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邓小平教育价值论与教育实现

时间:2024-12-26 02:15:0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教育实践和教育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行为取向标准。教育价值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哲学观为基础,主要包括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两个方面。邓小平同志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教育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和教育的实现途径作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自己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价值观及其教育实现观,体现了教育的人本性和教育发展的全面性。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教育理论;经济价值;精神价值;实现观

邓小平教育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宝库的重要内容,它深刻地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了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教师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精辟地论述了教育的性质、方向、培养目标、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实践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一、邓小平教育价值论

教育价值观作为人们对教育实践和教育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行为取向标准,是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对于整个教育活动起着深刻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影响着教育的规划、结构、布局和体制。教育价值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哲学观为基础,主要包括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两个方面。邓小平同志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教育的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作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自己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价值观。

1.就教育的经济价值而言,教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同志认为,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和教育。要实现经济发展战略“三步走”的目标,首先应从科技和教育着手。他曾说:“我国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上的。”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教育搞上去了,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了,就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他重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认为:“人才的不断涌现,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他经常提醒全党和全国人民:“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他把我国经济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发展科教上,他深信:“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在邓小平看来,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的人才资源优势,关系到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2.就教育的精神价值来说,教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主要内容

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主要内容有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建设都离不开知识和人才。知识的传播、人才的培养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邓小平同志认为,培养“四有”新人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他站在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根本上还是要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完备法制。他教育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要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既是对社会的统一要求,又是对学校培养目标的明确规定。邓小平同志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指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内风气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他重申:“抓党风、抓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也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他认为改善党风和社会风气必须从教育入手。他科学地把进行法制教育、加强法制观念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指出:“我们的重点是端正党风,但从全局来说是加强法制。”“法制观念与人的文化素质有关……所以,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思想道德建设归根到底是培养和形成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也就是树立高尚的思想和信念,这必须以提高文化水平为基本条件。由于学校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人的活动,它在人的思想品德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邓小平同志要求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他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共同理想以及民族的凝聚力,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新世纪发展伟大目标的最宝贵的精神力量和社会资源,而教育对于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的爱国主义传统、民族团结的传统、历史文化传统、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要靠教育来传播、弘扬、光大。教育在提高新一代和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方面负有重要的使命。在培养全社会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重视并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精神文明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只有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质量的提高,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种合格人才,才能加强和壮大建设者队伍,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1985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号召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教育工作认真地抓起来。“中央提出要以极大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邓小平同志以战略家的眼光,把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

二、邓小平教育实现论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就必须从多方面加以落实。邓小平同志就教育问题提出了多种实现途径。

1.要求全社会都来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方面,要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并从根本上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很难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现实与需求的矛盾,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人民教育人民办。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身体力行,曾自告奋勇管科教,要当科教的“后勤部长”,他指出:“抓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这里他特别强调各级领导要把教育作为大事来抓,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他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在邓小平同志的要求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适时提出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新体制,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按照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实行多种形式办学,使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的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全社会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就一定会促进教育事业的篷勃发展。

2.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谈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能上得去?”他主张:“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同时还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轻视知识分子、轻视脑力劳动的现象指出:“不论是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1977年8月,在科技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同志又说:“要特别注意调动教学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强调尊重教师。我国科学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的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我们要把从事教育工作的与从事科研工作的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他们受到同样的尊重,同样的重视。”他反复重申:“无论从事科研工作的,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劳动者……科研工作、教育工作都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也劳动。”他动情地说:“要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他深知,人力资源是关系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第一战略资源,他坚信:“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振兴유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中,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是现代化进程中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力量。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所以“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他要求:“对于在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应该给以表扬和奖励。”在政治方面,要求“在优秀教师中发展党员”;在业务上,“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培训师资”。对于“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定为特级教师。”在经济上,“要研究教师首先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我们无论怎么困难,也要提高教师的待遇。”“这个问题无论如何要解决。”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以敏锐的目光认识到教师是振兴教育的希望。要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偏低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否则,不但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还会影响社会主义建设大局。正是在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师的生活条件才得到了改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也才蔚然成风。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每一项成绩,无不包含着邓小平同志无微不至的关怀,无不浸透着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知识、人才、教育寄予的无限希望和心血。

3.增加教育投资,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长期困扰和严重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鉴于此,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投资也要改进,这也是改革的重内容。”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考虑教育问题。“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4.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的培养目标,最终是要为社会培养分工不同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或者说每一个在校的受教育者迟早要服务于社会,从事生产性或服务性劳动。虽然今天从事服务性劳动的人数比例在提高,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邓小平同志站在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阐述教、劳结合的问题。他说:“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他认为,第一,现代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要求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出好人才,快出人才,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方法不断有新的改革和发展,要求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ท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正在迎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一定要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对青年寄予厚望:“科学的未来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第二,学用结合。就是要求文化课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学校专业学习与社会就业相结合,生产劳动与科学实验相结合。第三,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教育更好地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5.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水平的教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高水平的教育的主要特征是高质量。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当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同志十分关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及教育内容的改革,他曾经指出:“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他多次强调:“学校要保证提高教育质量,否则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有的国家中小学质量差,吃了亏。”真是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在邓小平教育理论中,不仅教材建设、高校科研、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考试和批评制度等与教育质量相关的论述相当丰富,而且改善政府宏观管理和学校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效益等方面的思路也非常明确和具体。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有了长足发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也有了显著提高,再次充分证明了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巨大实践指导意义。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