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深韵味浓
故乡在心里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鬃毛衰”。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对于身处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但是,如果,有一天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比如会感叹: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和富有生气,再也闻不到熟悉的味道,再也听不到熟悉的人的声音,再也找不到小伙伴之间那种熟悉的亲密无间的感觉。这些都是中年之后回乡的人产生的一种典型心境。这不仅仅是因为世事变迁、岁月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因此,就使得自己心中对乡愁的感悟更加深厚,对故乡更加眷恋。
古诗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从家乡的田园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于是,对故乡的爱,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怀旧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每个人都会怀念,天地间走来的那个小小自己,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那是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这一切也使得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成为成年人心中一个永远的记忆。人到中年,经受岁月的洗礼,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找不回过去的种种美好和快乐。因此,人们开始怀念故乡,思念亲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所以,乡情常在朦胧月色里萦绕,乡音常在微微晚风里飘荡,而故乡,却只能在心里,永远难忘,久久挥之不去。
思念年味
过年,是中国最正式、最传统,也最重视的节日,当然也是体验和感受亲情的最好时光。团圆,是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不变主题。无论天涯海角,家家户户门上那红红的对联,亲人亲切温馨的呼唤,都在急切的召唤着游子的心。围绕一个“年”字,人们办年货,添置新衣服等,忙得不亦乐乎。亲朋好友,相互走动,上门的带些糖糕酒之类的礼物,受礼者则以酒肉款待,放些鞭炮,说一些发财、兴旺之类的吉祥话。
又快过年了,身边的同事讨论的最多的话题无非是要不要回家过年,或者在哪里过年。
俗话说,“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过年,是家庭集中消费和享受的季节。所以,小孩都眼巴巴地盼望着这一天早点到来。儿时有多么盼望过年,现在就有多么害怕过年,可能是心境不同的缘由吧。
“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失望年年望”。对于过年,年纪大点的老人盼望的就是儿孙幸福,年纪小的孩子盼望的就是压岁钱,对于我们这个尴尬年纪的人来说就真的是一言难尽了。过年似乎永远是属于小孩子的。长大了,就觉得没什么意思。
现在过年,年味越来越淡,年夜饭如常;春晚依旧;零点后的炮声如期响起,没有新意。过春节就好像二十四节气中任何普通的一个节气,在人们大脑中一闪而过,没有刻下深厚的烙印。
儿时的过年,即使没什么娱乐活动,见到炮仗都会兴奋好一阵子,想到新衣服就高兴得睡不着觉,如果盼到杀猪的那天,晚上无论多晚,也盼着吃点肉才能在回味中美滋滋地入梦,一进入腊月那是天天盼啊!天天掰着手指算,算计着离过年还有几天,想着能穿上什么样的新衣服,想着能吃到什么样的好东西,那种渴望不亚于现在的人们盼望奥运会。也许是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或许是现在的人情淡了,不光大人们感觉过年无味,孩子们也感觉无聊。我问女儿:“过年有什么感受和渴望?”她说:“过年一点也不好玩,还好能有几个零花钱”。
如今过年,虽说有饭店可以订餐,有电话可以通问,有电视可以观赏,但实在难以感受到儿时那种急切的期待、那种浓烈的亲情、那种熟悉的乡音、那种纯真的快乐。
看来现在人们对于过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渴望和感想了,但是不管你怎样失望,它还是如期地到来,你也只有欢快地迎接它,高兴地回家过年。回到家乡,回到父母的身边,感受家的温暖;清理旧的思绪,展望新的未来,作出新的计划和安排;让亲情弥漫,让温馨永恒,让幸福久远。因此,年关临近,越发什么都不要多想,准备好东西回家过年就行。
火塘
我的老家华坪,是有名的乌木春茶的故乡。记得,我小的时候,外公喜欢喝罐罐茶。一天从早到晚,母亲总是会让火塘里的火星永远亮着,以便于晚饭后,一家人围在火塘边,母亲熬茶,外公一边抽烟,一边喝茶;我和妹妹们一边做作业,一边等着茶叶味道快点淡了,我们好吃有油渣的茶饭。对于火塘的记忆一直延续得益于母亲自从外公去Ⓐ世之后依然保留着的熬罐罐茶的习惯。
来到怒江之后,我们一家子居住在六库民族贸易公司楼上的一套小房间里,有一个厨房,母亲就自己弄了一个三脚架,支起了一个火塘,母亲依然会熬罐罐茶喝,即使后来和我居住在鲁掌,她也喜欢每天熬茶,或许她是以这种方式怀念外公、纪念故乡、释放乡愁,或许是她习惯了这种带有家乡味道的生活习惯吧,我不得而知,但我却因此学会了和母亲一起喝茶。
我在鲁掌教书的时候,每当采茶的季节来临,我就会去采茶,然后守在火旁,看隔壁的大妈弄,边看边学,她的技术很好,别看她年纪大,她的力气可不小,她捏出的茶的味道也很香,看会了,就学她的样子去弄,不停的用手揉捏那些刚刚炒得发烫的茶叶,即使凉爽的气候也能让我浑身冒汗。我经常是翻炒到第二次,手掌心就已经完全发红了,不过还是得忍着再揉,而且力气得大,这样揉出的茶叶味道才能出得来。所以,通常我的脸上、身上都是汗水,而火塘里的火是一直很旺,手心是一直很红很热,心里也是一直很暖。而此时,茶叶的香味在风里徐徐散发出来,我的全身上下都自然地弥漫着一股新茶的清香,那种欣喜和满足真的难以描绘,能喝到自己制成的茶是多么惊喜啊! 记得,上次我去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丙中洛的时候,进入到一个朋友家,热情好客的独龙族居民端上自己酿造的青稞酒、炸好香喷喷的包谷花,再煮上几个刚从鸡圈里拿过来的土鸡蛋,我们大家围着一个大火塘,品酒、说笑、听包谷花在铁三脚架上噼啪爆炸的响声,还有什么样的郁闷和烦恼不可以销声匿迹?我那头脑简单而不知天高地厚的女儿,因为喜欢包谷花的味道,还提出一个让我们哈哈大笑的建议,说她想在这个村寨里生活,可以天天吃包谷花。我们一边在石板房内接受火烟的熏染,一边谈笑风生,随性地享受这一幅人间自得其乐的闲适和恬淡,那些烟火的气息,那些酒的香味,一直随着我们的笑声飘得很远很远。
曾经,我去碧江寻梦的时候,走过一栋不算太破旧的楼房,只见屋子中央就是一个大火塘,里面支起一个大三角,只见一个怒族妇女,惬意地坐在火塘边,一边叼着大烟斗,一边煮饭,从她身边走过,她也熟视无睹,甚至我还能闻见包谷酒的香味。因为烧火做饭,房子到处都是被火烟熏得漆黑的,充满了浓郁的人间烟火味道,这是我非常喜欢的纯正的味道,因为有了火塘✞,家的温情顿时弥漫开来。
在怒江大峡谷的乡村教书20年,无论进入哪个村寨,随处可见火塘。我经常羡慕那些家在农村,有大火塘的人家,我所居住的这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无论是藏族、普米族、怒族和傈僳族,还是别的少数民族,家里几乎都有一个大火塘,火塘上支起一个大大的铁三角,一大家子人围着火塘,谈心、煮东西吃、喝自己酿制的米酒,要多温馨就有多温馨,我非常喜欢这种纯朴的民风。更主要的是,屋顶四周,还可以挂着很多腌制的肉,这些肉随时被火烟熏烤着,这样腌制晾干的肉更加鲜美,有那种火烟的熏味,还有肉的香味,真的是一大特色。如果运气好能去同事家吃一回,就爱一回,吃了还想再吃。我真的非常喜欢火塘的温暖,以及火塘给予我的一切美好记忆。
现在,我改行在一个文化部门工作,住的是楼房,虽然还能喝到母亲在电磁炉上熬的茶,但远离了火塘,远离了那种纯粹的烟火味道,也就远离了故乡的味道。可是,足够幸运的是,今年7月10日至16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州文联组织举办的“怒江州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创作培训班”的学习,也荣幸地遇见了一个叫做火塘的女子。我们见面还没多讲几句话,大家就熟悉和亲切得不得了。她和我一样,都是很简单的真性情女子,彼此都不会遮掩相互之间的喜欢。
“我非常喜欢普米族的服装,有藏族服饰的那种大气和温暖,但又有一种独特的美。”
“那我给你准备一套。到时候我给你寄来。”
“不行,你不能给她,你♡们才第一次见面,又不是那么熟悉的人,凭什么给她?如果她不来兰坪做客,就更不能给她了。”坐在火塘旁边的朋友提出了抗议,自然也毫不掩饰地希望我去兰坪会见他们。
我原本就是一个纯真的女子,一旦喜欢某个人,自然就会喜欢她的这种民族和她的服饰以及文化等等东西。有时我觉得喜欢一个人也不容易,而真心地对待某个人更不容易,特别是身处现在这个处处充满着虚伪和面具的时代。可是,火塘这个女子,给我的感觉还真的不一样,她的确能够给我带来温情,哪怕只是片刻和瞬间,但我知道,我将真心交付于她,一定会时刻弥漫火塘的温暖。某些事情,不用说,该懂的一定会懂;某些人,某些温暖的记忆,会永存的一定能永恒。正如,火塘的温暖一样,无论是儿时的火塘,还是现在的火塘,那些温暖的味道从来没有改变过。
乡村味道
怒江大峡谷,每年的阔时节就是傈僳人的新年。阔时节前后,家家户户就开始了杀年猪,村庄里处处洋溢着年的味道。
周末,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一伙人去朋友的老家,亲自感受了一番杀年猪,农家过新年的欢乐气氛,体味到了一股久违的浓郁醇厚的乡村味道。
村庄,于我的心底深处,始终是一种温暖的存在,那种离乡背井的感觉总是掺杂着无法言说的疼痛与寂寥。记忆深处的村庄,是一幅浓浓的水墨画。清脆的鸟鸣声,是村庄的心跳;池塘的蛙叫声,是村庄的脉搏;绿绿的草地和森林,是村庄永不更换的衣裳。村庄,永远是我心头的一颗朱砂痣,内心深处一首珍藏的歌谣。
还没进入朋友的家门,首先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牛粪味道。有文友打趣地说道:“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的味道。”我感同身受,一个村子有一个村子的风景,一个村子有一个村子的味道。不同的地方,散发出的味道也不尽相同。
乡村的冬天和乡村的太阳一样,是慢慢到来的。峡谷山高,冬天寒冷,就连太阳都蜷缩在大山的背后懒得起早。村庄的冬天是温暖的,你会看到依偎在南墙根晒太阳的老人,狗忠实地围着他,还能见到在院子里踱步觅食的一群鸡、鸭,最奇特的就是屋檐下的燕子窝,过年了,燕子归巢,在外工作的孩子们也回家了,乡间老人的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世间万物都需要光合作用,都需要阳光,乡村里的阳光也格外耀眼,格外温暖。阳光下,一树树红红的柿子尽情把冬天装点,树上没有了一片叶子,柿子却又大又红,让我一见它们就欣喜满怀;一串串的包谷和辣椒把屋檐装扮成一幅画,这丰收的景象让我陶醉;一张张沧桑而朴实的脸洋溢着笑,我惊讶地看到那些皱纹和白发都透出幸福满足的味道。
乡村的根是土地,生在乡村的土地上,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活在乡村的土地上,土地是人们的精神支柱。
世世代代的乡民,奔走在大地上,耕作在土地上,痛苦和欢乐也都在土地上。我们一起围坐在院子里,说一句地道的方言,喝一杯地道的米酒,吃一碗地道的大米,感受着乡村生活的味道。乡村的生活,吃的是粗茶谈饭,呼吸的是新鲜的空气;乡里的村民,勤勤恳恳,平平安安,身体健康;乡下人的日子,踏踏实实,丰富多彩。闻着熟悉的泥土的味道,这味道是令我踏实而安稳的味道,这些浮游在空气中的小颗粒,看不见,但是闻得着。我每次闻到它,总会想起“脚踏实地”这个词,感觉自己也宛如一棵大树扎稳了根,有了心灵的依靠。
吃着原生态的蔬菜,吃着油而不腻的家养的猪肉,仿佛空气里都飘满了庄稼的味道,这清香的味道是养育我成长的土地母亲特有的味道,它使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全身每一个细胞都感到亲切和温暖。当我进入乡村,脚踏这片土地时,我就看到了遍地的野花、小草和苍松翠柏,我不仅闻到了庄稼的芬芳,还闻到了袅袅炊烟里,混杂着饭香、菜香、肉香、酒香、柴火味。这浓浓的气息,总让我感到神清气爽;这幸福的味道,是如此的真实❣而又自然。 原来,农家新年的味道,就是生活的味道,也是生命的味道啊!在此生活一天,我惊讶地发现,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简单而幸福,真实而温暖。只是身处城市的我们,被城市浸染了太久,离熟悉的乡村生活越来越远,闻到的乡村味道也越来越少。
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由于城镇化,每天我国都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意味着,许多村庄大量旧屋闲置,村内冷冷清清、杂草丛生,从而出现了空心村现象。许多时候,我们目睹了某些村庄的消失,好像看到熟悉的老人慢慢变老,最后死亡,化为历史的尘埃。对村庄消失的挽留和眷恋,更多的是老人。对家园的不舍,促使不少老人宁愿不住新房子而生活在老房子里,这样的选择也只能让村庄多停留一段时间。老人们死后,村庄还是会消失的。
岁月流逝,随着时间的河流渐渐地风干,村庄的温馨逐渐散淡而去,村庄的眉目渐渐寂静如烟。但村庄,依旧会窖藏成一幅最美的图画,成为人们精神上的一种记忆。村庄❦作为一种永不褪色的记忆,会以诗的意境,带着乡愁的味道,在文人墨客的笔端淋漓尽致地展现。
傍晚时分,依依不舍地告别,置身在这片民间的、乡土的、淳朴的土地上,望着乡村、土地、河流、树林、夕阳、归鸟,我最后贪婪地深深吸了一口这浓郁庄稼地的清香,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不禁令我双眼含泪,哽咽出声。我熟悉的乡村啊,我真的流连忘返,真的好爱你。我坚信,只要有田野在,有土地在,有溪水在,有庄稼在,有乡亲在,乡村就不会消失,乡村的味道就不会消失。
乡音浓浓,乡情永在
余秋雨说:“通常有两个地方会让人产生乡愁,一个是见到明月,一个是见到大海。”每个生命从蕴育时就已经开始吸吮着一个地方的营养,那儿的水,那儿的空气,还有那儿的风土人情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个生命。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和那个地方的热土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你以后会在什么地方成长、生活,这种水土之情,血脉之亲是无法割断的。正是因为这样才会让人有一种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这思念,这牵挂日积月累就会凝结成一份沉甸甸的乡愁。
乡愁是故乡的一星一月、一草一木,一人一物。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样经典的句子使得那容易分辨的方言带上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处处弥漫着故乡的味道。乡音是故乡的土语,也可以说是人们真正的母语。因为在小时候,母亲用方言来为我们唱摇篮曲、教我们牙牙学语,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乡音中启蒙,伴着乡音长大,乡音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载体,在那一声声熟悉而温暖的乡音里,我们知道了妈妈的味道,故乡的味道。
说起方言,就会让人想起乡音,想起乡村。在许多城里人的心里,这“土气”的乡音就是劣等的身份证,是在异乡沦为异客的标志。
其实,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里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杨衡的《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无一例外地都在表达岁月更替,容颜更改,只有乡音和乡情未变的情怀和态度,并用这些让人回味的句子表达一种尘封的穿透岁月的忧伤。
“侠骨琴心歌正道,乡音娓娓话桑田”。乡村,犹如一名音乐家,弹奏出的音乐沁人心脾,如此令人陶醉。如果你没离开过故土,每天听见的、说的都是一样的话,你或许不会有特别想家的感觉,可有一天,当你身在异乡,听着陌生的话语,特别是在某个寂静的夜晚,想起一种久违的声音,让你情不自禁地想哭,那就是折磨人的思乡的滋味了。是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我们的血液里,就流淌着那熟悉的乡音。因为,这乡音早已沉淀在我们的血脉中,融入了子孙后代的骨髓中,它永远都不会消失。
乡音就是一粒种子,扎根在心田,每时每刻都在发芽、生根、乃至开花结果!人总是在离开家乡之后才会发觉家乡的美好。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牛羊、家乡的小河,童年的小伙伴、还有那弯弯曲曲的土路,时刻都能在脑海里一遍遍回放。而乡音,就是串起这个回忆的按钮。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一旦听到熟悉的乡音,故乡的一切便立刻进入脑海,并能像电影情节一样随时让人记忆犹新,这就是家乡刻在人身上的烙印,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故土情结和家园情结。
每一种乡音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乡音是家乡祖辈们在历经岁月的沧桑和风雨的洗涤之中耕耘出来的,是经过生活的陶冶所发出来的心声,这是灵魂深处的声音;乡音是经过家乡的风土人情哺育出来的,浸透着纯朴、憨厚;洋溢着热情、亲切,是温柔深情的声音;乡音是家乡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人们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富有蕴涵的声音。人人都会说乡音,因为乡音不必用美丽、优雅的词汇去修饰雕琢,而是自然而然地从嘴里发出,融入了真切的烟火人间的味道,但却句句朴实,三言两语,瞬间就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和情感。
无论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白居易的“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还是高适的“故乡今夜思千里,鬓愁明朝又一年。”都是那么意境幽远,情真意切,借月借雨借鬓把无形的乡愁有形化,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余光中的愁绪化作成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就是亲情,思念就是乡愁。席慕容却把乡愁比拟为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于是,在外漂泊的我也如他们一样,有那种难以言说的故土情结和浓浓的乡愁。
离开故乡那么多年,依然无法很好地融入这方新的水土和这片新的天地。终于知晓,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东西是不易改掉的,像乡音,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到哪里,总也改不了,丢不掉。乡音如歌,蕴藉着动听的旋律;乡音如花,绽放着美丽的芬芳;乡音如酒,散发着浓郁的醇香。乡音永在,乡情永在!乡音,就是一种永恒的印迹,它随时提醒我们每一个人,无论身在任何地方,都不能忘记乡音乡情,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而因为有了这些熟悉的乡音,就为我所有的乡愁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让我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找到灵魂的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