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和现代的决战
摘 要:《最后的武士》是由美国和日本合拍的一部电影。讲述的是经历过南北战争和屠杀印第安人战争∞的美军上尉纳森・欧格仁,来到日本为明治政府训练新式军队以镇压传统武士的背叛,于是他与日本武士直面相遇。欧格仁在战争中被俘后与日本武士集团的相处中,他爱上了武士文化。然而,武士对于传统的固守,与明治政府雄心勃勃的现代化改革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传统与现代的一场决战,已经深深着迷于武士道的纳森・欧格仁选择为武士而战。
关键词:《最后的武士》 纳森・欧格仁 武士 跨文化 心理学
从南北战争的硝烟中幸存下来的美军上尉纳森・欧格仁,在经历了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后,产生了对战争的深深的厌倦。身为职业军人的欧格仁,很难适应功利和世俗的现实生活,一方面他沉浸在往日的光荣梦想中,另一方面由于战争的残酷,尤其是对印第安人妇女和儿童的残杀,却又使他的荣誉感顿失,终日被梦魇所困扰。丧失了灵魂的欧格仁,只能整日借酒浇愁。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推荐给来自大洋对岸的新成立的明治政府代表,去给日本训练第一支现代化军队。消沉的欧格仁觉得自己可以像个真正的战士一样死在战场上,并且可以解决自己和朋友的生计问题,便答应了日本之行。欧格仁所训练的军队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阻挡军队变革的森次胜元武士集团。胜元是明治天皇的老师和大臣,因为反对迅速西化和对西方列强的卑躬屈膝,他率领武士破坏铁路,阻挠现代化改革,并与当政的改革派进行对抗。在一场浓雾中的激战后,不仅天皇的现代化军队被击败,连教官欧格仁本人也被武士们俘虏。尽管在搏斗中他杀死了围攻他的武士广次郎,但并没有得到料想中的速死。相反,武士集团首领胜元生擒了他,并派自己的妹妹多香照顾他;而多香的丈夫,正是被欧格仁杀死的武士广次郎。身处武士聚居的村落里,欧格仁发现自己居然不由自主地爱上了武士文化,从武士道的精神与肉体修炼中,他似乎又找到了一个战士应有的荣誉感。同时,在多香的悉心照料下,似乎有某种微妙的感情在他们之间产生。然而,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逆转的,明治政府自然不会放弃现代化进程,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使得武士与天皇军队之间终有一战。已经对武士道深深着迷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武士”纳森・欧格仁,选择与胜元共同为武士道的传统而战。最后,胜元为日本武士道传统殉道自尽,欧格仁则回到了曾经获得重生的那个村庄,与多香和她的孩子们过上平静的生活。而日本,则顺利地走上了现代化的富强之路。
电影《最后的武士》如果完全只按照历史依据来解读的话,便失去了其文化性和艺术上的高度,因此我们试从对影片进行文化的分析。
可以说,影片所反映的,不仅是民族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还有东西方文化间的冲突,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
个体对于不同价值的坚守与反叛。这里,我们主要抓住它所反映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尤其是现代美国和传统日本的文化差异,对它进行跨文化心理学的分析。正因为影片所反映的文化特征和冲突太过复杂,而且每个主要角色都有着强烈的个性,因此要对影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归类是十分困难的。但是为了对影片进行跨文化心理学方面的分析,我们需要对主要人物进行划分和归类,从代表性人物的个性特征、行为和思想入手。
影片中的角色大抵可以分为五大类,即以纳森・欧格仁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理想主义者,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荣誉感,但不能很好地融入西方现代生♡活,并对世俗的功利主义充满厌倦;以胜元为代表的传统武士阶层,他们敌视现代化的改革,坚守武士道的传统,对天皇和主公忠诚,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和耻辱感;以大村为代表的激进改革派,他们极力主张全面西化,追求国家的富强和个人财富的增长,但为了达到目的而甘愿向西方列强卑躬屈膝;以贝格利上校为代表的美国职业军人和世俗主义者,积极追求生活的物质享受和个人的成功,往往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充满冒险精神,却没有人情味;以天皇和其他人为代表的徘徊于改革和传统的大多数日本人民,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但面对历史的大变革,多采取观望和折衷的态度。鉴于纳森・欧格仁上尉和胜元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其主角的地位,以他们二人为现代美国文化和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以此入手对其文化特征进行分析。但同时,由于欧仁格和元胜都作为理想主义者而存在,且他们都积极向对方学习,因此在涉及美日文化差异€的时候,我们也会倾向于从贝利格上校和多香的身上来吸收其各自文化的特质。
影片一开始,胜元在山坡上静坐,于冥想中,他遇到了一头白虎,白虎凶猛至极,但同时又是吉祥的象征。而后来,欧仁格在树林中手持白虎旗的搏斗,让胜元想到欧仁格就是那头白虎。正如这个情节所反映的,日本人,乃至东方民族都习惯于冥想和从冥想中接受天启。他们相信命运,并乐于接受冥冥中神为他们的所安排的命运。而且,在后来的情节中也有反映,比如当每一个武士面临死亡的时候,他们总习惯于说是自己的“时辰到了”。与此相反的是,美国人则相信一切都是要靠自己来努力争取的,“人能够改变命运”,机遇是争取来的,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往往倾向于冒险一试。
从影片中可以深深感受到,“死亡”在日本民族的
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武士道精神最经典的体现,也是最为他人深感震撼的则是切腹自尽。片中长谷川将军在战败后请胜元结束自己的生命,胜元也选择了请欧格仁帮他来切腹,而其他胜利方的武士则下跪表示恭敬。这在欧格仁战败后胜元的部下强烈要求结束欧仁格的性命中也有所体现。但是正如胜元所说,“这不是他们的风俗”一样,美国人在战争分出胜负以后,往往以保全双方的生命为目标,失败方会大方投降,而胜者也会尊重他们保留生命的权利。但作为日本文化的部分,他们在作战过程中奋不顾身,他们甘愿为了洗刷耻辱而切腹自尽,无一不显示出他们对于死亡的敬畏,甚至是一种向往。元胜告诉欧仁格,“我并不怕死,但有时候我却想死。当我回归到祖先家园的时候,我才有所领悟。就像这些樱花,每个生命都会凋零”。他们往往倾向于将死亡美化,不怕死,有时候甚至明确地有相似的冲动,这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将死亡作为一种美的享受来进行审美体验,以此来追求一种永恒的人生幸福。与此迥然不同的是น,美国文化则更倾向于将生作为追求人生幸福的必然条件,因此保全生命在他们看来才是第一位的。 与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相比,日本传统文化往往更强调集体主义。个人行为以集体利益为准则,强调个人对上级和集体的绝对忠诚,强调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牺牲自己,即使是生命也在所不惜。因此,武士要绝对忠诚于自己的集团,英勇战斗,并据此认为是尽了自己应尽的义务。贵族们也要拿出钱来赈济普通老百姓,认为这是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并为能尽到职责为荣。而且,他们的日常娱乐活动,其形式和组织方式以及内容,都有着显著集体主义的特征。相对而言,美国文化则不同,欧格仁他们可以抛弃家庭不远万里地来到大洋彼岸的日本,在这里为了谋求自己的生计或追求财富,即使客死他乡也无所憾。而至于娱乐活动,则纯粹是个人的私事。
在社会结构上,美国文化的权力距离较小,最显著的体现就是欧仁格可以违反贝格利上校的命令,并直言要杀了他,而且欧仁格的部署竟然也可以违反欧格仁的命令。他们都是军人,而且是明确的上下级关系,但是当不再作战的时候,我们几乎看不出他们之间有高下之别和从属关系。但是,在日本则就不同了,不论是在传统社会森严的等级体制下,还是在现代化改革的过程中,尽管传统的贵族体制和等级体制已不再明确存在,但是作为残余,基于工作关系的上下级之间,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并体现出绝对的恭敬来。正如片中欧仁格所说,“他们是强调纪律的民族!”
与此有着密切关系的是,两种文化中,各自的人民对于国家的态度方面的差异。在美国,因其奠基于启蒙运动之后,所以民主自由、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的观念深深地贯彻进建国的根基。因此,美国人认为,国家是每一个人的集合体,国家与政府存粹是两码事,忠诚于国家不一定就要效忠于政府和上级,甚至个人还可以脱离于政府和国家而存在。而在日本文化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国家即政府,政府就是国家。对国家的忠诚就绝对意味着必须要服从于现在的政府。人是不能脱离于国家和与之同一的政府而存在的。国家独立与每一个人而存在,高高在上,神圣而不可亵渎。
每一位观赏过影片的人,都会为ท一个情节所感动,那就是胜元留下了欧格仁的性命,而欧格仁竟然也融入了武士的生活,成为了一名“融合现代与传统的武士”。他们生世背景各异,文化传统也不同,一位是来自现代化的美国职业军人,另一位则是坚守传统的卫道士。但是出人意料,他们相互学习,相互探讨,成为一起并肩战斗的好友。
电影《最后的武士》中胜元的一句话,“完美的樱花并不常见!只要终其一生去追寻,人这一生就不算白活!”与那些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相比,人的一生,实在是短暂的。每一种文化博大精深,而人,不过如草芥一般。是文化塑造了人,同样,也只有文化,才值得人以永生去追求。我想,与文化的永恒相比,人的一生太过短暂和脆弱,只有依附于文化,作为文化的奴仆,人的一生才有意义,也只有文化,才值得人用尽永生去追求。社会是变化的,历史是充满变革的,但是,正是因为存在人的坚守和忠诚,这一切,区别于自然的变化,才最终有了意义。因此,面对传承千年的文化,人应该以其毕生来选择和坚守,这才是人的意义!
当然,这并不是说,坚守一种文化,我们就一定是闭锁和保守的。如上所说,文化因为其本身并非是固态的板砖一块,自有其传承与变化。人对文化的坚守,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化与归附。文化塑造了人,但文化同样也依靠人而存在,人才是文化活的体现。每个人,成长于其文化的根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与交流,使得自己日渐精进,因此才得以使其文化更为精深和充满活力。在这方面,胜元和欧格仁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固守文化赋予自己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但又不囿于此,不断地拷问自己,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学习和体悟。也许,体悟和学习,就是超越于一切文化的差异和局限之上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最后的武士.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2] 史歌.武士长存――《最后的武士》小评.http://blo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