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之间看智慧

时间:2024-12-26 02:11:4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视先后之称,知祸福之门。”这是《管子・霸言》中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先与后,这对词语语义相反,大部分情况下代表着对行动时机的两种截然相反的选择,而能否妥善处理先后问题ษ,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行为者的成败命运。

尽管在汉语中“先”往往代表着积极的意义,例如“先进”“先行者”“先见之明”等,但具体到时机选择上,却并不那么简单。例如,在战争中,“察于先后之理,则兵出而不困”,这是兵家公认的基本准则;在棋坛,要想使局势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就要考虑好每一步行棋的先后顺序,不能乱了阵脚。

是抢占先机,还是后发制人?正如《吕氏春秋・决胜》中所言:“智则知时化,知时化则知虚实盛衰之变,知先后远近纵舍之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以清醒而睿智的头脑去观察、应对,根据不同的时机和变化,作出不同的行为判断。

先发制人:出其不意,步步争先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一次著名战役。其中的一个片段,十分典⌚型地说明了“先发制人”的道理。

从这次成功的军事行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发制人”的威力,也能发现其发挥效用的关键点。“先发制人”,不是盲目抢先、一味求快,而是在摸清实情的基础上准确判断、抢占先机。上甘岭战役中的这次成功,关键便在于乘敌人尚末准备就绪之际,先发动进攻,打乱对方节奏。如果敌人已经有了防备,先发制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说,只℉有出其不意,方能立下奇功。“先发制人”的原理在棋类运动中更为明显。所谓“棋高一着,步步争先”,高手对弈,先手后手的转变,往往是判定围棋中盘形势优劣的依据。

与此对应,古人也曾说过,“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陈胜项籍传》)。可见,在很多情况下,错失先机容易使自己陷于被动应付、受人牵制的不利处境。

后发制人:相机而行,以静制动

但,“后发”就一定会导致失败吗?也不尽然。

在历史上,确实也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后发制人”的事例。同样以军事为例。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与楚成王为争夺中原霸权展开了激战。由于楚国军事实力更胜一筹,晋国始终难以取胜。四月初四日,两军再次交战。为避楚军锋芒,晋文公以兑现当年流亡楚国时许下的“退避三舍”之诺为名,下令晋军后退,退至预定的战场――城濮一带。楚国令尹子玉见状更为骄纵,率军冒进,结果正中晋军“诱敌深入”之计,陷入重围,最终大败。此役之后,时局扭转,晋国最终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目标。这就是被后世广为称道的“城濮之战”。

在抗日战争中,“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更是深入人心。每当日军发起进攻时,八路军指挥员总是要求战士们沉住气,把敌人放近些,到二三十米的距离才开火。按常理判断,这么近距离开火是很危险的,一枪打不中,几个箭步,敌人就会冲进我方战壕。为什么不先发制人,在敌人进入一两百米的机**有效射程内时就开始压制射击呢?

其实,这一战略是根据敌我装备、战斗能力等实际情况的对比而精心制定的。当时敌军装备精良,我军在火力上不占优势。离得远开火,打准的概率小,容易浪费宝贵的子弹;推迟开火,距离近,敌人的目标大,射杀的机率就大,更可以用手榴弹进行杀伤;而且,双方短兵相接,日军的炮火优势就不能发挥。这一策略被后来的解放军和志愿军继承了下✍来。所以,“后发制人”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战术策略。

《荀子・议兵》指出:“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冷静观察、引而不发,等对方先动手后,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制服对方。这正应了古人“先唱者,穷之路也”的名言。

“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

《淮南子・原道训》指出:“夫执道理以耦变,先亦制后,后亦制先。”这就是说,只要掌握了原理,随机应变,可以先发制人,也可以后发制人,关键在于如何掌握最恰当的时机,选择最佳方式。故曰:“时之反侧,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逮……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

处理先发后发矛盾,须权衡形势,看清利弊。先发和后发没有绝对优劣之分,各有利弊。先发制人可以争取主动,使敌人未战先损兵折将;但是,当我方行动后,意图容易暴露,运动中也难免产生可供敌人利用的空当,如果后力不继,有可能转为被动。正如古人所言:“先者难为知,而后者易为攻也。先者上高,则后者攀之;先者逾下,则后者蹶之;先者颓陷,则后者以谋;先者败绩,则后者违之。”而后发制人虽然可以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乘敌之虚,反守为攻,但若把握不好,亦会面临陷入被动、回天乏力的形势。因此,到底使用哪种策略,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值得指出的是,不论先发还是后发,要想有力地抵御外来挑战,锤炼出坚强的自身实力始终不可忽视。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做到“遭变应卒,排患捍难,力无不胜,敌无不R,应化揆时,莫能害之”。

上文中我们多以军事策略论证先发、后发之道,其实,在和平年代,这些策略也同样适用。不论是在商业运筹、政治外交等领域,掌握好“先发”“后发”之道,都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先发、后发,两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后者似乎更为欣赏。这一点,从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便可一窥端倪。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ฌ;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这就是说,“无为”的一个原则是,在形势没有成熟时,不要盲动;只有能够善于因应形势变化,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静,舒安以定,攻大靡坚,莫能与之争。”因此,要想达到大智慧的境界,就必须要领悟“先后”之间的奥秘,掌握并善用“常后不先”的道理。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