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时间:2024-12-26 11:13:1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并最终合理经营风险,管控信用风险,获取货币信用溢价,其核心竞争力并非简单以存贷款规模、资产规模、短期内利润、机构网点数量为标准,而应是风险管理能力的强弱、风险管理质量的好坏、风险管理效益的高低。目前,对于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信贷、类信贷业务仍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方式,信贷风险管理仍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成为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据银监会2015年11月对外披露的数据,2015年3季度末,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863亿元,不良资产率为1.59%,今年前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增长3437亿元,已大幅超过2014年全年的水平。作为不良贷款的前瞻性指标,关注类贷款余额达到2.81万亿元,比例达到3.77%,远高于不良贷款率增速。如何做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保持信贷资产质量稳定,成为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以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阶段管理实践为出发点,分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围绕信贷风险控制、绩效考核机制、风险管理体系、业务流程再造、风险预警机制、信贷风险文化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改进建议,持续提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能力。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问题 改进建议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逐步放开,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但银行间差异化经营尚不明显,经营同质化较为严重。为争夺有限的“优质”客户资源和市场份额,银行间不规范、不公平竞争时有发生,增大了银行自身的信贷风险。相比于国际成熟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控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控制风险手段和措施还有待完善。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元素,是可能发生的损失和未来结果与预期期望的偏离。从风险的概念来阐释信贷风险,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由于内外部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而引起的信贷资产损失或超额信贷收益的各种可能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承担适度风险的情况下实现信贷收益的最大化,并将风险始终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一种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进行有效决策的制度安排,依据其可能掌握的信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决策来管理信贷风险,实现预期经营目标,达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不同的商业银行因其风险承受能力、价值判断、组织体系的不同而对同一潜在风险因素有着不同的应对,即所谓的“风险偏好”。这决定着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方式、方法、风险定性和风险规避措施,也是设计信贷产品和确定信贷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贷风险更多发生在信息非对称情况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对自身经营、现金回流、偿债能力等情况十分清楚,而银行不能完全获取企业资料,对企业信用状况不十分了解,使银行处于信息不利地位。二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与客户营销部门人员信息不对称,客户营销人员经常与企业进行接触,更了解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但有时出于绩效考核和自身利益原因,营销人员会掩盖企业某些风险信息,而银行风险管理人员仅进行短期主观风险判断,后者明显处于信息不利地位。三是银行与民间借贷债权人、企业股东、前手贷款人相比,由于上述当事人各方出于利益考虑存在主观隐瞒、隐藏的动机,使得银行贷款的实际风险往往要大于在贷前审查阶段所洞悉到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制存在欠缺

商业银行为实现日常竞争战略目标,往往会制定较为激进的绩效考核指标。一方面,银行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为完成存贷款、贷款质量指标,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违规操作,利用手中职权采取借新还旧、以贷还息等手段压缩不良贷款规模,掩盖贷款真实风险;另一方面,某些银行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时,重存贷款规模、利润考核指标,而未对不良贷款责任处罚和追究做出明确规定。2005年,银监会就通过了《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指引》,要求商业银行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不尽职行为及违法违规问题。但在不良贷款发生时,银行部门、员工间相互推诿,无法明确归咎责任,往往仅对某一当事人进行问责,无法对不良贷款的所有当事人进行责任认定,且因客户营销人员对问题贷款有着信息优势,当企业出现风险苗头时,客户营销人员往往会跳槽,规避处罚。

(三)银行信贷资产投放行业、单一客户集中度较高

一般来说,当银行将信贷资产集中在单一行业或客户时,信贷风险会很大。近年来,虽然房地产市场受宏观调控和供需下降影响,在部分二、三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出现了大幅波动,但相比于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类信贷业务得到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偏好,信贷及类信贷业务金额大幅增长。单一平台融资类项目、单一地产项目、单一客户集团融资金额大、期限长,合计金额占银行信贷资产占比较高,区域、行业信贷风险突显,信贷资产投向较为集中。如果在将房地产、土地、基础设施在建工程等商业争行认为风险可控的涉房、涉地抵押类信贷业务考虑其中,则行业集中度会更高,潜在风险会更大。此外,由于各银行间信息流转渠道不畅通,银行对单一企业对外担保情况了解不够,多家银行贷款的担保方集中于单一集团公司,也同样存在着较大业务集中风险。

(四)信贷管理理念和业务操作需加强

商业银行通常是以存贷款规模、利润为考核导向的,但在信贷管理却存在责权利不对等、重贷轻管理等问题,使贷款“三查”工作流于形式。在贷前调查阶段,银行风险审批和业务营销人员往往能够进行认真的贷前调查,要求企业提供详尽的授信资料。而在贷中、贷后管理环节,基层银行存在贷款发放条件满足不到位、贷后管理要求未严格落实的情况,如未落实抵押登记手续先行全额放款、未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发放贷款、未及时归集贷款用途证明发票、未定期对借款企业进行现场检查等现象,增大了银行潜在的信贷风险。此外,贷款档案未及时归档归集信贷重要档案,如借据、合同、贷款通知函等,也给银行在贷款依法催收制造了困难。 三、改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企业非财务因素分析在贷款决策中的作用

银行应重视对贷款决策中非财务因素调查分析的力度,进行企业非财务因素的动态考察。财务指标分析主要是对借款人过往还款能力的定量分析,且企业向银行申请授信时,财务报表数据真实性还需考量。判断一个企业好坏,关键要看企业的领导水平、管理能力、技术水平ค等非财务因素。一方面,银行要在贷前调查、审批过程中提高对于企业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行业环境、地理环境等外部环境的分析,了解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同时,银行还需对企业组织形式、战略形态、核心竞争力、管理者能力、经营思想和作风、业界信誉等企业内部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企业的还款意愿。另一方面,银行在贷后管理中也要持续关注非财务因素释放的风险预警信息,注重收集、分析、监测非财务因素,掌握企业实际还贷能力和意愿。

(二)完善和强化银行不良资产绩效考核问责机制

一是全面推行信贷管理人员工资绩效延期支付制度,按照贷款发放、贷后风险预警、贷款收回的三个阶段分期发放,实行可变薪酬支付期限与风险持续时期相挂钩的有效机制,如果在规定期限内发生员工职责范围内的风险损失,银行有权按规定比例收回已发放的绩效薪酬,并止付未支付部分。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信贷风险问责机制,问责意见明确到人,问责范围明确到贷前调查、审批、放款、贷后管理、资产保全等各个环节,结合考虑贷款发放的背景、员工尽职程度、不良资产清收及最终损失情况等进行问责。三是加强员工离职管理,对离职员工进行信贷资产质量、工作履职等方面的离任稽核检查工作,要求离职员工签订协助进行信贷资管理承诺书,实行不良资产终身追究制。四是建议由监管部门倡导成立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员工问责沟通平台,杜绝对不良资产负有责任的员工在银行业间相互跳槽,逃避责任。

(三)进一步完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形成防风险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业务风险管理线。它是对应银行业务产品条线设置的,负责管理银行客户信用评级、授信额度核定、信贷业务审批、贷款条件落实与发放、组织和监督条线贷后管理、信贷资产质量分类、不良资产处置等工作,由总行垂直管理,向区域负责人和上级风险管理部门双线报告。

第二道防线是内控合规管理线。它负责信贷业务产品设计、流程设置、人员操作、合同签署等工作的合规性、合理性、完整性进行审核,并对业务操作风险进行持续监督检查,由总行垂直管理,向区域负责人和上级合规部门双线报告。

第三道防线是内部审计线。它负责对银行所有业务线、业务风险管理线的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负责对信贷风险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进行尽职检查,并对内控合规线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内部审计线直接向监事会下属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报告。内审部门线还可按需要设立区域审计中心,负责对区域内信贷业务进行适时的检查和监督。

此外,银行还可根据自身实际信贷风险特征,聘请行外会计事务所、风险评估机构对行内信贷风险体系、风险管理状况、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咨询类审计,以求更加客观地了解当前银行的自身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开展信贷业务流程再造,优化信贷业务管理流程

一是实行大型企业和集团客户集中管理与营销,由总行按名单制统一录入信贷风险管理系统,既可以避免分支机构间相互无效竞争、防范客户多头授信,也可以缩短客户信息传递环节,提升风险管理专业度,提高业务审批效率。二是开展信贷审批Ⓐ人定期不定期资格认证制度,制定严格的准入条件和动态的资格考评机ฝ制,以提高信贷决策工作质量,逐步建立专业化强、经验丰富、客户独立的风险管理队伍。三是合理设置信贷审批权力制衡,实行信贷审批人与业务签批人双签模式,前者负责信贷业务专业性的审查和签批,后者负责业务的最终签批,只有两者都同意的情况下信贷业务才可办理,对超过一定额度的授信,必须经相应层级的信贷审计委员会讨论通过,实现个人 ﭢ审批与集体审议的有效结合。

(五)夯实信贷风险多维度管理,提升信贷集中度管理水平

一是完善信贷政策管理体系,形成以行业、区域、客户、产品风险管理政策四个基本维度的信贷政策,分别确定准入退出标准、信贷资源分配、风险管理内容和方法、信贷融资规模,四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二是夯实信贷集中度风险数据管理基础,在客户准入阶段就按客户、关联企业、集团来识别行业、区域等敏感因素,并及时准确录入信贷管理系统,为识别、监测、度量信贷集中风险奠定基础。三是根据银行资本限额和信贷风险偏好,实行信贷集中限额管理,分别在产品、客户、行业、区域四个维度制定信贷规模限额,并按产品风险限额、客户风险限额、行业风险限额、区域风险限额递进管理。四是综合运用银团贷款、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增设分支机构、新兴行业产品创新等业务产品降低信贷集中风险。

(六)拓宽信贷风险信息来源渠道,建立风险预警触发机制

一是信贷风险审批人员、客户部门营销人员应定期、不定期深入企业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相关信息,并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营业现金流、市场发展前景、财务管理状况等做出全面及时分析评价,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有效风险防范措施,防范信贷风险。二是加强银行业协会、金融同业协会间的相互交流,及时沟通风险信息,共同防范企业利用银行间的激烈竞争,大量套取银行信贷资金。三是加强与财政、工商、税务、法院、纪检监察审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高管、实际控制人的监督检查信息和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和判断,发现其中可能威胁到信贷资产安全的信息,及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四是将上述收集到企业信息及银行在日常信贷管理中归集的资料信息,及时进行整理,按客户、关联企业建立银行客户综合信息数据库,为日后授信企业准入、审批、发放、贷后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支持,提升信贷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七)加强信贷风险文化建设,培育良好信贷风险文化

信贷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员工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遵守银行各项规章制度而自然形成的风险管理思维和行事方式,对员工行为具有强大约束作用,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经验和教训,培育良好的信贷风险文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对风险管理工具和信贷产品进行持续创新,建立集中风险管理体系,保持信贷审批、风险监督、稽核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激励优秀的风险人员。二是银行高管要始终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将把控风险与创造利润视为同等重要,制定全行信贷风险偏好,要求分支机构不能够偏离,提高执行力,推行问责制。三是规范员工行为和道德准则,制定严谨而详尽的规章制度,如“银行员工行为基本准则与规范”“员工违规违纪管理办法”“风险管理员工禁止行为规定”等,用制度约束人。四是坚持合规经营,维护信用秩序,强调对员工忠诚度和归属感的培养,加强内控控制措施以防范道德风险,用规范的制度和流程保护员工。

四、结束语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改革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金融业衍生产品创新日益加速,加之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这些都给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和考验,必须予以面对。银行要不断拓展信贷风险预防范围,将所有信贷风险源纳入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当中,并结合自身信贷结构和经营特点,合理选取科学的内、外部风险指标和变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贷风险监督管理体系,切实提高银行应对各类信贷风险的能力,保证银行信贷业务的正常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刘晓玲.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J].时代金融,2015(10).

[2] 罗熹,惠平.商业银行合规概要2013[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3] 李雪寒.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J].时代农机,2015(8).

[4] 肖晶.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12).

[5] 陈宁.商业银行小微贷款风险“抬头”[N].大众证券报,2015.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