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小学是每个人接受教育的起步阶段,是思想品德养成和塑造的重要时期,而在这个阶段,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修养最关键的课程就是《品德与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也随之而来。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所处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一定的学习动机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把"要我学习"的被动局面变成"我要学习"的主动局面。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能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振奋的学习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培养可谓是"事半功倍"。
1.1倾注情感。思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真切的情感投入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所教的班,与学生们一起搞卫生、做游戏、说故事、谈心情等,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1.2兴趣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策略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寻求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手段。即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帮助,使学生树立信心、明确学习目标、挖掘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1)角色扮演。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在教学中,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的"角色扮演",不仅受学生欢迎,而且更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游戏。对于孩子们来说,让他们觉得愉快的东西,非活动和游戏莫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一些能让学生感兴趣,参与其中并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让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不再鸦雀无声,能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
(3)成功体验。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攻克难点。学生一旦解决了困难,就会非常兴奋。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感受体验,增加兴趣。因此,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学生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的快乐;二是当学生得到教师的赞扬时,学生心理有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将会倍增。
2.因材施教,深挖掘情感因素
为了有效挖掘情感因素,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分析教材中⌚的道德情感教育因素,才能为顺利达成道德情感教育目标奠定基础。目前使用的苏教版教材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内容,不管是一年级上册第一课《拉拉手,交朋友》还是三年级下册中《有多少人为了我》,或者是六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我们的毕业典礼》,都蕴含着激发小学生实现中国梦的光荣使命感的情感教育情愫。其中荣誉感、责任感以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小学低年级教材而言,我们必须以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心中有他人的情感为课堂教育内容的主旋律,并且适度调整、补充พ有关情感教育的内容。当然,我们在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情感教育内容的同时,还要站在达成更高三维教目标的高度上,科学、合理的对情感教育内容作出适度的分层和分类,逐步构建由低到高的梯度形教育目标,正如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所倡导的"情感目标连续体"。按照此理论,我们一定要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实际,针对道德情感教育的特点,将道德情感教育目标划分为"初步接受DD切实体验DD态度显示"三个由低到高的有序层次,从而达到循序渐进的情感教育目的。
3.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营造课堂气氛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学设施的不断优化,新媒体教学方式已经被众多老师应用,并且收到了传统教学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从视觉、听觉方面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领会课程内容。小学生接触社会少,单纯的道德知识讲解并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运用多媒体教学,将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带到课堂,帮助孩子辨别真假,提高道德素质。
如在《我的权利和责任》这一单元的讲解中,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了自身拥有的基本权利,以及生活中哪些行为侵害了自身的权利,除此之外,还让学生了解了身为中国公民的义务。在课外活动中应该防范的危险、当自己的基本权利受到侵害时应该怎样保障自身的合法权利。视频给学生留下了更深的印象,让他们树立公民意识,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履行自身义务。看完之后,我问道:"同学们,当你们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同学们纷纷踊跃回答道,找有关部门维权。应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道理,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4.运用情景再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情景再现模式,创设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效益较高。
在《我学会与人相处》课程的讲解时,为了让同学们掌握与人相处的道理,我给同学们设计了两个主题:(1)夸赞别人,用欣赏的眼光与人相处。(2)漠视他人,用嫌弃的眼光与他人相处。并设计了两个小故事。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这两个小故事表演。课后同学们都谈到赞美他人用欣赏的眼光与别人相处的重要性。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同学们认识到了赞美的重要性,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
5.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ญ,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
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