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路怒”,万一遇上混蛋呢?
“成都娇子立交打人事件”中被殴打的女司机卢琴在5月11日向社会发布了言辞恳切的《道歉信》,卢琴说,“首先,对我行车中的鲁莽和不理智,诚恳地向大家道歉,我已认识到错误;对于我违章驾驶、开斗气车的行为,我自愿接受相关处罚;对我过往的驾驶陋习一定通过认真学习加以改正。其次,就我的家人、朋友为了维护我而做出的不当言论,诚恳地向大家道歉,错就是错,不应该找任何借口。”
谈及网络暴力,卢琴说,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给她及家人带来了伤害,“它将多么深远地影响我的生活。我亦不愿男司ม机张先生和他的亲人也遭遇同样的境遇,所以,恳求大家能到此为止,我们都已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谢天谢地,卢琴终于学会了理性思考,找到了应对舆情的正确方法,否则这件事还不知道要被人娱乐到什么地步。
狭路相逢
两个“路怒症”患者狭路相逢,先是女司机卢琴违规连变三根车道,导致正常行驶的男司机张某差点追尾,而后两个司机开始斗气,你追我赶,你别我,我别你,都浑然不顾张某的车内还有一个吓得大哭的孩子。两个人一边别对方的车,一边还摇下窗户对骂,最终女司机被男司机拽下轿车一顿暴揍,女司机被打得那个惨啊,用网民的话形容就是:“KO!”
张某确实不按套路出牌,强行变道、开斗气车这样的事情在咱中国的大马路上多了去了,一般也就是止于满嘴的“傻×”,互相问候老母一百遍,你怎么能大打出手呢,而且还是对一个女子,就连卢琴入院后也颇感委屈地说,“我觉得正常一个人的话应该是撵上来骂我两句,然后让我意识到我别过他了怎么样,然后我大不了不开腔了或是说我不好意思,就完了。”
这件事引发了全国性的口水仗,社交平台、传统媒体上唾沫星子横飞,网民们大多认为卢琴“欠揍”,甚至嫌“揍得还不够”,一贯严肃的传统媒体则在声讨暴力,包括对女司机展开的人肉搜索以及“欠揍”的论调。不过,那么多的口水都精确不过网民的一句概括――“傻×遇到了混蛋,挺好的。”当然本刊必须强调,“傻×”和“混蛋”在用语上是不够雅观的,甚至带有污蔑性。 事件中被打女司机。
卢琴遇到了比自己病情还要严重的“患友”,不肯认怂招致被打,确实有点傻,而她与家人此后与舆论打交道的方式更是傻到让人提心吊胆,这也正是舆情逆转,让他们深陷漩涡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挨揍是一路讨来的,卢琴及其家人的被骂也像是一路“讨”来的。打人当然不对,男司机张某因此被刑拘,本来舆论对卢琴是极其同情的,但仅仅48小时后,舆论就反转了。这不仅是因为男司机行车记录仪上的视频揭穿了女司机所说“可能转弯的时候有点挡住后面车子的路”的谎言。
网络时代,每个人的言行都可能面临公众的监督,确✔如卢琴道歉信中所提,她及其家人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事发当天,卢琴在医院说:“以我这么多年开车的经验,在那样的距离变道出去,是没问题的。”当行车记录仪视频曝光,交警也认为她是“强行并线违法在先”,卢琴又对媒体说:“我不相信全国人民都认为我是错的。”
这不等于在挑衅网友嘛,于是,网友们挖出卢琴多次违章,并有人声讨她一贯有陋习。然而,卢父却指责这是水军故意引导舆论,并替女儿分担,说违章记录是自己所为,与女儿无关。
作为当事人,做有利于自己的辩护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罔顾事实,卢琴一家执著地给自己“挖坑”,卢父招致的骂声还没有减退,卢母又登场了,称女儿之所以那样开车是急着去做慈善。这简直是低估公众智商,网民可不会像媒体那样止于“呵呵”,卢琴惨遭人肉,被扒出开房记录甚至连生理周期都被人推断出来。卢母一段让人浮想联翩的话又差点把女儿推到更被动的地步,“女儿在跟一个老板…额…上班,就是说跑销售那种,至于她买车的事情,第一个车(进口版BMW X1)都是借钱贷的款,这个车(现代国产瑞纳)也是贷的款买的,根据工作需要,老板叫她买的,老板借钱给她还加上贷款,你们可以去查。他们那个公司就在那个,(问女儿)哪里啊?”
看着真的让人捉急啊, 再这样下去,神仙也难救了。就在这档口,救星终于出现了,卢琴的哥哥回国了,他在5月6日表示,舆论反转导致其妹妹病情恶化,情绪激动,卢家不再接受采访,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妹妹安心养病。卢琴的亲属在病房外张贴了谢绝探视的字条。
卢家终于开始尝试用法律来解决这件事。卢琴的父亲也终于认识到“现在说再多也没有意อ义,越抹越黑,以后的事情都交给律师处理”。ญ
在卢琴道歉之前,舆论一直在指责这一大家子没有一丝反省,相比之下,男司机张某这边的处理就显得聪明多了,张某在被网民谴责施暴后迅速在警局通过录制视频对女司机表示了道歉,他的家人也一直保持缄默。
“路怒症”是一种什么病
其实,无论是肢体暴力还是网络暴力都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但也不必过于纠结网民们压倒性的“欠揍”论。
需要警惕的是,社会隐藏的问题比如女司机这样的“路怒症”,如果长久得不到解决,潜藏的暴力情绪就可能滋生。
就在今年初,上海一名“路怒族”猛踩油门,导致一名纠正其违法行为的年轻民警被拖倒牺牲。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发生后,昆明又有一名“路怒族”患者驾驶奔驰车在高速公路收费站因为插队与一辆奥迪车发生冲突,一路追赶,最终将奥迪车内的老人撞死。
对“路怒症”,欧美等先行步入汽车时代的国家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意识到了问题,当时在这些工业国家,马路上斗气引发的纠纷甚至刑事案件也是很多。国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攻击性驾驶”是有复合原因的,人格、成长、挫折、压力等不一而足。针对这个问题,欧美国家作出了针对性的部署,比如,美国有法律体系和专门的科普手册;加拿大时不时会像检查酒驾一样去查“进攻性驾驶”。
成都女司机被打唯一算得上正面的意义正在于让“路怒症”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三个城市随机抽取900位司机开展问卷调查,约35%的司机承认自己属于“路怒族”,也曾因此发生过交通事故,甚至与其他驾驶人、行人发生肢体冲突。
男司机张某的教训提醒我们,遇到“路怒”还是躲一躲吧。
女司机卢琴的教训提醒我们,不能再“路怒”了,万一遇到“混蛋”可怎么办? “路怒症”表现为强行变更车道、强行超车、违法抢行、强行违法占道行驶、不按规定让行等交通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