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普洱茶的魅力

时间:2024-12-26 03:44:4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er Tea CultureS

普洱茶产自云南西南部, 是中国茶叶最原始的代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普洱茶文化含义广泛, 它是云南西南部各族人民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包括普洱茶的发现和利用, 普洱茶的生产、流通和传播, 普洱茶类的发生和演变、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普洱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茶的文学艺术以及普洱茶人传奇等。普洱茶与云南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 涉及云南各族人民的生产方式、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普洱茶文化与云南少数民 ☺族文化血脉相连, 融为一体, 蕴含着原始而神奇、质朴而粗犷的民族气息,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普洱茶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体现出自己多姿多彩的独特魅力。

  一、普洱茶文化的历史性特征

普洱茶文化历史悠久, 底蕴深厚, 源自中国云南西南部澜沧江流域。近几十年来, 云南思茅地区 (普洱市) 、西双版纳、临沧地区澜沧江流域一带被发现分布着较多的野生茶树、栽培茶树资源, 存活着连片的万亩千年古茶园、古茶山。1962年在云南勐海县西定乡巴达贺松寨原始森林中发现一棵树龄达1700年的野生大茶树[1], 1991年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东乡邦崴村发现€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棵过渡型千年古茶树, 20世纪50年代在云南勐海县南糯山石头寨发现了一棵树龄达800多年的人工栽培的古茶树, 这三棵不同类型的古茶树被称为云南三大古茶树王.在云南省澜沧县的邦崴、芒景、芒洪、景迈,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南糯山、布朗山、勐宋山等地至今还有保留下来的连片的栽培型古茶树。还有在云南景谷盆地发现的距今3540万年前的景谷宽叶木兰化石以及在云南景谷、景东、澜沧、临沧、沧源、梁河、腾冲等地发现的距今2500万年前的中华木兰化石[2], 为云南西南部澜沧江流域一带是茶树的最原始产地提供了依据。考察证明云南西南部澜沧江流域的土壤和气候适合茶树生长, 是世界茶树和普洱茶原产地的中心地带。这些茶树自然资源的发现对探索澜沧江流域的地质变化、气候变化、植物演变的历史具有研究价值。

历史上最早对普洱茶的种植进行记载的书籍是唐朝樊绰写的《蛮书》,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 散收无采造法, 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公元8世纪, 唐南诏设银生节度于银生城.银生城是今天云南的景东县, 南诏时之银生节度所辖区域为今普洱市和西双版纳[3].《蛮书》的记载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 属南诏银生节度辖区的普洱和西双版纳就已生产茶叶, 当地的人们就有自己种茶、制茶、食茶的方式。这一带汇集着中国最早懂得种茶的民族。

历史上普洱茶曾是云南西南边疆各族人民交易的重要商品, 是普洱、西双版纳和其他一些产茶区的少数民族主要的经济来源, 西藏、东南亚对茶的需求量大。《普洱府志》载:普洱古属银生府, 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说明在唐朝普洱茶就运往西蕃 (西蕃包括今天的西藏和四川省凉山州一带) .宋代时已有茶马市场, 茶马互市的发展, 促进了中原和西南边疆的交流。明万历末年 (1620年) 谢肇淛在《滇略》中写道士庶所用, 皆普茶也, 蒸而成团[4].普洱茶已是统治者和百姓น日常生活中的饮品, 明朝时期, 云南车里宣慰司一带的茶叶贸易迅速发展。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写道:普茶, 名重于天下, 此滇之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 茶客收买运于各处, 每盈路, 可谓大钱矣。从道光至光绪初年 (1821-1876) , 思茅城商旅云集, 年有千余藏族商人到此, 印度商旅驮运茶、胶 (紫胶) 者络绎于途[5], 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各国均有商人来往于西双版纳和思茅、普洱之间。这些都记录了普洱、西双版纳的茶市的繁荣景象。这一时期每年约有马帮五万匹于春秋两季来回于滇西、滇南及缅、越、老等地运输茶叶, 随着茶叶运输的繁忙, 客栈、食馆、商店也应运而生, 生意兴旺, 第三产业在交通沿线发展起来。[6]

茶还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唐宋以来, 历代王朝推行以茶治边的边茶策略, 用发展茶叶的经济手段来安抚、控制少数民族, 实行重征茶税和茶叶官卖的垄断茶叶贸易的政策, 通过茶马互市、以茶易马, 达到了稳定边疆、富国强兵的政治经济目的。由于高原藏区茶需求量大, 宋朝中央政府很重视汉藏之间的茶马贸易。两宋时期, 为对抗北方辽、金、西夏等民族的侵扰, 以大量的茶来易马备战, 北宋熙宁七年 (1074年) 设立茶马司, 汉藏茶马贸易开始兴起[7].明朝是汉藏茶马贸易的鼎盛时期, 茶成为明朝廷牵制、笼络藏区僧俗首领主要物品。明朝初年朝廷制定茶法, 在四川、云南与西蕃交界处的雅州、永宁设茶马司, 以茶与西蕃人易马[8], 在景东府以及丽江附近的鹤庆州设卡收茶税, 开始对云南茶收税征银[9].明万历年间, 在普洱设官管理茶叶贸易。雍正七年 (1729年) 清政府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 设立了普洱府, 在思茅设立总茶店, 由官方垄断经营茶叶[10], 雍正十三年 (1735年) 清政府颁布了云南茶法, 茶法规定买卖云南茶叶需持茶引, 云南茶法规定交易之茶需为圆饼状, 每个圆饼重7两, 7个圆饼为一筒, 每筒49两, 每筒征税银1分[11].明清时期是西双版纳、普洱大力发展茶叶的时期, 茶叶种植面积广大, 形成了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等茶山。这万亩的古茶园记载着明清时期, 以茶治边、开拓边疆的历史, 记载着古代社会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

随着茶叶的生产、运输、销售在云南西南部的发展, 多条茶马驿道将云南西南各地与昆明、西藏、缅甸、越南、泰国联系起来。这些茶马驿道穿越崇山峻岭, 在地理上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联系西南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 促进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民族的融合, 起到了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重要作用。1897年1月, 法国在思茅建立海关, 1902年5月英国在思茅建立海关。据海关统计, 自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二年 (1912-1923年) 经由思茅海关出口的红茶, 价值白银110210两[12], 海关的设立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运销。20世纪40年代, 西双版纳的佛海茶厂在缅甸的景栋、仰光;印度的加尔各答、大吉岭设办事处, 在仰光、香港、上海有专门的经销商[13], 佛海茶厂冲破了西方殖民地国家对滇茶的封锁, 打通了从佛海经缅甸、印度进西藏的商道, 为普洱茶的对外贸易做出了贡献。

二、普洱茶文化的原生态性

原生态文化, 就是某一人群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内, 以某种方式产生的某种文化形态[14].普洱茶文化有着明显的原生态文化特征。云南西南部澜沧江流域是普洱茶的故乡, 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野生型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栽培型古茶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存活的物证, 这些古茶树保持着自然原初的风貌, 体现了原生态自然的本质。

普洱茶承载着古老的民族风情, 据史料考证, 居住在云南西南部澜沧江流域的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先民是普洱茶文化最早的创造者。唐代樊绰《蛮书》载:扑子蛮, 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 史学家方国瑜教授考证:蒲蛮, 一名扑子蛮, 在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西双版纳、澜沧、耿马、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诸处居民, 都有蒲蛮族。据史学研究, 这些蒲蛮族是今天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先民, 他们是居住澜沧江流域沿岸一带古老的土着民族, 是最早种茶的民族, 民族学家马曜教授认为:布朗族、崩龙族 (今德昂族) 历史上统称扑子蛮, 善种木棉和茶树, 今德宏、西双版纳还有一千多年的古老茶树, 大概就是布朗族和崩龙族的先民种植的[15].在布朗族当中流传着布朗族祖先叭岩冷千年前倡导种茶的美好的ฐ故事和民间歌谣。布朗族先民把野生茶作为菜, 称之为得责, 把经过栽驯化的栽培型茶称为腊.布朗族腊 (茶) 采摘回来后, 用锅炒、手揉, 阳光晒后食用, 用来提神醒脑、解除疼痛、消炎解毒、生津解渴、暖胃驱寒。

普洱古茶树的种植、加工方式具有原生态的特点。在漫长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 各少数民族形成了敬畏与崇拜自然, 亲和与保护自然的生态观。他们爱护森林, 在山区种茶, 在坝区种粮。在长期生产劳动中, 当地的少数民族用最传统、最古老的方法种植茶树, 在雨季来临前将茶树枝条插进树林的空隙地中, 逐渐就形成了古茶树林, 这种传统的栽种方法不施肥、不打农药, 不用管理, 森林中的大树为茶树遮阴, 天然的生态系统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传统的普洱茶制作工艺简单, 采回新鲜茶叶后, 先铺开晾, 然后用锅炒, 再用手揉, 最后太阳晒, 晾是去掉茶叶中的水分, 炒是去除鲜叶的生味, 揉是使茶汁外溢, 有利于把茶叶中的各种营养元素冲泡出来。在大自然的太阳光下晒干的茶叶, 在存储过程中会自然发酵, 在发酵过程中普洱茶会演绎出不同的味道, 不需要任何的添加剂, 普✉洱茶就成了老少咸宜、有益健康的饮品。另外, 还可以用这种茶叶为原料, 加工出不同种类的茶叶。

在千百年来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 茶叶已融入到了各民族的礼仪、祭祀、婚嫁活动中, 茶在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各民族对茶的敬畏与信仰和本民族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融合,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祭祀文化。许多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着祭茶祖、祭茶神的习俗。各少数民族在种茶、采茶、制茶、饮茶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加工食用方法, 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茶艺、茶俗;在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古老传说里, 有着他们祖先如何发现茶、使用茶的动人故事, 各民族以茶叶为题材创作的原汁原味的诗歌、故事、传说等民族民间文学, 这些关于茶的礼仪祭祀活动、茶艺茶俗、民间文学都具有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特点。

三、普洱茶文化的多样性

普洱茶文化是云南各族人民适应生存环境的产物, 与云南的自然、地理、民族文化紧密相连。云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海拔高低差异悬殊, 河流纵横, 高山峡谷相间, 气候垂直变化, 立体气候特点显着。气候的多样性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不同的生态环境, 造成了不同区域间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别。云南地处中国边地, 处于东南亚文化、藏文化和中国内地文化交流融合的走廊。普洱茶已融了云南各民族的社会生活, 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 实践方式、认识方式、生活方式不同, 使得各民族的饮茶习俗、制茶方式、祭祀茶树习俗丰富多样。

云南分布着傈僳族、独龙族、怒族、藏族、纳西族、普米族、傣族、白族、哈尼族、景颇族、佤族、拉祜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 不同民族的饮茶方式各具特色, 如:傣族的竹筒香茶哈尼族的蒸茶、烤茶、土锅茶布朗族的酸茶、烤茶、青竹茶基诺族的凉拌茶、煮茶拉祜族的烧茶、烤茶和糟茶佤族的铁板烧茶、擂茶蕴含浓浓交友礼仪的白族三道茶傈僳族的油盐茶藏族、纳西族的酥油茶等[16].每一种饮茶方式都融入了本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道德伦理, 从而具有其独特的程序和习俗, 体现了普洱茶文化的多样性。

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的宗教信仰具有原始宗教的形式, 有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 对自然物如天体、山川、河流、雷电、动物、植物等作为人格化的神灵加以膜拜;有祖先和氏族领袖崇拜, 把对氏族部落有过贡献的氏族、部落首领的亡灵, 看成本氏族的守护神加以崇拜, 通过祈祷、祭祀等形式表达对崇拜对象的依赖和敬畏之情, 祈求得到它的恩赐。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 云南西南部澜沧江流域一带的少数民族从发现茶、食用茶、种植茶以来, 一直把茶叶和种茶的祖先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来保护和崇拜, 有体现自身民俗特色的祭茶祖仪式, 如:布朗族的山康茶祖节;佤族祭茶祖与献牛头、行木鼓舞礼相结合;拉祜族山寨在每年春茶开采前都要在最大的一棵古茶树下举行祭茶仪式, 供奉米饭、酒、茶等祭品, 对古茶树行跪拜礼, 祈求茶神保佑茶叶丰收。这些风格各异的祭茶祖习俗, 体现了普洱茶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普洱茶品种多样, 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 有生茶、熟茶之分, 茶叶从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晒干到发酵, 每一道工序中的温度、湿度、时间长短以及手工制作还是机械加工, 对普洱茶的味道都会有影响, 决定着普洱茶的品味和价值。从茶的外形看, 有散茶、沱茶、砖茶、饼茶、团茶等, 除了散茶, 其他茶叶的形状的加工, 都需要普洱茶加工过程中所特有的蒸而成团的做紧团茶的技术, 特别是饼茶, 含有圆满平安之意, 用晒青毛茶为原料, 压紧城饼, 显其条索, 每饼7两, 7饼为一筒, 这是普洱茶独有的计量方法和包装规格。从茶叶加工程度的不同, 普洱茶制作工艺的多样性, 体现了各族人民的智慧与能力, 对普洱茶的潜心研究。

参考文献

[1][2][3][5][6][15][16]黄桂枢。普洱茶文化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4:5, 87, 4, 10, 11, 119, 139.

[4][8][9][10][11][12][13]詹英佩。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7:26, 7, 13, 32, 33, 11, 45.

[7]石硕。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J].西藏研究, 2002 (4) :50.

[14]朱炳祥。何为原生态?为何原生态?[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0 (3) :2.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