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綦江岸壁上的记忆
綦江是长江上游南岸的一条重要支流,又名綦河,早前俗称綦水,古名k溪、夜郎溪、南江,发源于黔北云贵高原桐梓县崇山峻岭的大娄山中,流经黔渝两地桐梓、南川、万盛、綦江等县。在綦江城下游北渡场流入江津后由南向北,左奔右夺,在仁沱镇汇入波宽浪急的长江。全长二百二十千米,是綦江区内第一大河,江津境内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
綦江古老而美丽,明工部尚书江渊有诗赞曰:“k溪遥合大江流,浩荡烟波送白鸥。暮雨半蓑移浦内,夕阳一线挂滩头。鱼穿柳絮好沽酒,竿拨桃花懒系舟。圣代只今召隐逸,何劳频下饵文钩?”清贡士周名祚著《k溪》诗,更是赞美綦江景色和人文:“涓涓澎湃辟源长,百折滩回下夜郎。黔播峰莲攒万笏,岷峨波会敌三湘。石城古国传巴子,z语微歌谱汉皇。曲似武夷双桨去,村村烟火望苍茫。”
两诗主要写了綦江下游之景,诗中之事主要集中在下游。这条日夜奔泻的古老之河,沿途走过很多险滩,看过很多嵯峨怪石。奔 ϡ泻浩荡,形成很多碧潭深沟。由南向北,形成无数的漩流与急流、曲水与回沱。
綦江水流沙坝,记载着一幕幕有大有小有重有轻的往事。这些往事有的被潮涌浪来的时光冲淡和掩埋,有的惊心动魄,被镌刻在岸壁坚硬的石滩上,任凭潮涨潮落,都无法吞噬所留下的痕迹。
一、綦江的历史与风物
綦江这条古老的江河,曾有过几个古老的名字。民国版《江津县地》转引《舆地纪胜》、《省志・古名》说:“k溪在(江津)县东南源自夜郎溪又曰綦江曰南江……入江口曰 ッ江口即南江口k溪口……县在南齐时曾治江口……”遂有k溪之名等等。
在綦河上,留下脚印最多最深并向两岸走得最远的莫过于客家移民。明末清初,西南一隅的巴蜀因长年不断的战争、加之瘟疫和饥荒,人口锐减。康熙六年江津全县仅一百一十四户一千三十二人,可谓人烟断绝,遍地哀鸿。于是当时政府就主导了一场持续很久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福建、陕西等省的客家移民携家带口,纷至沓来,在綦江两岸插为业。真武场就成了涌来巴蜀的客家移民的中心之一。日转星移,真武场留下了世事的沧桑……
五湖四海的客家人来到这里,与土著人一起耕耘这方富庶之地。真武场因客家人而起,客家人因綦水而兴……这里的天上宫、南华宫、万寿宫等“九宫十八庙”可谓巴蜀有名。古黄葛、古渡口、古建筑、古楹联可谓闻名遐迩。至今真武场仍然有在西南地区属保护最好的客家移民会馆群,真武场成为重庆市唯一处于镇乡的省级历史文化名街区。綦江两岸有民谣曰:“綦江水,浪打浪,前浪打到桐梓坝,后浪打到真武场。”
綦江沿途两岸有着岁月的大风大浪留下的许多沧桑痕迹。在河岸两侧的广兴、北渡等地一些低矮山峦处,有着成堆成堆的鹅卵石,其中可找到海生贝壳类动物化石。贾市场对岸一千多米高的龙蹬山,相传在古代曾停泊过舟船,山岩上至今还留存着竹纤藤勒出的痕迹和篙杆戳出的凹印。人们仍会唱那首“风吹灯笼团团转,火烧灯笼满天旋,綦水潮天我不怕,变个麻雀飞上天”的古老的歌谣。
二、血染綦江卷怒涛
这是綦江的一个黑色的记忆。抗日战争时期,綦江河畔曾发生过一件震惊中外的惨案,史称“綦江惨案”。一九三八年春,国民党在湖北武昌设立“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简称战干团),以抗日救国为名,招收青年学生入团,加以军事训练。武汉沦陷后,该团撤退到湖南沅陵,一九三九年又迁到綦江沿岸的桥河场、綦城、兴隆场、广兴场、五福场等。这些青年学生军官在綦河沿岸场镇和其他集镇进行抗日宣传。战干团属下的忠诚剧团上演话剧《李秀成之死》后,被特务密报为影射攻击蒋介石,宣传共产主义。战干团教育长桂永清经团长蒋介石、副团长陈诚批准,从忠诚话剧团开始,继而在全团五千多学员中,以清查“异党”为名,对战干团学生进行残酷镇压。到一九四年,先后分别在綦江、桥河、湾滩子和江津县的广兴、五岔一带驻地,惨杀、活埋学员二百余人,其中有任忠诚剧团美术组长的地下党员胡恩涛。酷刑致残四十余人,这就是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綦江惨案”。由于綦江县地下党组织和江津县地下党组织未与战干团内的抗日宣传活动发生横向的关系,所以两县地方党组织幸免遭受破坏。后来,一个逃出虎口的学生逃到重庆,在《新华日报》上揭露了此事,战干团制造“綦江惨案”的罪行才暴露于世,国民党特务组织遭到中外人士的强烈反对和谴责,该团遂于一九四一年被迫解散。
著名学者、政治活动家章土钊对这起由国民党特务导演的奇冤惨案当时在报上作诗叹曰:“自古奇冤多,大者綦江狱。”
三、綦江是条抗日河
一九三七年,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二十九兵工厂随之迁来,兵工厂在生产上所需要的煤炭、铁矿等原材料,都要靠綦江沿岸各县供应,这就必须开发整治綦江,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綦江两岸百姓充当民工积极参加“导淮”,很快完成第一期五座船闸建设的施工任务。陈果夫分别命名五座船闸为大智、大仁、大勇、大信、大严。此后又对綦江开展了以“渠化”为主的第二期工程。在綦江上又将修建石溪口、滑石子、剪刀峡、桥溪口、车滩、五岔六个船闸。这些船闸大坝建成后可使30吨的船只和汽轮通航。江津境内的桥溪口、车滩、五岔三个船闸坝,将是綦江上最长的重力式船闸坝。坝长分别约为九十八米、一百四十五米、一百六米。
此正值全国抗日高潮,为同仇敌忾,鼓舞全国人民抗战志气,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著名爱国将军、“丘八诗人”冯玉祥亲自题写一首“丘八诗”:“中华常胜利,民族庆复兴。道德本忠义,公理在和平。”
为崇尚前方抗日将士的英勇,时人遂以诗的各句前冠以“大”字后,作船闸大坝命名。綦江县境内的石溪口闸名“大中”,滑石子闸名“大华”,剪刀峡名“大常”;江津县境内的桥溪口闸名“大胜”,车滩闸名“大利”,五岔闸名“大民”……
当时,还有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叫鸡公槽,在笋溪汇入綦江จ的洋满嘴下游。茂密的修竹和苍劲的黄葛将河段及周边山沟掩蔽得严严实实,外人难以探视其中。这是兵工署一厂,厂长陈鉴,有军工一千一百多人,密造武器弹药,运往抗日战场。綦江人素有反抗和斗争精神。清代张登华为防黔匪沿江入津,在仁沱至广兴江段扎竹为筏,密设河营。又在奔溪口河营大败石达开入川残部“长毛贼”。廖氏家族设局大造“牛儿大炮”(土炮),在綦江沿岸水隘山关修城筑寨,居高布阵,这土炮杀伤力很大。至今陈列在三峡博物馆门外的两门大炮均系江津造,抗战时廖氏还为前方战场制造地雷。綦江是条抗日河,浪花唱出抗战歌。
四、一江如练缀珍珠
幽幽綦河,碧波潋滟。现在的綦江犹如一条蜿蜒飘逸的绿色绸练,上面点缀着美丽的珍珠。綦江上的彭桥、广兴、夏坝、五岔、贾嗣、西湖、清泊、真武、仁沱、顺江等集镇,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綦江河畔上。这些小集镇建设各具特色,或红砖碧瓦,或粉壁黄顶,点缀江畔。使这青山,这绿水,这小城,相交相映,煞是好看。两岸特别有名的是红橘,每到秋季橘红之时,簇簇橘树挂满了火一般鲜艳的橘子,将这原本的青山绿水装点成红、绿、黛相间的山川世界,构成一道迷人的风景线,可谓“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今天的綦江,渝黔高速公路、渝黔铁路等或跨江过河,或并列而行,相缠相绕,时并时分……沿岸集镇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流域的经济、文化发生卐了巨大变化。但那不变的淳朴民俗,常唤起人们悠悠的綦江情思,散发出的千古巴渝民风,将永驻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