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浇灌留守儿童心灵之花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存在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据了解,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两千万人,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失,这些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怎么才能使留守儿童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农村教育工作者热点关注的问题。根据笔者的观察,农村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情绪问题――孤独寂寞的花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大都孤单、寂寞、情绪不稳定,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呵护,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与父母交流。如笔者班里的一位女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妈妈,你知不知道,自从你和爸爸、妹妹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是多么寂寞、多么伤心。自从你们走后,我几乎从来没有笑过,回想着以前咱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就想流泪。”
交往问题――柔弱内向的茴
这些儿童在坚强的外表下,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们极易受到伤害,产生不稳定情绪。留守儿童自小离开父母,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教育,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只有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对他们进行监管。当留守儿童遇到一些麻烦事情时,他们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他们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变得内向。
自卑心理――自卑的小草
“我是一棵无人理睬的小草”,这是学校的陈某最爱唱的一句歌词。别的孩子放学、上学都有父母接送,可他却没有;当身体不舒服时,别的孩子都有父母在床前问寒问暖,可他却没有……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孩子便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
逆反心理――盲目反抗和叛逆
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他们还有承受能力差、缺乏进取心和怨恨父母的心理,☤容易沾染不良习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关专家指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当引起学校、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关ฉ注。因此,农村学校需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担负起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档案袋。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建立每位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片。详细地记载这些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在建档过程中,低一年级要由高一年级负责,小学要由初中负责,并及时补充、变更档案。还要通过间接监护人了解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每到春节期间,教师们可乘外出人员回家之机进行家访和谈心活动等,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薄弱和不足。
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注重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继续推行农科教结合,结合课程改革,试行把“绿色证书”教育引入农村初中课程的制度,对学生进行初级职业教育渗透,为贫困地区农村初中生拓宽创业之路,杜绝留守儿童因厌学而流失。
三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培养健全的人格。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让学生倾诉烦恼,为其♪打开“心结”。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实行“留守孩子谈心日”制度。由于留守儿童内心孤独,教师应注意采取多种形式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如: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孩子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 ϡป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心理、学习和生活;还可开设“亲情教育课”、开通“亲情电话”,进行亲情教育。
四是注重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培训。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普遍地将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发生安全事故。事实上,他们文化水平、观念和方法滞后的限制,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给予关注、教育、引导,易使儿童产生怀疑和忧虑等精神行为问题。这种重生理健康、轻心理健康的管理,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缺失。笔者认为可充分地利用乡镇学校、农村学校、家长学校等阵地,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加强对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转变旧有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儿童的水平。
另外,父母要切实负起责任。渴望亲情是孩子的天然需求,父母要设法多与孩子沟通,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长时间内存在的现象,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给更多的“留守儿童”关爱,是每位教育者应尽的责任!惟有如此,才会使滴滴关爱之情如春风化雨,促进留守的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