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观察

时间:2024-09-20 10:54:2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 目的 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方法 42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 对患者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护理效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2例患者经相应治疗与护理后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 治疗后10~15 d经造影检查发现患者均恢复正常。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及复发等事件发生, 均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结论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为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 在为患者展开抗凝、溶栓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患者精心护理干预,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本组42例患者经相应治疗与护理后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 治疗后10~15 d经造影检查发现患者均恢复正常。对所有患者展开为期6个月的随访, 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及复发等事件发生, 均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3 讨论

3. 1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疾病, 指的是孕妇产后出现的血液凝集于深静脉腔中, 继而造成血管阻塞, 导致血流循环流动过程受阻的疾病, 患者通常有患肢肿胀、疼痛现象,ฎ 严重时可引发肺栓 ☻塞这一并发症[3], 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该病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血 ヅ液高凝状态:孕妇在妊娠期时血液均为高凝状态, 在分娩后血小板的粘度有明显增加, 胎盘黏膜可释放大量的凝血酶, 同时凝血因子的含量有明显增强, 这些因素均可导致产妇血液✯成分发生改变, 进而致使机体保持高凝状态。②静脉内膜受损:当产妇静脉内膜在不同原因下受损后, 内膜下的基底膜或胶原会处于暴露状态, 血液与受损血管内膜接触后可导致外源性或内源性凝血致活酶形成, 致使血小板凝集, 故而易形成血栓。③静脉血流淤滞:孕妇在妊娠末期子宫有明显增大且负荷明显加重, 同时在长时间卧床下产妇下肢静脉血流易处于滞缓状态, 局部组织处于缺氧状态, 故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几率大幅提高。

3. 2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需根据疾病发生原因展开针对性干预,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有血栓性栓塞病史的女性在妊娠期、产褥期中更易发生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因此对这类孕妇应在妊娠期、产褥期给予5000 U肝素展开预防性治疗, 每日治疗2次, 且在产妇分娩后应监测其是否出现高凝状态。②避免静脉内膜受损:感染性因素、机械性因素与化学性因素均可导致静脉内膜受损, 临床中最常见的因素为刺激性药物的静脉注射, 因此护理人员应提高静脉穿刺水平, 不可在同一静脉多次、反复穿刺, 且应避免药物外渗而造成皮肤组织及血管受损。每次输液时间应保持在48 h内, 当有局部静脉炎症时应将输液及时停止并给予对症处理。③促进静脉回流:产后长期卧床是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因此护理人员应督促患者展开下肢被动、主动运动, 可适当进行抬高双腿、伸屈膝关节与踝关节、足背屈等;嘱咐产妇合理安排膳食以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在用力排便下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

3. 3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与护理 在发现产妇发生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 应及时展开积极治疗, 主要治疗措施为抗凝、溶栓及中药等。在为患者治疗时, 同时应展开有效护理干预。主要护理措施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置管护理等。本次研究中42例患者经相应治疗与护理后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 治疗后10~15 d时经造影检查发现患者均恢复正常。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及复发等事件发生, 均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说明精心护理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为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 在为患者展开抗凝、溶栓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患者精心护理干预, 从而促使治疗效果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3] 鉴涛, 陈], 秦委委.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6):1006-1007.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