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培育“盆景”一样的企业
这是创业最热的时代,以至几乎全民都在掂量创业的事,国务院还将创业工作纳入了政绩考核。
现在是与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新城乡》: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波创业潮相比,这一轮创业潮有哪些新特点和新机遇?
吴伯凡:现在,改革红利释放、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型、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转型(互联网+),几种要素叠加在一起,这是这一轮的创业跟以前的几轮创业潮不一样的地方。
以前,如果你打算在互联网领域创业,显赫的位置已经被一些大的巨头给占据了,你会觉得创业的空间比较狭小。连风投都会提醒你:这个项目,百度会不会做、腾讯会不会做?但现在,互联网巨头同样也面临着从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问题,在这场转型中,腾讯已通过微信拿到了“船票”,但其他企业究竟能不能拿ป到船票,都还是悬而未决的事。如此一来,在新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企业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了,而且,它也不具备小公司所具有的那种活力。因此,在一定意义上,移动互联网领域初创的小企业,就可以跟巨头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这增加了创业者的信心,而资本也开始青睐小微企业,下一批的“百度”、“阿里”可能会从这一波创业中起来。
《新城乡》:在城镇化+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大城市与小城镇的创业有什么不同?
吴伯凡:无论是消费市场,还是创业环境,都有一个梯度转移的问题。比如,一个技术,在一线城市已经很普遍了,但在二线三线城市它还没有推行开来,四线五线城市它根本就还没有听说过。你不可能在四线五线市场上去做好本该在一线城市做的事情。
因为各地城镇化水平的不同,所要满足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三四线城市的市场需求,可能主要不是在互联网领域,在这些地方,城镇化带来的商业机会要多一些。而在一线城市,它的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跟发达国家差不多了,市场也接近饱和,在这些地方,创业就更加偏向互联网领域了。
简政放权比政策扶持更可取
《新城乡》:近几年,ฌ政府扶持创业的力度越来越大,创业门槛降低了,这会不会导致一些非理性的创业?
毛振华:简政放权对创业的环境打造非常必要。但长期来看,激励一部分人出来创业,积累创业体验,这对培育一批成功的企业家是蛮重要的。我们老一批的企业带动了经济增长,但并没有产生出多少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这也与缺乏创业的氛围有关。现在,情况可能会好一些,不少受过海外教育的海归也参与创业,这个氛围形成,会产生出一批比较优秀的企业家。
吴伯凡:任何创业、创新,都应该是自下而上的,是市场主体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发现需求,然后再找到相应解决手段的过程。政府既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捕捉新的市场需求,因此,政府只需建立公✍平的环境,具体的创业工作,让企业自己去做就行了。
创业是要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所谓创新,是要创造出一种大家尚未发现的需求。从严格意义上说,像你开个小店,这是不算创业的。可能,市场也未必需要;至于进入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领域里进行简单的模仿,这就更算不上是创业了。如果政府只是♋为了解决就业,为了统计数字上的好看,为了一个好的政绩,就会有问题,企业能生产出好的产品吗?当下,数字可能会比较好看,但几年以后呢?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最终都是要消失的。
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仅4.8年,这还包括了一些长寿的企业,实际上,很多企业的寿命连两年都不到。如果企业自身的内生能力不足,只是为了创业而创业,那么,两年之后,一旦这种自上而下推动的“大跃进”式的创业潮破灭了,破产、失业,对地方经济的破坏会很大。因此,鼓励创业,并不应该人为地去拔苗助长,去培育“盆景”一样的企业,主要还是应该从简政放权的角度去做。
“做正确的事”较“正确地做事”更重要
《新城乡》:如今这一波创业者在总体上会有什么特点?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又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哪些优势及瓶颈?
毛振华: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企业家,大都是农民、返城知青、找不到工作的人,是“被体制抛弃”的人;92派,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体制内精英。而当下这一波创业者,是互联网的一代,更年轻,但也缺乏社会经验;有的人,甚至还缺少生活经验。
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创业的死亡率更高。但死亡率更高也并不可怕,关键是这批人的创业跟投资热潮相结合,他们能从风投那里拿到钱,而那些在创业中产生的亏损,对资本一方来说是可以承受的。
吴伯凡:现在的创业主体,基本都是85后甚至90后。他们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长大,当互联网进入中国的时候,他们只有5-10岁。这批“电子土著”,对品牌的认知要比前几代人强得多,对技术的理解、对消费者需求的敏感、对市场的感知,也超过前面几代人。
不过,早期的企业家他们身上有很强的企业家精神,比如开拓、进取、韧劲。这种东西不是谁多读了些书就能掌握的。新一代的创业者,尽管知识储备和信息量比较丰富,但可能会比较浮躁。尤其是现在媒体宣传的所谓90后“天才创业者”,太夸张。商业经营和管理相关的能力需要历练和时间来沉淀,企业家跟技术天才是有区别的。
《新城乡》:根据吴晓波在《大败局》中列的案例,上世纪九十年代,企业的失败主要在于经营策略过于粗放;进入2000年以后,一些有影响力的企业的倒下,则主要是由于产权纠纷。那么,这一批创业者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又在哪里呢?
毛振华:市场活力刚释放出来,企业即使做很简单的东西,也能生存下来;但现在创业者面临的是众多产业领域的产能过剩,如果在传统产业内创业,极可能会“死”于低水平的竞争。
“男怕入错行”,很多创业者也存在盲目性。因此,要特别注意,你所选择的行业是否符合“潮流”。但有的“潮流”,是由政府的产业政策引起的,如前几年各地扎堆上光伏项目,结果引发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如果没有政府产业政策的鼓励,这个潮流可能就不会兴起。
奇怪的是,政府支持的行业大都没有成功,成功的行业大都不是来自政府的支持。因此,我们需要反思政府政策的作用。政府在行使自由裁量权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甄别,这个产业该不该扶持,应该补贴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