋藏的文物丰富,根据近二十年来考古发现,出土青铜器有工具、农具、兵器、汉代礼器,各类青铜器反映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内容非常广泛丰富,按岑溪市的青铜状况大致集中在以下几类:

一、岑溪青铜时代文物发现概况

2、1987年5月岑溪县安平乡镇干部覃仲文在该乡富宁村河边发现的战国墓,出土铜矛和铜钺。

3、1989年9月岑溪县南渡镇盘古村农民刘统岳在盘古村丰根山坡挖坑时发现,出土铜剑和人首柱形器。

4、1984年6月岑溪县岑城镇大榔村村民高寿波在村内其屋背后挖屋地时发现出土铜斧、铜钺和铜剑。

5、2004年拟建的岑梧(岑溪――梧州)高速公路从此经过并征用了大半个山包。为配合基本建设,同年6―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会同岑溪市文物管理所对其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出土铜镜2面。

二、岑溪青铜器主要特征

铜剑:以花果山古墓群出土的饕餮纹铜剑,剑身呈黑色,长而宽厚,中脊突,剑格宽厚内凹,格两面饰饕餮纹,圆柱实茎,上有双凸箍,圆首,内有六凸圈。残长60、刃宽5厘米。

鼎:在铜鼎中以方耳浅腹铜鼎最为少见,方耳,方唇,浅腹,平底,似盘形,腹壁上方有一对方ซ耳,饰三角九连纹,三足外撇。腹素面无纹,鼎壁甚薄,外有烟炱。口径22.5、高25厘米。

铜矛:窄叶,有突起的脊棱。圆■,■口内弧,中起脊,■中部略靠下一侧有一鼻纽,纽上方饰一“王”字符号,长15.3、叶宽4厘米。

人首柱形器:该器由人首和方柱体组成,上为人首形,头部扁圆,有简单的眼、嘴,下为空心方柱体纵,纵3、横3.7、高12厘ล米。

铜钺(图六):钺风字形,长方銎,宽弧刃,素面,两刃角微向上翘,銎۵上部有一周箍状棱,刃部锋利。长9.6、宽6.1厘米。安平镇富宁村出土。

简化博局四禽纹镜:(M7:14)1件,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外凹面双线方框,方框外“T、L、V”三种常见的博局纹符号已全部简化掉,在方框的四边外侧各饰一线条式禽鸟,禽 ☹鸟为张嘴、长颈、长尾羽。四只禽鸟又略有不同,可分两类,一顺一逆,两两相对。其外一周短线纹带、锯齿纹和弦纹内缘,斜边素外缘。直径7.5,缘厚0.3厘米。

铜鼓:岑溪市出土的铜鼓,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广西博物馆、梧州博ส物馆的都有,均为北流型。现藏岑溪市文物管理所的出土的雷纹铜鼓,面径76.5、高46厘米,重33300克,鼓面八芒五晕四蛙,饰雷纹,环耳,鼓身三十晕,内有刮痕,鼓身有两道合范线。云纹铜鼓面径73.5、高44厘米,重37500克,为北流型。鼓面中心太阳纹八芒六晕四蛙,饰云纹,环耳,鼓身二十五晕,鼓身有两道合范线,足部轻微残损。在广西岑溪发现出土的铜鼓中,最为特别的是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五铢钱纹铜鼓,该鼓面中心饰十二芒太阳纹,在太阳纹之外,由同心圆组成的纹带将鼓面分为九晕圈,鼓面边缘装饰有六只立体的青蛙,它们两两相对,呈逆时针环列,铜鼓的鼓面和鼓身上装饰着五铢钱纹。为瓯骆人创制的两广类型铜鼓,亦称为“北流型”铜鼓。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和使用的货币,用它来装饰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铜鼓,说明岭南地区与中原汉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这些铜鼓的发现,装饰的花纹种类偏少,但在广西发现的五铢钱纹这类铜鼓中为少见,它可以作为岑溪市研究古代科学和民族史、地方史的实物依据。

三、内涵及周边地区的关系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广西的古代居民主要是百越中的西瓯和骆越的活动地域,按照《旧唐书・地理志》、明人欧大任《百越先贤志》和清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古籍所言,这个族群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广西左江―邕江流域到越南一带,其活动地域大体在左右江流域、邕江郁江流域、海南全省以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6)。岑溪市出土的这些青铜器,在时间、地域和事件方面可与文献中记载的西欧族相吻合。正因为在秦统一岭南的战争中,主要是西欧族在对抗秦军,有较多的事迹见于文献,所以,这种遗存当可推论为西欧族的遗存(7)。

岑溪市的这批青铜器出现,为研究岑溪乃至岭南地区西瓯和骆越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以及战国时期的的时代风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参考资料:

(2)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罗定出土一批战国文物》,《考古》1983年第一期。

(4)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罗定背夫山战国墓》,《考古》1986年第三期。

(5)《广西铜镜》2004年4月。

(6)广西博物馆文集《田东古代青铜文化研究》第六辑。

(7)广西博物馆文集《也说西欧和骆越》第六辑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