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离辛方彝
该器通体装饰花纹,有主体花纹、底纹。主体花纹之上又有细花纹,即所谓的“三层花”,亦称之为“满身花”,它的花纹由三部分组成。其四壁装饰的是下卷角兽面纹(也叫饕餮纹),口沿下部是夔鸟纹,圈足是夔纹。盖面装饰倒置的下卷角兽面纹,通体以纤细的云雷纹衬底。盖内铸有“亚(离)辛”铭文(图2),故称此器物为亚离辛方彝。
关于该器的名称史书上没有♡记载,“彝”是古代青铜礼器的通称。宋代人以其是盛酒器,又是方形的,故而名之“方彝”。《尔雅・释器》:“彝,卣、,器也。”郭璞注:“皆盛酒尊,彝其总名。”到目前为止,传世和出土的此类器物中未发现自铭,故学界仍然沿用宋人的旧称。其用途自古以来没有异说,即商周时期贵族祭祀祖先神灵和宴飨宾客时盛酒的一种礼器。
方彝上装饰的兽面纹,过去称为饕餮纹。“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婪的怪兽。《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บ财,而不食人谷,强者夺老弱者,畏群而击单,名曰饕餮。”后来人们把贪得无厌、贪婪者或贪食者称为“饕餮”。宋⌛代金石学家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类头部,或以兽类头部为主的纹饰都称作饕餮纹。其实,这类纹饰是动物或幻想中的物象头部正视的图案,现在考古界把这类纹饰称为兽面纹。其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做对称排列,上端一道是角,角下有目,有的两侧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躯体或兽尾。兽面纹并不是单一的哪一种动物的形象,图案大都集合了好几种动物的特征,有的是虎面牛角,有的是羊头兽爪,有的是獠牙利爪曲折角,等等,千变万化,不一而足,几乎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形象。
方彝上装饰的夔纹,也是传说中的兽名。《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ภ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庄子・秋水》:“夔谓曰:‘吾以一足踔而行,予无如矣!’”《说文・夂部》:“夔,神也。如龙,一足……像有角手人面之形。”所以夔纹也叫作夔龙纹,是一种鸟化了的夔纹,它的头像鸟,圆目钩喙,有鸟冠,体修长,但其尾巴上卷,像兽类的尾巴,腿像食肉动物的腿,前部有利爪。
比较重要的是这件方彝的铭文。“亚离”是其族名,“辛”是该族去世的一位先人,铭文表明该方彝是为祭祀这位先人而做的祭器。“亚离”族是商晚期一个著名的族群,其传世和出土的青铜器很多,见于著录的有:亚离父丁簋、亚离父癸簋、亚离示觯、亚离示辛、亚离父乙尊以及香港某收藏家的亚离卣等。
亚离卣也是一件盛酒器(图3),造型特殊,极为少见,整体像一对相背的鸟,盖做头,一前一后,鸟喙前突,盖上有菌状钮,丰胸敛颈,颈两侧有一对小钮,ห套接索状提梁,四足矮胖。盖面饰相背的两个兽面纹。突睛弯眉,裂口獠牙,双爪前伸,体饰羽翅纹。盖、器同铭,各铸“亚离”两个字。
在商周时期,人死去以后都要另取一个祭名,以便后人祭祀;“辛”是亚离族死去的先人称号,是用死亡的那一天的天干作为名字,在考古学上叫作“日名”。此种命名法以商代人使用最多。如著名的商代开国之君商汤,死后称为“大乙”,商纣王的父亲死后叫“帝乙”,商纣王死后叫“帝辛”等。但周人是不用日名的,如陕西宝鸡出土的虢叔旅钟,铭文有“虢叔旅曰:丕显皇考惠叔”。虢国是姬姓国,虢叔旅称其死去的父亲为“皇考惠叔”。陕西韩城市梁带村出土的仲姜鼎,铭文是“仲姜作为桓公尊鼎”,仲姜是芮国国君的夫人,芮国是姬姓,她在铭文中称其死去的丈夫为“桓公”。所以,周人不用日名。由此可知这件方彝是商族人的遗物。
总之,该器造型庄重别致,典雅古朴;纹饰繁缛精细,华美狞厉;铸造精工,锈色斑驳陆离,品相极佳;铭文又标明了器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研究上古史和青铜器艺术都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