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档案期刊集萃

时间:2025-01-13 05:37:0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规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

赵敦芳在《中国档案》2015年第9期撰文,指出山东省滕州市档案局创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方法,积极接收全市70余万份城乡居民社保档案进馆,成为山东省第一个ฟ全面接收社保档案进馆并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县级档案馆。按照养老保险业务档案“参保一生,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要求,他们结合实际,探索出了科学实用的城乡居民社保档案整理方法。首先,对接收的档案材料进场鉴定,确定保管期限,要求归档的各种表、册、卡及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齐全。其次,对归档材料进行准确分类,区分类别和划分保管期限。类别分为登记类(年满16岁~59岁的居民)和申请类(年满60周岁及以上的,可不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居民)两大类。登记类用代号“DJ”表示,申请类用代号“SQ”表示。根据国家档案局第3号令第十三条的规定,把这两大类的保管期限都划为永久保管,把同一年度、同一类别、同一保管期限的归档材料以“件”为单位归档。再次,进行组卷。在准确认定所属类别和保管期限的基础上,对每个镇(街)同一年度、同一保管期限、同一类别的归档文件以“村(居)”进行组卷,50户组成一卷,如第1户~第50户为第1卷,第51户~第100户为第2卷,以此类推。最后,以“卷”为单位录入全宗号、案卷号、件号、责任者、文件标题等,制定详细的索引目录并进行档号编制。档号编制由镇(街)全宗号、村居、分类号、案卷号、年度组成。档号示例:116―善文居委―DJ―1―2010。装订时,采用“三孔一线”的方式装订成册。装盒时,以2卷(100户)或厚度不超过40毫米为宜。

档案馆运用社交媒体传承文化的主客体理论前提

陈祖芬在《档案学通讯》2015年第5期撰文,指出在档案馆运用社交媒体传承文化这个实践活动中,档案馆是主体,用户是客体,运用社交媒体是手段,文化传承既是主体的功能,又是实践活动的目的。作者从主客体两方面研究“档案馆运用社交媒体传承文化”的相关理论前提。其一,有关主体的理论前提,包含了诸多“传承文化”的基因。一是功能定位:档案馆具有文化传承功能;二是资源条件:文化类档案信息可以优先开放;三是能动作用:有关社交媒体的若干理论前提。社交媒体是一种工具,档案馆发挥能动作用方可使这个工具发挥最佳效益。从研究的现状看,有以下几种社交媒体理论:1.公共领域理论。德国法兰克福派人物哈贝马斯的代表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认为:“所谓公共领域,是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档案馆在互联网支持下建立的各种网上社区、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都可以称为公共领域,在此交流各种信息是对“公共领域”理论的拓展与实践。2.六度空间理论(也叫“六度分割理论”、“小世界理论”)和“弱联系”理论。在这两种理论指导下,档案馆可以发布有用的高质量信息,提高影响力。3.邓巴数字理论。要提高档案信息的传播质量,要发现自己的邓巴数字“朋友圈”,培育自己的忠实用户。其二,有关客体的理论前提:用户的人性需求。在运用社交媒体进行文化传承的客体理论前提时,作者提出了3个假设,即:1.社会人假设。在档案馆运用社交媒体传播活动中,用户也是“社会人”。2.信息人假设。在社交媒体传播中,当用户以“信息人”出现时,首先他是个愿意接收信息的人,档案馆就可向他推送优秀的文化档案信息。3.文化人假设。作为“文化人”的用户在社交媒体中希望获得语言、艺术、科学等文化新知时,档案馆可以满足他的需要。以上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看,档案馆运用社交媒体传承文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前提。以近年来我国发展较快的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两种社交媒体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大约260个档案馆拥有新浪微博账号,大约150个档案馆拥有微信公众号(统计时间均截止到2015年7月11日)。

纸质档案数字化前处理工作探析

李红梅、张栋在《档案学研究》2015年第4期撰文,指出纸质档案数字化前处理工作是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重要基础,直接决定了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质量。如何进行前处理工作?首先是确定进行数字化处理的档案范围。有以下重点:1.档案馆中最为珍贵的纸质档案;2.能体现档案馆馆藏特色的纸质档案;3.濒危、经过鉴定确认具有极其重要保存价值的纸质档案;4.馆藏中咨询和利用频率高的纸质档案(长期和短期及未经鉴✔定的纸质档案不作为数字化处理的范围)。其次是确定不扫描纸质档案范围。如,已经缩微过的纸质档案、重份文件、有正式文件的一般性底稿、本级文件的告知性文件及已经汇编成册的资料及出版物。再次是数字化前处理要检查以下内容:案卷是否有卷内目录,没有卷内目录应补上卷内目录;卷内目录的信息是否完整,卷内目录与档案内容是否吻合,卷内目录不完整的要补充;卷内目录与档案内容不一致的必须重新著录目录信息;文件是否原件,请示与批复是否成套、正文与附件和转发件与被转发件是否完整,等等。最后,要严把馆藏档案目录库建设的质量关。

我国自然灾害档案管理现状与对策

邓岚在《档案与建设》2015年第6期撰文,概括了自然灾害档案的概念:是指过去和现在人们从事自然灾害预警、准备、响应、应急、恢复、防御、减轻、科研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灾害文字、图表、声像、电子文件、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其特征是形成部门多、材料来源广,内容全面、涉及领域多,载体类型多、形式独特,专业性和转制性强。指出了自然灾害档案管理的现状:一是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二是馆藏不丰富,服务不主动;三是资源不共享,利用不充分。提出了加强自然灾害档案管理的对策建议:一要把握业务发展机遇,加强灾害档案规划;二要拓宽档案信息渠道,丰富灾害档案内容;三要序化挖掘档案信息,实现灾害档案增值;四要强化科技支撑能力,提升灾害档案服务。自然灾害档案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灾害及其管理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们认识和把握自然灾害规律的重要依据。在新常态下,自然灾害档案工作要有新思路、新作为,要为自然灾害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为国家和社会留存下珍贵的灾害档案史料,更好地满足新常态下政府工作和社会公众对自然灾害档案工作的新期待。 从保管空间到文化空间: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嬗变

邓晋芝、李成初在《浙江档案》2015年第6期撰文,指出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之一的公共档案馆,既是档案保存的重要场所,又是公民休闲之所在。从广义上说,它更是市民的公共空间。档案馆不仅保存着历史的时间轴,还用空间的形式向世人展示记忆的空间轴,蕴含着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有着独特的文化力量。当前,档案馆保管空间功能逐渐弱化,文化空间功能不断增强,从保管空间到转向文化空间,是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塑造公民文化品质的重要途径。作者分析了档案馆社会功能转变的背景有三:一是政策背景。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文化政策的增多为档案馆发挥文化空间提供了支撑。二是经济背景。近年来,国家重点档案웃抢救费用由“十五”期间的每年600万元到“十一五”的每年9000万元,再到2008年底,国家用于重点档案抢救的补助费用已达4个亿。从国家对档案事业发展政策支持的力度来看是逐年加大。三是社会公众需求背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去档案馆或学习或休闲或享受文化熏陶,档案馆真正成了公众学习、休闲、娱乐的文化空间。作者最后从建筑意义上、资源意义上、服务意义上提出了档案馆文化空间的塑造理念。一是建筑选址和设计人文化及场馆布局人性化;二是多元化的档案文化资源构建和多样化的档案文化资源利用;三是创新档案文化服务形式和培养档案文化服务理念。

“三结合三阶段”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新模式初探

李艳菊、刘枫在《北京档案》2015年第6期撰文,指出“三结合°”是指档案馆、档案移交单位、相关领域专家三方相结合,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档案开放鉴定工作体制,共同进行档案开放鉴定工作。“三阶段”是指将档案开放鉴定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指档案移交单位的文书或业务机构在立卷归档时,对归档文件提出开放期限到期时是否开放的建议,此阶段档案馆派人定期进行检查和指导;第二阶段即各单位在向档案馆移交档案前,移交单位要对每卷档案进行解密和开放控制预鉴定,如档案馆和移交单位有较大意见分歧时,可聘用相关领域专家对档案的密级、是否开放进行专业化鉴定;❣第三阶段即对到开放年限的档案进行审查,由档案馆进行审核。“三结合三阶段”工作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鉴定主体的多元性和专业性;二是鉴定时限的及时性和多重性;三是“三结合”与“三阶段”互相依赖,密不可分(对档案鉴定主体的问题,国外有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其一是英国著名档案学家希拉里・詹金逊提出的“文件形成者是档案鉴定合适的人选”,其二是美国著名档案学家谢伦伯格提出的“档案人员才能胜任鉴定工作”。这两种观点彼此对立。折中的观点是多方参与)。“三结合三阶段”是档案开放鉴定工作的一种新模式,北京市档案馆进行了创新性尝试,并初见成效。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