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玫瑰 手有余香――对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思考

时间:2024-09-20 09:42:5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贫困生作为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始终都会招来人们对他们多方面的关注,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他们往往比一般学生更容易出现自卑、焦虑、自闭、迷惘、嫉妒、攀比等心理问题。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比较多地接触班级的贫困生,对于他们身上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如何应对也有一些看法:及时发现并做好积极引导,以情动人,设身处地为贫困生着想,对症下药是从根子上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人生观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在物质欲望得到满足之后,社会也从当初的关注人们的外在需求逐渐过渡到关心人们内在的精神诉求,即精神健康问题。学生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有生力量,是整个社会的希望,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界普遍认为的标准是“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能从心理上接纳自己;用于面对现实且对生活和自己充满信心;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人际关系良好;学习方法得当;能应付一切挫折。”但近些年来世界各地学校出现的种种事件又一次引起我们的关注,自杀、自虐、离家出走、斗殴、早恋、校园暴力等词语让我们触目惊心,我们似乎看到本应五彩斑斓的花园里洒满零落的花瓣,本应是莺歌燕舞的欣欣向荣景象,此时却是一片静谧……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其中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孩子心理的扭曲,从而给社会的发展埋下长久的隐患。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而言,他们是孩子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接触较多的一类人,老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又是教师中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和班级孩子的接触比其他任课老师要多很多,肩上担负的责任也要大很多。

贫困生是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各种原因导致他们家庭经济暂时困难,而这种经济上的困难往往会造成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造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如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事件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向金钱看齐,逐渐让“金钱唯一论”成为社会舆论的导向,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日渐疏远,这种世俗的风气在近几年也逐渐渗透到学校这片本应该很纯净的土地上来。学生之间的攀比风潮也日渐强劲,很多学生在课间谈论的问题不再是学习问题,而是自己新买了一件衣服或者其他什么物品。笔者在和班级学生谈话时了解到,班级里特别是宿舍里只要有同学拥有了一件时髦物品,往往会勾起其他同学的羡慕之情,从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当然,这对于有经济能力的学生而言不是问题,但是对于贫困生而言却是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现在的学生自尊心都很强,他们不想让自己在这个群体中以一种弱者的姿态存在,所以经常会出现“打肿脸充胖子”的现象,这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逐渐扭曲,这会给他们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笔者班级里就有这样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靠父亲在外打工维持家用,经济条件比较拮据,通过和她舍友及好友的谈话了解到,这位同学平时在学校花钱并不节俭,班级里只要有同学新买了衣服或者包之类的物品,几天之后总会发现她也有了相似的物品。新学期开学,宿舍有同学将手提电脑带到学校来,而这位同学甚至萌生了伸手向父亲要钱买电脑的念头……基于这样的情况,笔者采取的首要措施就是找这位学生谈话,通过谈话我了解到,因为家庭的变故,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而她平时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虽然是单亲家庭,但因为母亲离世时尚且年幼,所以爷爷奶奶基本不让她做什么家务,以至于到现在十九岁的年龄连基本的个人生活都是爷爷奶奶一手操办。我问了她一个问题“假如哪一天爷爷奶奶老了,需要你来照顾他们,你会吗?”她听了之后有了片刻的发愣,之后就很勉强地笑了笑,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的愧疚。她说:ญ“我从来没有想过哪一天爷爷奶奶或者爸爸会需要我来照顾,我总觉得我还是个孩子,而他们做这些事情是正常的。”当问及为什么在学校花钱如此大手大脚时,她说:“我不想让班上同学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我不想让他们知道我是单亲家庭,所以他们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这样我和他们就是一样的了。我受不了他们在背后对我的指指点点,有时候走在路上,我明明可以感受到背后那种异样的眼光,我恨不得赶紧逃走……”听到这,我感到非常震惊,家庭给予孩子的影响是莫大的,而她的家人从来没有教育她要直面人生,教育她要学会感恩,也从来没有让她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是一味地给予,或许是不想让她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可能出发点也是好的,但在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之后,却忽视了对孩子精神上的引导和教育,从而造成了“出力不讨好”的局面。

对于贫困生而言,他们的经济问题固然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多多关注,但是隐藏在经济问题背后的心理问题更加不容忽视!在这方面,班主任能够做的应该是在班级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班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生命中的顺境和逆境,并且坦然面对,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同时,也要有适当的途径释放压力。这位贫困生就是不会自我释放压力的典型,面对单亲家庭的事实,她想到的是一味地掩盖事实,不想让其他同学知道她家的具体情况,追根究底,可能是因为整个社会环境长久以来就给人一种错觉,即单亲家庭的孩子是生活在不健全的环境中,那他们的性格或者个性也应该不会很健全,所以,这个孩子才会有以上的言语。这是在贫困生中很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遇到了问题不愿意和别人沟通,总是采取自我封闭的方式,有什么心事都放在心里,对周围的人缺乏信任感,不愿意听取别น人的意见,不善于体谅他人,这是一种典型的人际交往弱势心理现象。笔者在和这位同学交谈之后,给她提供了良好的释放压力途径,并让她尝试不要先入为主地去猜测别人的想法,每天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生活,同时也要体谅父亲及家人为她做的一切,学会为家人分担,学会感谢别人为她所做的一切。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发现她明显改变了,在和家长沟通之后,我也了解到她在家里能够学着帮助家人做很多事情,周围的人都觉得她好像懂事了很多。在一次周记交流的过程中,她写给我一段话“自从上次和老师聊天后,我明白了很多。以前,我总是觉得别人会看不起我,不想和我交朋友,所以我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在家里我也从来不知道体谅爸爸,觉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其实,这么多年来,我发现爸爸真的老了很多,看着爷爷奶奶弯着腰给我做饭,我真的很心疼。我以后不会这样了,我会学着做很ฟ多事情,帮他们分担,在学校我也会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同学,希望他们不要排斥我。”看到这些话,我感到很欣慰,我也深刻地认识到对于一个贫困生的成长而言,精神上的帮助要远胜于物质上的帮助,金钱也许可以解决她生活上一时的拮据,但精神上的安慰却可能让她受益终身。 同时,社会上很多单位和个人的善意举动有时候反而会给贫困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从而造成这样一种现象,即贫困生在经济上得到了帮助,但在心灵上却有可能受到更大的伤害。笔者班级里有一个孤儿,父母因意外双双离世,家庭经济遭受巨大的冲击。学校在得知此事后,立即组织了全校师生的捐款活动,在这位学生到校之后,班主任就将所得款项全部转交给这位学生。基于在全校师生中弘扬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其他多方面的考虑,这位学生被要求是否可以写一封公开的感谢信张贴在学校告示栏内,以表示对帮助他的所有人的感谢。在和这位学生交谈之后,他流露出不愿意写这封感谢信的意愿,他提到,虽然他很感谢这么多人在他遇到难关时对他 ت的帮助,他会用心学习,积极面对苦难,用更好的成绩来感谢他们。但他不想写这封感谢信,他不想让自己成为“公众人物”,在校园里每个人都认识他,每个人都在见到他时流露出一种同情的眼神,虽然他们的眼神并非都是恶意的,但那会让他很不舒服,就像一个被关在笼子里供人参观的动物,他还是愿意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其实,在很多学校都会有此类事件的发生,社会上很多单位和个人的善意行为往往会加剧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并非他们不知道感恩,只是有时候很私人化的感恩情怀需要诉诸于公众的视野之中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心理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与歪曲的认知有关。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为人们所察觉,即存在于潜意识中。”这位学生就是很典型的“功能失调性认识假设”,家庭的突然变故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冲击,从而引发了他心理上的焦虑和认知上的一些障碍,影响了他看待事情的观点。针对这种现象,班主任应该做好积极的引导,在班级学生中开展有益的宣传,在日常生活中对他多加关心,让他感受到周围人对他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消除他对周围环境产生的疑惑心理,及时转变心理上的不良倾向,帮助他回归到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学校和教师肩负着教育孩子的使命,他们是国家发展的希望,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很多学生的价值取向正在走向功利化和实用主义;而不尽相同的家庭教育又容易让孩子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发展道路;加之很多学校教育中存在对心理教育的忽视问题等,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学生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群体,在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近年来也越来越大,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倾向较一般学生而言要大很多。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应该在关心班级所有同学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更多地关心班级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他们日常生活中细微的变化所能反映出来的问题,关ฌ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经常和他们交流谈心,经常和家长沟通,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在教好书的同时也要育好人,当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到莫大的欣慰,正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参考文献:

[3]刘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7

(11):47.

[4]古全军,谢国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南宁: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S1):347.

[5]陈逸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莆田学院学报,2006

(6).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