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的文化归属

时间:2024-12-27 00:02:4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在ข越来越注重个人精神的今天,服饰是职业、身份、阶层、趣味的外✔在象征;甚至在某些时候,在某类人群中,服饰会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其中显示出典型的对特定精神生活的追求,一种会被用作某类人群的自我标识,其背后显然隐藏着相应的生活态度,或者生活方式,服饰还会满足一些人对自己的想象:穿上某类服饰,似乎就变成了想象中或者未来更好的那个自己,愉悦的身上充满了轻盈的飞翔之

感。是否真的能完成这一自我内心转变的“灵魂仪式”,其实完全是私人的事,且各个不同、因人而异,在静思默想中,也唯有自己最懂得。

我正是从这一角度来观察汉服复兴运动的。因为想要观察某类社会或文化现象,尤其是存在争议的现象,必须首先把它放在一个尽可能客观、不预设立场、更不去主观臆想的思考空间里,以期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判断。

阳历8月23日,农历七月二十八,处暑。我全程参与了一次由“汉服北京汉乐小组”举办的汉服活动。这一天的下午两点半到六点,活动在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安贞门西边的一间无名亭下举行✪。陆续前来的“同袍”有二三十位,围观群众也有数十人。汉服复兴者之间互称“同袍”,该词取自《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一颇为贴切的名称,既直接说明他们都是汉服爱好者,也表明了他们的文化身份认同,在更深层面还表达出他们对复兴传统文化的内在愿望。

此次活动取名为“秋忆”,大概一来是为了呼应“处暑”这一节气,二来又合于“秋思之中忆故人”的主题。处暑,在传统中国人看来,是暑气至此为止、凉意层层欲来的一天,而这一天也正是人们郊野迎秋、抬头赏云的佳日。这段时间,天上的云彩疏散自如、浓淡相宜,一年中最美最壮观,因此也就最适合观赏。对于汉服复兴者来说,传统节气和节日是他们尤为看重的,比如每年的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各地“同袍”都会聚在一起举办大型活动。甲午(即2014年)中秋,“汉服北京”就又发起了“萧萧风竹千蛟舞,中秋时节变新凉”的活动,席上有汉乐演奏、月饼制作、诗词秘传、拜月仪式等。他们是一群在生活中追慕古风、复兴传统的年轻人。

闲云孤鹤和楼上筝客是普通而又典型的80后青年。其他“同袍”一样,他们也为自己取了一个有特点的名字。这名字,就如同汉服,在他们之中会产生一种由衷的亲切感。

两人曾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校友,一个民乐系,一个作曲系,正是基于相ห同志趣而在2011年初跟另一位“同袍”共同创立了“汉乐小组”。现在,闲云孤鹤平日里的工作是在北京某琴馆当驻场老师,逢到周末或者传统节日都会坚持搞活动;而楼上筝客则从今年6月初便将工作重心从北京转移到了苏州地区,在那里研习、传授和推广中国古典音乐,并参与领导当地的汉服活动。

楼上筝客说,北京举办的汉服活动凝聚力更强一些,苏州则要散漫很多。通过对北京“汉乐小组”的观察,确实如此:参与活动的“同袍”人数更多,演奏的传统曲目的数量和水准更高,策划活动的能力也更强。除了小组单独举办活动之外,还多次为射礼及汉服北京的其他活动担任乐工。让闲云孤鹤印象最深的是去年中秋节在历代帝王庙所举行的那次射礼,©“射礼活动由我召集乐工,筝客(即楼上筝客)指挥排练。我们把所有的乐器都带过去,有琴、筝、鼓、节、笛、箫、笙、埙、磬、鼗,铃等。所用音乐是考据史书所载,(音乐的规格)尽量接近传统射礼的形制。”而在苏州,楼上筝客所要面对的问题可能会更多,这次来北京参加活动算是“走娘家”,甫一返回苏州,他又投入工作,并打算在那儿策划举行射礼。在他看来,这些具体、细致的活动对复兴传统文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说到楼上筝客的理想,他认为自己所要做的就是在复兴中国音乐上尽绵薄之力。中国是礼乐之邦,雅乐曾处于“非常尊崇的地位”,“把中国的雅乐复兴。中国雅乐追求中正平和,不在外在表现上过分追求,而是寻求那种淡泊悠远的神韵”。

在我对汉服复兴运动进行了解的过程中也发现:穿汉服的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80后是绝对的中坚力量,另外也会有一些热衷传统文化推广的社会名人;穿汉服的人尽管都是汉服爱好者,但未必一定就是汉服复兴者(这两者的区别或许在于,前者是单纯喜欢汉服这种雅致的服饰,后者则以复兴传统文化为己任),每个人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汉服复兴者们所从事的未必一定是跟传统文化相关的工作,他们中有很多人从事着跟传统文化八竿子打不着边的活计,还有一些是正在读书的大学生。

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出发,仔细考察和反思汉服复兴者所做的工作,发现这一新事物(汉服活动至今10个年头)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四:

一,如何看待历史、民族和国家?因为他们所穿的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所复兴的主要是汉民族传统文化,而中国自古及今都是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且有蒙元和满清的历史,因此对历史和民族的廓清至关重要。这一点,闲云孤鹤回答得很好:“历史上民族间的相互统治是正常的。现在的中国也不仅仅是汉族的中国。我们只是复兴汉族的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不能说谁主导谁。”我所接触的汉服复兴者都采取这种“和平共荣”、温和以对的态度。

二,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最好的态度应该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接纳世界其他国家不同文明中优秀的部分,化为己用;用心呵护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也跟当今全球化的中国相呼应,只有活生生的传统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代代延续。

三,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领域进行整理、挖掘和保护?这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工作。从民间角度,如果复兴传统文化不是一句空话,那么对此感兴趣又有能力的人必然要对此进行深入而艰苦卓绝的工作。每个人都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做些具体的工作,才有希望。

四,承载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生活方式只是这世界万千生活方式之一种,就如同美酒有很多种,滋味各异,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厚此薄彼,而应保持一种开阔、包容的心态,像理解美的多样性那样去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精神、态度和风骨。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