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满人间 情溢笔端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画面挥之不去,徜徉于流转的四季,与自然对话,心灵会纯净安宁;遨游于书籍的海洋,与经典神交,思想会丰富深邃;驻足于感人的场景,与美好相拥,性情会豁达阳光……亲友团聚,欢快温馨;书画相伴,闲适舒展;运动竞技,热烈奔放……这一帧帧撩拨心弦的画面,让我们沉醉,流连……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南通一考生
那是一个老妇人,宽大的袍子都遮不住她瘦小的身子,冰冷的夜与红薯的烤炉悠悠吐出的白雾交缠在一起。看着路人如同匆匆的河水般地逝去,怀有无名郁闷的我不禁轻轻叹口气,为那小摊无人问津的画面,也为自己。
“吱呀,吱呀……”一辆掉了漆的向左边歪斜着的小车干巴巴地在呻吟。我停住脚步,倾听着。“你怎么来了?”“唉,放心不下你呗。”带着浓厚方言的嗓音响起,憨厚而老实。是位老伯,有些不好意思地搓了搓手。“是夫妻吧?”我猜测着。“我给你做了几个菜,全放这被子里裹着呢,快来吃,不然就凉了。”“回去吃不也一样吗?”“我怕你饿坏了,就送来了。”老伯手脚麻利地拆开包装严实的饭盒,变戏法似的掏出一张黑乎乎的折叠凳,拉着袖子仔细地抹了好几遍。“快坐。”“你呀,都这么大把年纪了,还这么性急……”老妇人嗔怪道,那略微混浊的眸子泛起了点点亮光,烤炉的暖意和丝丝的甜蜜都融入其中。老妇人笑了,路灯橘黄色的光填平了那脸上的沟壑,柔和了棱角。她移开盖子看了看炉膛,“轰”的一声,整个画面漫溢开一阵暖意。
“咳,咳……”“真是的,要多加点衣裳保保暖呢。”老伯半皱眉头,起身拿了一条厚实的围巾,“别动啊。”老伯小心翼翼地绕着围巾,像是把满到快要溢出的爱绕了进去。他的手指笨拙地穿过老妇人的发丝,如同穿过那悠久的岁月。一圈一圈,时间被拉得很长很长,那黑白相间的格子图案,盛着沉甸甸的爱的念想。最后,他温柔地把老妇人几缕垂着的柔顺而花白的头发,捋到了耳后。二人相视一笑的瞬间,画面是那么温馨祥和,叫旁观的我也不知不觉地上扬嘴角。
此时,无形的默契将嘈杂的世界划开。在这个平常的角落,在那淡黄的灯光下,他们的身影显得渺小,但画面却美丽动人。起风了,并没有吹走炉身的温暖。我突然为自己先前的同情而感到羞愧――这样的老夫妻已经拥有这世上最美好的东西,而我却还在苦苦寻找,时不时地郁闷。多看几眼吧,流连一番吧,这久违了的画面!
红薯烤炉继续漫溢暖意。我不能再流连,不舍地转身。我要赶紧跨出坚实的脚步,去描画属于自己的美丽画面。
这是一道“导语+正题+要求”式命题作文。导语富有诗意,引领多向,让考生读后顿生亲切感、温馨感;“正题”是全命题;“要求”仍然强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体现“新目标”、“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一导向。
《现代汉语词典》对“画面”的解释是“画幅、银幕、屏幕等上面呈现的形象”,其中“等”字说明文学作品、现实生活乃至驰骋想象构成的图景都包含其中:自然风光、经典阅读、社会风情、人际交往、家庭亲情、兴趣爱好……都可入文。但导语提供多样选择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不假思索地下笔写随意的“画面”,因为导语中还有几个关键词语提醒你,这就是“挥之不去”、“撩拨心弦”、“沉迷”、“流连”,所以你必须“回放”自己的库存记忆,选取够得上能“撩拨心弦”的画面,具体地、有文采地展开叙述,并让文字指向“画面”的亮点,从而自然地导出“让我流连”的原因。
1.写游记,选取游玩过程中看到的别具个性的唯美画面,抒发流连忘返的愉悦之情。
2.写记叙文,记叙一个动人的故事,用精彩的场面描写表达生活的美好与和谐。
3.写叙事散文,描绘多个画面,突出其中最感人的一个,强化情感的巨大冲击力。
4.写鉴赏文,再现古诗词中的某个意象Σ蕴含的意境,让流连诗意化。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在作文时选取细微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突出地提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深刻本质,给人认识、教育、启迪或趣味。一个卖烤红薯的老妇人,一个推着一辆掉了漆的小车的老伯,一对普普通通的老夫妻,他们在冰冷的夜晚,在大街边,用他们的互相体贴和关爱,展现了一幅大美图画。文章情节看似平常琐碎,画面却厚重感人,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色。如何具体运用“以小见大”这一手法呢?
首先,要确定大小。“小”可以是一物、一事,“大”就是作文要表现的主题,它一定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或现象,反应的是一种常态化的,范围较为广泛的,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主题。写作时,要先把“大”主题确定下来,然后选择“小”载体。
再次,要能疏通大小。“大”、“小”之间的联系确定后,还应将其具体化、形象化,否则就会显得苍白乏力、没有生动性,“大”也得不到足够的彰显。
总之,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写出大道理来。取材越小,所阐述的道理越能撼动人心。山村夜宿,卧听山谷中一声声清细的岩滴,我们可以想象宇宙的深沉;街头伫立,从一个镜头中,我们可以窥见时代的风云;静夜兀坐,回忆白天发生的一件小事,我们可以咀嚼出人生的甘苦……
这是一篇充满温情的感人之作,这是一幅让人流连的动人画面。因为画面的清晰,因为描写的细腻,因为感情的真挚,被评为满分作品,具体来说:
一、线索清晰,人间真爱在画面中尽得呈现
“画面”作为文章的线索,一直贯穿文章的始终。文章开篇展现的,是冰冷的夜晚一个老妇人守在红薯烤炉边的无人问津的画面,这个画面,在路人眼中再平常不过了,以至于路人都“如河水般逝去”而无暇顾及,可在“我”这个“怀有无名郁闷”的人看来,却冷清得令人叹息;老伯出现了!“我”眼中的画面顿生暖意。憨厚而老实的老伯是推着歪บ斜的小车来给老伴送饭的,他完全可以闲在家中,可他居然做了“好几个菜”,用被裹着送到老伴的烤炉旁。他来送饭的理由仅仅是怕自己的老伴饿坏。在老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中,画面的温度上升了许多,不再凄冷。第三幅画面给读者带来的感觉更加温馨:老伯给他的老伴围围巾,并把几缕头发自然地捋到老伴耳后。没有亲昵的动作,只是最自然的举动,却把几十年积淀下来的爱真切地展现出来,真实而不做作。就是这个让一个年轻人嘴角上扬的画面,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让“我”流连,挥之不去;就是这个极为普通的画面,让“我”从郁闷中走出来,感到温暖,感受温馨,感悟美好。考生巧妙地把发生在一对老夫妻身上的相互关心、真诚守护的爱的画面以特写镜头的形式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以唤起读者的共鸣。同时,又使文章显得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二、描写细腻,人物性格在描写中一一展现
文章的主人公是老妇人和老伯――一对老夫妻,考生运用了恰当的描写手法,使这对恩爱的老夫妻形象真切地站在了读者的面前。
首先,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突出一对老人的相亲相爱。文章开篇,用宽大的袍子来突出老妇人身材的瘦小,以此来突出“我”对老妇人的同情;而老伯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先是他的小车在“干巴巴地呻吟”,而后在老妇人的一句“你怎么来了”的询问声中,老伯出场,“放心不下你呗”,他的回答应该令老伴感动,一句普通的答语,其中融入了老伯对老伴深沉的爱。我们可以想象:一对老夫妻,风雨同舟,ฃ患难与共,一同走过几十年的岁月,他们应该已经能互相理解,已是真正的亲人。接下来的对话,就更加显示出两位老人的默契与和谐了。他们的语言,有些甚至都可以简单地略去,但在他们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对患难夫妻的相敬如宾,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真心相爱的同甘共苦。文章重点写老伯的动作:写“他”看到老伴后,先是不好意思地搓手,然后写他拆开饭盒包装的“手脚麻利”,拉着袖子抹凳子的“仔细”,这一举一动中,写满了老伯对老伴的爱。紧接着的动作就更加感人:老伯为老伴围围巾,手指笨拙地穿过老伴的发丝……考生被这对老夫妻深深地感动了,以致于他把“绕着围巾”形容为“像是把满到快要溢出的爱绕了进去”,他认为那黑白相间的格子图案里,“盛着沉甸甸的爱的念想”。考生就在老夫妻两个人相视一笑的瞬间,让画面定格――这就是那个最让“我”流连的画面:写满真情,盛满真爱,贮满真诚。
其次,考生运用环境描写恰当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应该说,文中的环境描写只是轻轻几笔,®却起到了很好的渲染效果。开篇写环境只有“冰冷的夜与红薯的烤炉悠悠吐出的白雾交缠在一起”这一句,恰当地渲染了夜晚凄凉的氛围,为老妇人的活动设置了环境。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才应该出现一个人对老妇人给予关心,给予爱护。“路灯橘黄色的光填平了那脸上的沟壑,柔和了棱角”考生用这句话把环境描写和神态描写融合起来,写出了老妇人在老伯的关心下,体会到了幸福和快乐,烘托出愉快而祥和的气氛。结尾句“红薯烤炉继续漫溢暖意”是文章的最后一处环境描写,如此简洁、利落却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会感到,暖意已经弥漫了整篇文章,已经弥散到读者的心中,起❣到了很好的感染作用。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如此生动感人,还得益于考生对生活的认真观察。“我”是一个旁观者,一个把看到的情景用唯美的画面展示出来的线索人物,考生如果不能融“我”于画面之中,没有“我”的深刻思考与感悟,是很难完成这样精彩的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