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普洱 彩云之南的生态净土
蓝天碧水七彩云南,白云绿树引领绿色发展。11月28日,参加大型系列主题公益活动绿色中国行的中外媒体多方位考察云南普洱的生态之美,感受彩云之南的风土人情和美丽生活。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绿色时✌报、人民网、中新网、凤凰网、网易、山东齐鲁网、香港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广东卫视、山东卫视、云南卫视、江苏卫视、福建卫视、四川卫视、安徽卫视、深圳卫视、澳亚卫视及普洱市相关各媒体的同仁50余人,先后对普洱市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爱伲咖啡庄园、梅子湖、天士力等地进行了考察。媒体记者对普洱的青山绿水赞不绝口。
每次绿色中国行活动都会有来自中央、省市各大媒体同行聚焦绿色中国行活动举办地的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本次活动来到云南普洱市,来自报刊、网络和20余家卫视的记者们一如既往地支持绿色行动,前来报道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普洱市的绿色发展。
普洱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绿海明珠,是“彩云之南”的面积大市、生态大市、资源大市、边境大市、民族大市、文化大市,也是一个发展相对滞后的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普洱是北回归线上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块巨大绿洲,是中国乃至世界气候舒适指数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空气洁净度最好、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普洱森林覆盖率68.7%,分布着16个自然保护区,保存着全国近1/3的物种,是“生物种质基因宝库”和“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王宫”。这里空气质量状况优良率保持在100%,中心城区空气中负氧离子最高浓度达每立方厘米12500多个,高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新空气”标准8倍以上。普洱土地、矿产、森林、生物、水能等资源丰富,铁、金、铜、铅锌、钾盐等储量居云南省前列,林地和热区面积居云南省首位,已知药用植物1000多种,素有“云南核心药库”之美誉。依托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优势,普洱初步形成以茶叶、咖啡、生物制药等为主的特色生物产业,及现代林业、水电业、旅游度假业、矿产五大产业集群。其中,咖啡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糯扎渡电站是全国第四大水电站,林业产值、茶叶、石斛的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等均居云南省第一位。
走进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
普洱太阳河国家公园位于普洱市思茅区东南28公里处,总面积为324,329亩,由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大尖山―老金田河南部森林区域三大部分组成,也是本次绿色中国行活动的举办地。记者们来到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就被这里的美丽景致所吸引,将镜头对准这里的蓝天、白云、树木、野生动物。
据介绍,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内已知野生动物有41目159科812种,其中兽类102种,鸟类222种,两栖类40种,爬行类51种,昆虫397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7种,有爪哇野牛、蜂猴、金猫、云豹、金钱豹、水鹿、猕猴、菲氏叶猴、平顶猴、红面猴、熊猴、苏门羚、大灵猫、穿山甲、原鸡、白鹇、冠斑犀鸟、双角犀鸟、蟒蛇等。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7种。公园从非洲引进七头白犀牛,拟重建普洱的犀牛种群。重建成功后将实现犀牛的野生放养,仅辅以必要的人工监测。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生态学家沈国舫对记者说,北回归线是一条奇特的气候分界线,我国许多物种密集区都在这条线上,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就是这一条线上的物种聚集区。在这里随处可见各种蕨类植物和寄生在树上的石斛等兰科植物,可见这里保护得非常好。
穿行在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的步道间,随时会邂逅一些野生动物,蜂猴、马鹿✫、长臂猿等和记者捉着迷藏。森林间的虫鸣鸟叫和山风的吹拂,使大家都产生了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放松感。森林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藏。在这里,各种珍奇的动植物资源争奇斗艳,展示着各自的风姿和美丽。它们与姿态各异的奇石、蜿蜒流淌的溪流、珠串垂挂的瀑布等共同组成了大自然的合唱。
科技日报记者胡丽娟深有感触地说,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而森林就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在森林中,不管是参天大树、奇花异草,还是飞舞的鸟类、爬行的昆虫,在它们身上都传承着物种的基因、地球的密码。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黎祖交教授为记者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自然课,他说,森林有着“地球之肺”的美誉,它们静静地站在大地上,却无时无刻不在护卫着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生命。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吸入体内,释放出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生命的存续最重要的是阳光、空气和水,而森林给予我们的就有两个。森林涵养水源、清洁空气,它不仅护卫着我们的生命,而且带给我们健康。这也是人类亲近森林,爱护森林的根本原因。
大自然是奇妙的,她以特有的温润养育了万物。在太阳河,从溪流到静水,从土壤到地表,从草丛到灌林,从林下到林冠,都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记者们用手中的镜头一一记录下这一片森林的野性之美。
在森林公园的鱼鹰戏水湿地上,生活着上百只白鹭、白鹳。工作人员介绍,白鹭对栖息地的选择是有严格要求的,它需要在有湿地、河岸、溪流且有小鱼供给的地方才能长期生存下去,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的湿地正好符合这一条件,因此有许多的野生白鹭在这里栖息生活。记者们在这里或合影留念或享受人与自然的惬意,浙江卫视的一位记者被白鹭吸引,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
在长臂猿栖息地,记者见到四只长臂猿在原始森林里荡来荡去。有的长臂猿能荡2米,有的能荡3米,成绩最好的一只荡到了4米远。长臂猿这样无拘无束地嬉戏,让记者们不时发出赞叹。在小熊猫栖息地,不少女记者被小熊猫的温顺和可爱所吸引,将手中的苹果递给它,人与动物之间形成了和谐的画面。
记者们在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的采风中,零距离观赏了与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中华桫椤”,欣赏到犀牛在草地自由地奔跑,长臂猿在林间欢乐地舞蹈,小熊猫在林中无拘地旅行,各种水禽在湿地悠闲地徜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古人很好地诠释了森林的意境。而我国森林公园建设以保护资源和开发旅游并举的姿态回应了古人。在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中,清澈的流水、遒劲的树枝,以及遍地的野花,诉说着一个个人与自然和谐的故事。
一两天的时间很难看清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的全貌,但浮光掠影式的参观已经让记者对这里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独特、多样、秀丽、清幽的森林景观叹为观止。记者们都表示,如果有时间,一定还要来太阳河感受这一片亚热带森林的野性之美。
聚焦普洱绿色发展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生态、资源优势,是全国最大的普洱茶、咖啡、石斛产区,具备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潜力。
相关资料显示,普洱地处低纬度、中海拔,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8.9℃,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全市基本没有工业污染,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全年100%达标,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居全国之首。全市空气质量状况优良率保持在100%,负氧离子浓度高,中心城区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12500多个,被誉为“天然氧吧”,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中共普洱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张善强说,普洱茶、咖啡、石斛被誉为普洱“三宝”,其中咖啡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茶叶和石斛的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第一。依托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优势,普洱初步形成了以茶叶、咖啡、生物药等为主的特色生物产业,及现代林业、水电业、休闲度假业、矿产五大产业集群。
普洱是一座因茶而兴、因茶而名、因茶而荣的城市。茶文化是普洱的记忆和符号,是普洱人民共同坚守的精神家园,也是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一张响亮名片。
普洱境内北回归线横贯东西,山峦起伏、溪川纵横,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具有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978年,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普洱景谷盆地芒线发现了距今约3540万年的宽叶木兰化石。如今,在普洱茫茫的原始森林中,仍然生长着近120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和18万亩栽培型古茶园,在镇沅千家寨,生长着距今2700余年世界野生古茶树王;在澜沧景迈山,生长着距今1800余年过渡型古茶树,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过渡型古茶树。普洱不但茶树类型齐全,而且构建了从野生茶树过渡到人工栽培,以及完整的人类发现、利用和驯化茶树的文明序列。
据史料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云南普洱一带的濮族人就开始种茶。唐朝时期,普❤洱已是全国重要的茶叶原产地和集散地。在三百多年前,普洱府奉诏贡茶,使普洱茶“享誉京华”。至今留存于北京故宫的“万寿龙团”普洱茶,在经历了岁月的尘埃和命运的沧桑后,依然保持着当年至尊无上的王者风范。
至明清时期,从普洱起源,向国内外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一条是经昆明到北京;一条是经西藏到尼泊尔等国;一条是经越南转至欧洲;一条是过孟连到缅甸;一条是过勐腊至老挝。这五条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大地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大通道,与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一样声名远扬。
由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到普洱市区的路上,随处可以看到星罗棋布的茶园。蓝天白云下,绿油油的茶叶泛着黝黑的光泽。
中国青年报记者任建军说,普洱茶全国闻名,很多同事在得知他要到普洱出差时都让他帮忙带普洱茶回去。
普洱宣传部的杨咏梅科长介绍说,茶产业是普洱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覆盖10县(区)103个乡镇,直接涉茶人口达130多万人,为使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普洱市委、政府制定了“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从2010年开始实施生态茶园建设以来,按生态、绿色、有机、安全的标准对全市现代茶园进行改造,创建生物多样性立体生态复合茶园。
普洱市的芒景村,全村有2600多人,那里的森林保护很好,覆盖率达到87%。芒景村古茶林生态文化是世界上至今保存最好的人工栽培型的古茶林,现存8万亩。古茶园的生态是原始生态的自然封存,形成了布朗族茶艺。芒景古茶的种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80年。布朗古茶是纯天然的产品,完全靠生态调节生长环境。芒景布朗族从历史到如今,把茶当做了自己的生命。
芒景村民南康说,我们的祖先说过,留给我们金银财宝怕我们花光,留给我们茶树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我们的规矩是不砍树,不砍茶,当做神一样保护。我们继承祖先遗存,保护古茶园的同时,还栽台地茶,保茶还林,在茶园养护中决不打农药,让消费者买到纯绿色的普洱茶。
2013年,普洱全市共有野生茶树群落117.8 万亩,栽培型古茶园18.2万亩,现代茶园155.9万亩,全市完成毛茶总产量8.94万吨,总产值86亿元。目前,全市有茶叶主要加工企业156户,打造了帝泊洱、祖祥、普秀、普克、柏联、迷帝、无量翠环、娜允红珍等一批品牌。
咖啡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其产量、消费量和经济价值均居三大饮料之首,同时咖啡产业也是一个绿色低碳可循环的产业。普洱栽培咖啡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88年开始产业化、规模化种植,加大扶持力度,深化产业改革,使咖啡产业成为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重要支撑产业。资料显示,截止2013年12月,普洱全市咖啡面积已达71.6万亩,产量4.5万吨,实现产值7.8亿元;其中,出口3.6万吨,主要销往欧洲、北美、中东、大洋洲和日本、韩国等32个国家和地区。 11月底,正是咖啡逐渐成熟的季节。当记者来到位于半山腰的咖啡种植基地时,看到整个山坡上种的全部是咖啡树,鲜红的咖啡豆一串串挂在枝头间,看来今年的咖啡收成一定不错。
据村支书介绍,这里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有利于咖啡生长,是普洱咖啡的核心种植区。全村几百户人家都以种植咖啡为生,每年人均收入达到一万多元。
杨咏梅介绍说,普洱全市登记注册的咖啡企业有386家,其中出口企业12家,涌现出爱伲、北归、康恩贝、漫崖、曼老江、科飞、莱福山、阿拉比卡星、绿洲、金树、百分之一等咖啡产业群体;咖啡从业人员24.75万余人,其中,咖农7.33万余户24.4万余人,加工、销售、服务业从业人员3500人;新组建农民咖啡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个,完成咖啡地理标志登记55万亩。
在“普洱三宝”中,石斛是新兴产业,也是林下经济的主角。近年来,普洱市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仿野生种植石斛,林业部门划出一部分适宜林下种植的国有林地,以免租金或低租金的形式,对从事林下种植的企业和大户进行扶持,并针对石斛种植前期投入大的特点,由林业部门对一些大额贷款进行贴息,培育建立林下石斛种植示范基地,引导林农开展林下石斛种植。目前,全市人工种植石斛达1.6万多亩,其中林下仿野生种植面积达到了1万多亩,普洱已成为全国人工石斛主产区。全市从事石斛种植的有近600户,其中50亩以上种植大户达30多户,去年全市石斛产业产值达到了21亿多元。
冬日暖阳穿透深山薄雾,在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纳吉村大山深处,记者看到石斛被“挂”在树干上自然生长,在林间交叉种植着不同的品种,这里便是天昌生物公司近年才开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回归自然的仿野生种植,保留了生物多样性的种植环境,种植中人为干扰因素很小,最多就清理杂草,根本不施肥也不用农药。”公司负责人周佑生介绍,这样的种植方式更能保留石斛天然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公司采收的石斛花经过烘烤制干后,远销日本、韩国,干花每公斤能卖近万元,而且根本不愁销路。
现在周佑生已经培育出近60种石斛品种,翻开天昌生物公司的宣传册,石斛产品的介绍就占了6页,石斛鲜品有不同的长法、形状、颜色,用途也各异,做成的产品有花状、有粉状、有液态状。周佑生说,普洱有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这里的地理区域、生态环境等都➳是优势,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理念对ค绿色产业也起到了鼓励和推动作用,而且政策方面非常好,应该说各种环境都很有利。
记者在采访中深切地感受到,像周佑生这些坚持绿色发展的企业家们,无论怎样谋划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森林这个基础,林下经济切实地从技术层面破解了“破坏生态换发展”的模式。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我们的先辈亲近自然,纵情山水,把自己放逐在天地之间。茂密的森林,仿佛人类生存的伞盖,保护着我们的自由和幸福。普洱市无疑是属于生态优良地区,在这里一个个涌动的生命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的勃勃生机。走进普洱,我们不仅可以和自然对话,清洗都市的烦躁和不安,还可以和自己的心灵低语。不时传来的鸟鸣天籁让我们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家园。
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家媒体记者,在采访有着“天赐普洱・世界茶源”之称的普洱生态时,既了解了普洱“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又感受到普洱市是一个和谐相处的多彩家园,休闲放松的一片心灵的净土。这里是中国乃至世界气候舒适指数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空气洁净度最好、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在采访的最后,大家相约再来普洱,亲近这一座上苍撒落在人间的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