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走过的一百年

时间:2024-12-26 02:46:4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说到“汉语拼音”想必同学们都不陌生,可是你对它的“前世今生”ส了解吗?在没有这些“注音字母”时,古人又是如何来标注字音的?在现行的汉语拼音前,它是否还有其它的称谓?我们现在用的这套拼音方案又是什么时候确立的?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追根溯源,看看汉语注音法的前世今生。

古人如何给汉字注音

汉字是我国文明的象征,也是记录和传承文明的工具之一。从古至今,中国人学习和成长常常是从认识汉字开始的。为了认识汉字,学习它的注音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给汉字注音成了一门了不起的学问。

在古代,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有许多种,比较常用的有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

譬况法是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汉字的发音情况。一般分为以口势譬况、以舌位譬况、以送气急缓和声调长短譬况等。

《管子》一书中曾记载一个和譬况法发音有关的小故事:齐桓公和管仲悄悄地商量攻打莒国,但这事很快就走漏了风声,后来得知是大臣东郭牙说出去的。齐桓公惊讶地问东郭牙如何得知此事,他说是看齐桓公和管仲的口形☃、手势并结合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猜出他们攻莒意图的。当然,这种注音方法有些笼统,普通读者很难恰如其分地理解和把握。

读若法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给被注字注音。比如:《说文解字》:“鼾,卧息也,干声,读若汗。”有时“读若”也写成“读如”、“读为”、“读曰”、“声同”、“声近”等。用“读若”的方法注音简便易懂,但缺点是不够精准,有时只是大致相似,况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用来做注♀的字读音发生了变化,后人很难根据注音把握该字的准确读法。

直音法是选用一个与被注字读音完全相同的汉字来注音。清代著名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指出:“今直音与古人读若不同,古人读若取其近似,今直音,非确不可。”由此可见,直音法比读若法更为精准确切。直音法在我国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时至今日,一些工具书中也偶有用之。但这种注音方法还是有一定局限的,如果被注的字没有同音字,那就没办法注音了,或被注的字有同音字但其同音字很生僻,这样注上去读者还是难以拼读。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即用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拼出一个新的读音来。比如:《本草纲目》卷二十五写道“糗,去九切”。这种注音方式也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像后来《康熙字典》中的文字主要采用反切法注音,如“武,文甫切”等。反切法可以准确地将汉字的读音注出,但它还是有自身的弱点❦,比如:为“武”字注音时可以写成“文甫切”,还可以写成“闻斧切”、“温鲁切”等,这样一来,用来做注的两个字就难以固定,不便记忆。有时,用来做注的两个字笔画很多(古代多为繁体字),写起来十分复杂,为书写带来极大的不便。

近代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这套注音字母起初有38个,后来经过多次调整确定为37个。其名为“字母”,实际上绝大多数是由一些笔画简单的古代汉字(有的略加修改)组成的。利用笔画简单的汉字作为符号,且每个符号都有准确的读音,书写起来又比反切注音便利,这是注音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这种注音方式还是呈现出一些不足。比如:注音字母的形体比较呆板,胖瘦高低差别不明显,一眼看上去很难分清应该把哪几个字母拼成一个音节。有些字母笔画笔顺十分相似,书写后读者极易混淆(例如:ㄅ和ㄣ);有些字母连写在一起容易产生误读(ㄕㄨ可以读成“书”,也可以读成“事务”)等。

《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进一步改进汉字注音方法,专家学者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党和政府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