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师钢琴教学的发展观探讨

时间:2025-01-13 07:14:4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本文从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用发展的社会学观点对目前高师钢琴教学中的一些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

论文关键词:高师钢琴;教学;社会需求;发展观

一、高师钢琴教学现状

由于音乐人才的大量涌现,在给艺术教育行业不断输人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而在经济高度发达,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一词的定义在不断更新和发展。这就使得我们的高师艺术教育必须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高师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发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社会的需求是高师钢琴教学的根本动力,同时也迫使高师钢琴教学在严格遵循其本质的、内在的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钢琴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以更高的标准去适应高师音乐专业的最终培养目标:成为一名知识全面、意志坚强、具有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并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需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围绕着高师钢琴教学的研讨会、研究课题、论文层出不穷,其内容涉及到钢琴教学的各个方面。比如:针对高师钢琴教学的“师范特色”与各大音乐学院的“科班特色”的比较研究、上单人小课还是上集体大课哪种更有效率的课程设置研究、素质教育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大多都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但是我作为地方院校的一名普通钢琴教师,深刻感受到这些研究仅仅是对高师钢琴教学的第一个重要因素,即“学校的培养目标”做了大量的研究探讨,而对于另外一个重要因 ﭢ素,即“社会的需求”则探讨得不多。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社会的需求与教育部制定的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一些差距:教育部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这里的合格是指能够圆满完成普通中小学的音乐课的教学任务;而社会的需求却不仅仅是需要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还需要能完成社会普及钢琴教学和为各高校输送专门的音乐人才的任务,这两个要求来源于日益广泛的业余钢琴学习热和各高校每年的招生计划,而这些需求量正在不断发展和扩大。

高师钢琴教学的方向是什么?高师钢琴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其实早有答案,自1999年1月1号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在第二章的第十六条明确提出: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但是,在现实情况下,我们很多学生在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之后,却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些问题:

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钢琴考级正办得热火朝天,众多中小学生都在业余学钢琴,而真正的大学里的专业钢琴教师又相对较少,加上私人教钢琴可以挣钱,于是很多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也就加入到教琴的队伍中来。这时候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由于自己在大学里面学的主要以专业的钢琴教学为主而很少接触针对业余钢琴教学的知识,以至于现在轮到教这些小孩的时候,时常遇到理论或者技术上的困难,不清楚什么样才是科学的钢琴学习系统,也不太明白这些中小学生在学琴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怎样去解决,这种情况下,教出来的学生的钢琴演奏很多不够规范,动作僵硬,对钢琴音乐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时间一长就对钢琴产生厌恶心理,甚至讨厌音乐,最后不得不放弃原本热爱的钢琴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业余学钢琴的人群和有志于报考音乐艺术院校的高考生越来越多,由于各高校的钢琴教师师资相对不足,所以,指导培养这些音乐爱好者和高考生的重任在事实上很大一部分是由各高等音乐院校毕业的学生来担当的,他们或是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身份,或是以职业钢琴家教的身份,还有的是以各音乐高考培训班的专门教师的身份。他们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准和艺术修养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社会钢琴音乐普及教育的成败,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各音乐院校每一届新生总体的素质高低。但是由于我们现行的高师钢琴教育仅仅是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那么我们的高师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所接受的教育从演奏技能、伴奏技能、综合运用、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是按照一个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目标培养的,而极少进行专门的针对业余钢琴教育以及高考培训教育的训练。因此,当他们毕业走上社会后,在面对日益壮大的业余钢琴教学和高考培训事业时,常常感到自己的知识面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足,在面对年龄很小的小孩或者很大的老年人学钢琴时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很多学生在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告诉我说他们在学校学会了弹钢琴,可是并没学会教钢琴,这是他们深刻感受到大学教育的遗憾之处。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其实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求与我们一直以来所理解的高师钢琴教学的本质的差距。

三、用发展观看待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来说,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

社会物质经济在发展,社会的精神需求也在发展,高师钢琴教学本质也是变化发展的。以前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的,是正确而科学的。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想学好钢琴的业余学生也越来越多,这也就对我们的高师钢琴教育的成果—高师音乐毕业生的要求也就随之提高了。所以在我看来,我们广大高师钢琴教师也应该⌘在努力指导学生完成教育部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以外,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钢琴教学的本质,面对社会需求的变化,也是为我们以后潜在的艺术生源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着想,扩大教学的内容,增加教材的广度,适当改进教学的方法,让我们的学生能够一毕业就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进人到一种良性循环中。

在如何让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其实一直以来在各类专著、期刊上也有过论述,但是大多都一带而过,探讨得不够深人。要想深人探讨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影响教学成果最重要的两大因素:教师、学生这两方面来做深人研究。

要想对于这两个因素有着本质上的理解,就必须从其哲学属性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属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和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教学活动无疑是作为人存在的很多种空间的其中一种空间,是教师的个人能力的形成和发挥,学生的个人对知识的需求的满足和个人意识的形成及彰显的空间。同时,也是教师对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一起进行实践的一种实践活动,并且在活动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从根本上体现了人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其历史性。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在教学活动中,至少体现出四种本质属性:人、人的社会性、实践性和历史性,这样,正好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原则的“以人为本”的本体论。因此,我们在分析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时,就应该本着科学的态度,秉承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本体论去研究其本质。

从社会教育学的方法论的特征来说,有关专家提出“事实与价值判断论”。也就是说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的本质时,首先应当遵循的是事实判断的原则,以探明课堂教学的内在目标和价值。对于高师钢琴教学来说,其最根本的目标“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和社会音乐普及者的混合型人才”是符合社会学中“事实与价值判断论”这一方法论的。这里的事实就是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不可或缺的,而社会音乐普及者则是高师钢琴教学的内在目标和价值表现所在。"

四、以学生为本的高师钢琴教学发展观

所谓教学,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教与学”,“教”就是由教育者来“教”,“学”则是由被教育者来“学”,这样一来就产生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种相对应的角色。在这里,“教育者”就是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师,而“被教育者”则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在社会学理论中,角色理论的典型代表有米德与林顿的“角色理论”和布鲁默的“符号交往论”。在这些社会学的角色理论中,把青年学生定位为“年轻的成人”。“年轻”是指这些学生从生理年龄上大多还未到成人或刚刚到成人阶段,而所谓“成人”则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的高师钢琴学生无论是在生长发育速度、心理成熟程度还是在信息获得的数量、种类以及钢琴专业水平等方面,都已大大超过了他们的前辈在同年龄时期所能达到的♥程度。所以我们在不断惊叹当今学生普遍性的聪明才智的同时,很有必要重新审视对当代高师生的角色定位。在认识学生的角色定位的同时,对于高校钢琴教师的角色我们也应该重新考虑。由于受历史上“儒家思想”中长达几千年的“师道尊严”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再加上长期以来知识、信息获取的狭窄性和不对称性,使教师一直处于“知识权威与文化代表”的角色地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在学生角色发生改变的同时,教师,作为过去成长起来的成年人,面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常常遇到困惑,由过去所获得的确定性,重新回到了不确定性之中;于是,他们需要重新去面对和适应新的社会,需要继续社会化和创造新文化。在这种½情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平等的合作者与文化的建构者”。教师在面☯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其“权威性”得到了重新解释,从以前全面的“权威”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更多倾向于“人格上的权威”。自然,作为高校钢琴教师而言,除了加强自身的专业“权威性”之外,也就更多地注重自身的“人格上的权威”的树立,这也证明了归元后的教师敞开胸怀、努力进取,以自身的人格权威去带动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环节。

正是由于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这些变化,使得高师钢琴教学活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活动,更应是一种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共同创造钢琴新文化的活动。高师钢琴教学是需要学生在毕业后同时面对不同的被教学群体:普通中小学生、业余钢琴爱好者、准备报名参加音乐艺术院校的音乐高考生;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个体,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和心理特征,但是在不同之外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在很多时候是处于重叠的状态。

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面对的是对生活和理想都处于未完全认知的不成熟阶段的中小学生,那么作为新上任的音乐教师,就应该尽快熟悉他们的审美趋向和心理特征,并以自己的正确的高尚的审美风格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去引导、去交流,用心去树立自己“人格上的权威”。而当高师毕业生面对的是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业余钢琴爱好者和有志于报考音乐艺术院校的考生时候,则应该拿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水准,身体力行去影响他们,更多地以过来人的身份和心态,去帮助他们,使他们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对真正艺术的认识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这些特殊的社会个体的整体音乐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推动全社会的音乐普及性,形成良好的尊重艺术,欣赏艺术的社会风气。

无论哪种教育,都一定是围绕着人来进行的,高师钢琴教育也同样如此。人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教育正是培养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重要或者说是唯一途径。社会化是人通过教育来学会生存技能和与社会进行交流的方式;个性化则是人通过教育发掘个体差异,发展个人的多样性,才有了不同人之间不同的特征,社会也才多样化和丰富多彩,个性化可以称之为社会化的高级表现。社会教育学理论中主张“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我们的高师钢琴教育目标应该是造就适应学生发展的钢琴教育,而不是选拔和培养适应钢琴教育的学生。因此,高师钢琴教育应该真正把学生当成社会化的主体,提倡“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的主体性从抽象的理论研究,走向了活生生的现实教学。真正确立学生在钢琴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以各种方式实现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学的定义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看待高师钢琴教学的本质时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根据对社会学中“社会角色论”的研究来看,无论是高校钢琴教师,还是高师音乐生;又无论是过去单一的以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培养目标的本质性,还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社会需求来讲,这些“角色”都是变化的、发展的。所以我们在研究高师钢琴教学的本质规律时,应该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去看待问题,并力图深层次地探索各事物之间的真正内在联系,认识到每个事物在其所处的不同角色的时候,其本质性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进行高师钢琴教学的时候,也应该尽可能多方面地去研究和探讨其规律和本质,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能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不断出现的新的需求。让我们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际,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融人社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