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继位之谜

时间:2024-09-20 23:39:5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雍正着朝服像。

这份遗诏的原件今天还能看到。但是,从它宣示之日起,就有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与此同时,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也在悄悄地流行。人们最熟悉的说法是:遗诏中本来写的是“传位十四子”(十四子即胤G的同母弟胤祯,后改名胤_、允_),而胤G或许买通了亲信隆科多,让他在康熙帝弥留之际篡改了诏书。具体的篡改内容,也有好几个版本。一种说法是在“十”字加上一横一勾,改成“于”字,变成了“传位于四子”;还有一种说法,笔画添得更多一些,把“十”字变成“第”;第三个版本是说在改掉“十”字的同时还改了名字,说遗诏的原文是“传位十四子胤”。“”是“祯”的古写,与“胤G”的“G”只有一笔半之差,略作改动,“胤”就变成了“胤G”。

虽然篡改诏书之说甚为流行,它却是很容易被驳斥的。

首先,“于”的繁体字为“於”,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传位於四子”写成“传位于四子”的可能性(古文常有用简体字的),但像发布传位诏书这样的大事,在清代中前期是不可能只写汉字而不写满文的(兴许还附有蒙文),将汉字的“十”改成“于”固然容易,但把满文和蒙文的“十”改成“于”就不那么容易了。其次,“四子”、“十四子”的称呼不够规范,清代皇子一般都称“皇某子”,也就是说,所谓“传位十四子”的规范写法应该是“传位皇十四子”,而在这种格式之下,如果将“十”字改成“于”,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根本讲不通。

尽管篡改康熙遗诏之说并不可信,这却并没有影响到胤G“夺位”之说的传播。那么,胤G的皇位,到底是得来甚正,还是得来不正呢?这还得从康熙两立两废太子说起。

康熙两立两废太子事件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六十一年里,智擒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驱逐沙俄、大破准噶尔,开创了康雍乾盛世的大好局面。对于康熙帝来说,一生中最头疼的事,恐怕就是皇位继承人问题了。

康熙十四年(1675年),刚满一周岁的❣二阿哥胤i被册立为皇太子,那时,康熙自己也才二十岁出头。胤i之所以这么早就被封为太子,一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母亲是康熙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按照儒家正统观念,他是货真价实的“嫡长子”;二是赫舍里氏在生胤i时难产而死,痛失爱妻的康熙特别看重这个孩子,才早早地就立为太子。皇太子长大后,文通满汉,武熟骑射,深得康熙的宠爱,常被委以祭祀、监国等重任。但是,这位备受宠爱的皇 ﭢ太子逐渐养成了骄纵和暴戾的性情,动不动打人骂人、索要东西。后来,由于“父皇”康熙一直很健康,丝毫没有让位之意,皇太子逐渐显露出了峥嵘面目。

有一次,康熙在亲征噶尔丹的归途中生了病,十分想念皇太子胤i,特召他至行宫探视,但胤i在侍疾时毫无忧戚之色,很让康熙不悦。后来在行军的途中,胤i却经常在夜晚逼近康熙所居的布城(帏幄),扒裂缝隙,探头探脑地向里窥视,不知意欲何为……终于有一天,康熙忍无可忍,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令胤i跪下,一边哭着一边数其罪状,越说越气,竟至哭倒在地。

回京后,康熙正式昭告天地、宗庙,废黜胤i皇太子之位。

这次废太子,对康熙的精神刺激很大,致使他一连六日六夜“未尝安寝”,一谈起此事就“涕泣不已”。

但是,麻烦还在后头,一场手足间的皇位争夺战――“九王夺嫡”开始了。康熙帝一共有三十五个儿子,长大成人受到册封的有二十几个,其中不乏才能出众者。太子被废,其他皇子马上就蠢蠢欲动起来。当时年纪较长且有一定能力的诸皇子中,皇长子胤A、第三子胤祉、第四子胤G、第八子胤T、第九子胤K、第十子胤、第十三子胤祥Σ、第十四子胤祯等,都有一定的“问鼎”的实力(这八人加上胤i,即所谓“九王”。其实,他们中有亲王、郡王,也有贝勒、贝子,“九王”是一种笼统的称呼)。

首先登上舞台的是皇长子胤A。康熙帝命他看守胤i,他居然说出了要为康熙杀掉胤i的蠢话,使康熙帝极为寒心,遭到了严厉的斥责。

皇八子胤T在诸皇子中可能是能力最强的,他拉帮结派,与皇九子胤K、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祯结成“皇八子党”,并有许多有实力的朝臣作为外援。然而“皇八子党”很快就引起了康熙的警觉。有一次,皇十四子胤祯极力推荐胤T,言语间不慎冲撞了康熙。康熙大怒,拔出刀来要杀胤祯,幸亏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才没有酿成大祸。

不久,皇三子胤祉揭发胤A曾用“魇镇”的方法来谋害胤i。康熙开始怀疑胤i此前的种种不当行为,可能是中了巫术,而诸子的“夺位大战”更让他忧心忡忡:“日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置乾清宫,尔等束甲相争耳!”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将来我死了,你们(儿子们)一定会把我的尸身放在乾清宫不管,为皇位打得不可开交!”几个月后,经过反复考虑的康熙终于下定决心,复立胤i为皇太子,以绝其他诸子之望。

康熙帝第二次废黜太子,不像第一次那么痛苦,而是“毫不介意,谈笑处之。”这一方面表明他对胤i已经彻底失望,另一方面,也因为他正在对立太子的事重新考虑:“今众皇子学问、见识,不后于人,但年俱长成,已经分封,其所属人员未有不各庇护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将来无事乎?”最终,康熙帝决定――冷处理,之后很多年都绝口不再提建储问题。 属意皇十四子的种种迹象

不提,不等于不考虑,相反,康熙的“冷处理”,是为了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地选择皇位继承人。那么,✡康熙最终选定的继承人是谁呢?很多迹象表明,最有可能性的是那个差点被他手刃的皇十四子胤祯。

最早作出这个判断的是清史学界泰斗孟森。孟森早年撰写《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文认为,康熙帝曾有意将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祯,但皇四子胤G勾结隆科多和年羹尧等人,合谋夺取了皇位。著名的清史学者王钟翰在20世纪4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发表《清世宗夺嫡考实》《清圣祖遗诏考辨》等文,也同意孟森的说法,认为“康熙所物色的接班人应是十四子胤祯,雍正并非康熙属意之人。世宗篡立,确凿有据。”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还有杨珍、许曾重、戴逸等。

胤祯,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与皇四子胤G是同母兄弟。从小聪明绝顶,才德双全,为康熙所厚爱。虽然胤祯曾惹得康熙差一点动了刀子,但是气消之后,作为父亲的康熙反而觉得胤祯对兄弟有情有义,且心直口快、表里如一,和自己的性格很像。有了“九王夺嫡”的闹剧在先,康熙帝更希望选一位既治国有方又对兄弟友爱的继承人,从此对胤祯另眼相看、着力培养。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进犯西藏,西藏拉藏汗请求清廷发兵救援。此事关系重大,康熙帝任命已经考察和培养多年的皇十四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以天子亲征的规格代表皇帝统率大军,远征西藏。

这次任命,也等于变相地将悬而未决的皇位继承人问题揭晓。从胤祯出征的排场、康熙帝对臣下的种种暗示都能看出端倪。康熙不但为胤祯统帅的西征之师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还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说“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明确指出胤祯在西部地区可代表自己行使生杀予夺大权。

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由上述迹象与分析中可以看出,皇十四子胤祯应该就是康熙晚年真正属意的皇位继承人。但最终的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胤祯的同母兄、皇四子胤G成了笑到最后的人。在老皇帝去世、新皇帝继位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妨从细节追起。

这段叙述里有很多的疑点。

胤G原来不是说先皇在去世前夕留有传位给他的遗诏吗,而且还有遗诏的实物原件在,这里怎么又只有口谕呢,而且还是由隆科多转述的口谕?

当然,这可以解释为:康熙弥留之际,已经无法亲笔书写遗诏,后人所见的遗诏原件,是根据康熙的遗嘱(口谕)而写的,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就算这一点能说得通,可是,胤G所叙述的遗诏宣示过程,仍有很多不合情理之处。依胤G所说,在他未到之前,康熙已经对诸皇子和隆科多宣布了传位皇四子的口谕。那么,胤G一旦到场,总会有些人争先恐后地要把这天大的好消息告知的――这可是了不得的拥立之功啊!就算知情者们都有所忌惮不敢说,当时还有力气说话的康熙,也应该在见面的第一时间告诉胤G。然而,从胤G赶到畅春园,到康熙咽气的几个小时中,不管是康熙本人,还是据说已经听过“口谕”的其他人,居然都守口如瓶。直到康熙宾天,才由隆科多转述“遗诏”,而胤G呢,真仿佛大梦初醒一般,“闻之惊恸,昏仆于地”。

有趣的是,不但是胤G聆听诏书之后“昏扑于地”,好像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已经知情”的其他皇子,表现也不正常。皇九子胤K,在胤G哀痛之时“突至朕(胤G自称)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皇八子胤T呢,“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派办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愤可知。”按照《大义觉迷录》中的说法,胤T、胤K不是几个小时之前就知道胤G继位的事了吗,即使有吃惊、愤怒的反应也该是在当时就表现过了,怎么反而表现在此时呢?综合种种疑点,胤G很可能在撒谎。合理的解释是,胤祉、胤v、胤T、胤K、胤、胤、胤祥这七个皇子在康熙弥留之际虽然也在现场,但实际上并没有听到传位的口谕,他们也是听隆科多转述了所谓康熙的口谕,而并非听康熙临终时所说。 那么,隆科多何许人也?这个关系到大清帝国前途命运的传位口谕(或说传位遗诏),竟是由他一人“听到”并且转述的?

十一月十二日晚,在严密控制了畅春园之后,隆科多得到某些内侍的协助,在康熙药品或是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的毒药,使康熙处于严重昏迷状态。隆科多一方面对朝臣们严密封锁这一消息,另一方面又矫诏将皇子们,特别是“皇八子党”成员胤T、胤K、胤等,急召至畅春园,对他们进行了变相软禁。

清朝人画的胤G像。

圆明园镂月开云(牡丹台)遗址,康熙曾在此遇见胤G之子弘历,传因康熙喜欢弘历而决意将皇位传给胤G。

大多数皇子应该能判断出真相,但是在武力胁迫下,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一既成事实,由皇三子诚亲王胤祉领头叩首。胤T、胤K最后也只能坐视事态的发展,因为北京城郊内外这时已是“铁骑四出”,戒备森严,如临大敌,局势再也不可逆转了。

许曾重在《清世宗胤G继承皇位问题》一书中曾判断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事件,是一场以武力为后盾、精心策划、巧妙安排的宫廷政变。

事成之后,胤G顺利地当上了皇帝并逐渐巩固了地位,对于隆科多这样一位立了首功但知道一切底细的同谋者,胤G当然不会放过他,所谓“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四年后,隆ฌ科多就被“除掉”了。

胤G是靠阴谋手段夺位的,但他的夺位,只是有悖于古代帝制的纲常伦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却在客观上有力地防止了康熙各皇子集团之间出现兵戎相见的局面,维护了社会稳定,保障了当时百姓相对和平安稳的生活。且胤G在位十三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对连续“康雍乾盛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单凭胤G夺位一事,是无法全然否定其在中国历史上所起到的重要的积极作用的。

当然,也有一派学者认为康熙晚年未必是想将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祯,而正是希望传位给第四子胤G,胤G是“合法继位”的。如冯尔康的《雍正传》认为,“联系康熙生前比较看重他(胤G)的情况分析,在弥留之际决定传位给他,并从斋所召其至畅春园继位是完全可能的。”史松的《康熙朝皇位斗争和雍正继位》认为,康熙令胤祯西征,实际上是分其党羽,而非委以重任、意欲传位于他。张羽新的《康熙因宠爱乾隆而传位于雍正考》则认为康熙是因宠爱胤G之子弘历而传位于胤G的。持类似观点的学者还有不少,但同主张“矫诏得位”说的学者一样,也都找不到可作为人证、物证和旁证的过硬证据。笔者认为,从胤G即位后的种种表现来看(如“弑兄”、“屠弟”、“诛忠”等),很难让人相信胤G是“合法继位”的。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