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黎锦:Hainan Island Li Brocade
作为一个设计者,如果单从服装设计近70年的发展来看(以二战结束为一个结点,故为70年),最鼎盛的时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而2000年后再少见佳作,正是因为2000年之后的设计逐步开始放弃了内容。而自第二次工业革命算起的150年间,人们亦逐渐抛弃了 ッ对工匠劳作的尊重转而崇拜大机器的高效高产,全世界人们的衣食住行被全面改造以运行起这套系统。在这种产业背景下,我们是否有比不停地“设计”出新产品更重要的任务呢?以服装为载体做设计,是否只有时尚产业这一条至上出路可循?
ษ 中国拥有几乎最多的朝代,文明之脉从未间断过,它古老的象形文字保留并发展延用至今5000年;而在这片土地上人类发展生存的空间从春秋战国,五代十国的割裂战乱至秦汉,唐宋的盛世。从时间长度与载量上来看,中国最不缺乏的就是内容。活在21世纪的我们不仅能读懂4000年前古人对历史文化的记录,还能作为“人”――这个世界最主要的构成元素在朝代更迭中周而复始地延续着。虽然现代科学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不同文化与民族的距离亦被拉近,但几千年来“人”作为单个元素而言却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人们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进三餐,亦不能离开规律的睡眠,以保证身体各项基能正常运转。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重复”的,这种“重复”带来能量,同时转换能量。
而黎族,作为一个聚居在中国海南岛的古老民族,保留并延续了这种具有时间厚度的“重复”的内容。早在秦汉时期,黎族人织造的黎锦已经成为岁贡极品。但在这几千年的时间里,黎族并未同中原一般,发展出先进的文化与科技,也未接纳中原的技术。不论是造屋、制陶还是纺织,他们选择了沿用祖先传下的最原始的工具和法术。在现代工业生产的大背景下,如何能真正获知并继承祖辈们对生存的了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的问题。
海南岛自世界大多数区域都进入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起,不再是过去荒蛮的文明边缘的岛屿。经数十年的开发,海南岛因其特有的自然与地理资源带动起来的现代旅游业,发展吸收了大量外来财富、文化以及人口。居住在海南岛的黎族人也逐渐住进了现代化的楼房中。但在与他们的接触中,发现他们很在乎祖辈曾保持了几千年的原始生活方式,现代化的生活并没有让他们感到新鲜。70年代以前出生的黎族人都是在船形屋里长大,女性穿着筒裙纺布制陶,男性上山打猎采药,下湖捕鱼。十分好奇于黎族人是怎样看待万物的,以致他们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还能保有自己的生活信念――他们原始的织锦、制陶技艺,以及用本地最繁盛的资源树木去做的树皮衣、独木器等,都是我们去寻找答案的线索。
“海南所织,则多品矣。幅极阔不成端正,联二幅可为卧单者,名曰黎单;间以五彩,异纹炳然,联四幅可为幕者,名曰黎饰;五色鲜明,可以盖文书几案者,名曰鞍搭。”这是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对黎锦的描述。
黎族女子从六、七岁便随着母亲开始学习Ⓐ纺纱、染纱、织布、刺绣等技法,学习书写她们独特的史书(h♡eritage)――黎锦。海南黎族有不同的方言区,各方言区在应用纺织工艺上各有侧重。哈方言区擅于在贯首衣上作双面绣;美孚方言区则保留了非常古老的l染工艺。黎族女性在成年时,要在脸上和身上纹上本方言区的纹身,这些纹身与她们所着的由黎锦做成的衣服,有着一样的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一种在我国已十分罕见,名为“l染”的技艺(史书称“缬染”,俗称结染、扎染;英文对l染有专门的词汇“IKAT”)。缬染技艺在我国其它民族印染中时分常见,但通常是先织布后染,而黎族的l染技艺是先把纱线缬染后织布。详细的说,黎族l染是把理好的纺线做经,紧缚在l染架上,然后用青色或棕色的棉线在经线上扎结所需的花纹图案,随后从木框上取下,放入染缸里着色,染后晾干,摘去所结的棉线,就有了别具一格的朦胧晕色经线。再在经线上织彩色的纬线。现在海南也只在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东方市黎族美孚方言区有此技艺传世,在黎族妇女中目前掌握此技术的不过十人。
黎族使用的踞腰织机,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织机,与六、七千年前,栖于陕西半坡氏族使用的织机非常相似。只简单的纺织工具、编织方法,配以纺、染、绣工艺,便创造出大量纹饰繁复的织品。使用这种古老织机所能达到的提花效果令现代大型提花设备亦望尘莫及;也就是说,哪怕最先进的机器,也很难复制他们的纹样。国大陆陆续迁徙至海南岛,过着男猎女织、自给自足的渔猎生活,因此,黎族经历了一段较为独立的纺织技术发展。据考证,黎锦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在秦汉时期,黎锦已经成为岁贡之极品。宋元以前,黎族人掌握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黎族女性还十分擅于使用当地各类植被作物做染料,并懂得佐以螺灰、芒果核等天然染媒,使染料和被染物更加亲和,色彩鲜亮,不易褪色。一条三米长的黎锦,从纺线到染到织,一般需三至四个月。
黎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黎锦成为他们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黎锦上复杂的纹样(他们称之为图腾),记录了祖先的生活与黎族的历史。黎族女性最早学习的纹样都是从母亲手中传过来的“祖先纹”;当熟练掌握纺织技艺后,她们便开始将自己观察到的世界、生活织成黎锦的纹样,山川、海洋、动物,都是她们的创作元素。
3000多年前,黎族人就开始以棉纤维为原料织锦。(黎族聚居的山脚地区土壤肥沃,略带碱性,盛产一种植物 “吉贝”,当地人也叫这种棉花为海岛棉。)黎族先民在掌握了棉纺织技术后,更原始的树皮布并未完全让位于棉、麻制品,依然有人用树皮制作垫单、衣服、腰带等生活用品。树皮原料丰富且易采集,黎族对此技艺已相当娴熟,而成品又十分耐用,所以无纺树皮布、有纺树皮绩麻衣和棉织锦三大工艺至今仍有留传。
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四大技艺”和“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等六项传统手工技艺,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很多人能做黎族人做的事,但很少人去做黎族人做的事。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消费社会,崇尚从低级到高级的直线性进化史观,使很多人不敢在“创新”上止步,惧怕被“劣汰”。在这样的境地下,他们最终选择了抛弃内容,转而去创新目的。那么,作为一个有足够历史渊源的国家的设计师,当觉得要被随处可见的资讯淹没时,回头看看自己生长之地的文化、历史、传统,这些能帮助我们很多很多。使黎族人保持古朴而简单的生活方式的原因,更是一种他们渴望与大自然相守的信念和对生存本身的敬畏。他们的生存法则提醒了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并不是只有一个方向,活在现代科技愈发发达的今ร天,我们依然需要从古老的历史中找到真知。谨记,逝物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