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取暖神器

时间:2025-01-13 05:23:3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寒冬时节,我们现代人用暖气、空调等来调节室温,抵御寒冷。古人没有这些设备,他们靠什么来取暖呢?

古代的“暖气”

古时候不仅没有空调,也没有电磁炉、燃气灶,家家都要生火烧柴做饭。燃烧后的火炭和灶灰余热不会马上散去,是取暖的好材料。人们把炭灰盛装在泥制或铜制的盆里,放在居室内取暖。

不过火炭和灶灰终究会冷却,于是熏炉诞生了。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又名“暖炉”“红炉”,专门用来供室内使用,算是最早的家用“暖气”了。熏炉里除了燃烧木炭,还可以把香料放进炉内燃烧,让居室内不仅温暖,还能飘香。

诗词里的暖意

取暖这件生活琐事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白居易在诗中把熏炉称为“别春炉”:“暖阁春初入,温炉兴稍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独宿相依久,多情欲别难。谁能共天语,长遣四时寒。”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瑞脑销金兽”一句描写的正是燃着熏炉取暖的场景。“瑞脑”是一种中药材,在现代叫“冰片”,是龙脑香树的树脂凝结形成的一种近于白色的结晶体。熏燃瑞脑时不仅香气浓郁,而且烟气较少,很符合我们现代人所提倡的环保理念。清代的李渔不仅善作诗文,还精通手工制作,他在《闲情偶记》里专♡门讲了自己设计“暖椅”的经历。李渔在椅子下面设计了一个抽屉,抽屉里面放着炭炉,坐在这把椅子上全身都暖和了。

“暖手宝”和“热水袋”

火盆和熏炉只能看不能摸,人们用铜制成更精致的手炉或者足炉,放在身边用来暖手暖脚。手炉精巧玲珑、形状多样,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外面罩着布料缝制成的外罩。体积超小的甚至还可放在宽大的衣袖里,冬天孩子们都带着它去学堂。这让人不禁联想到我们现在常用的暖手宝。

足炉比手炉略大,是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状容器,里面灌入热水,主要用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衾来暖脚。足炉又被称为“脚婆”“汤媪(ǎo)”,经常被人们放到被窝里,它可能就是热水袋的祖先吧。苏东坡曾把足炉作为礼品送给好友杨君素,½并嘱咐:“送暖脚铜缶(fǒu)一枚,每夜热汤灌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衾(qīn)裹之,可以达旦不冷。”明代瞿佑还专门为足炉写了一首诗:“困倚蒲团罢煮汤,一团和气有商量。生来不作闲云雨,老去偏多热肺肠。”很多造型e致、做工精致的手炉和足炉已经超脱了其实用价值,成了文人雅士随手把玩的艺术品。

居室保温新升级

不论火盆还是手足炉都太小了,热量有限,南方的人们打造出了更大的“火塘”,即在房间内用土铺成的1米见方,的土台,在土台上生火,不仅可以取暖,还可以代替炉灶。北方则建起了“火炕”,由砖石砌成,内有孔道,与炉灶相连,灶火燃烧产生的热量进入炕内通道来加温。火炕表面可以铺被褥用来当床,睡在上面非常暖和。火塘和火炕直到现在依然在乡村使用着。

古代皇家宫殿则采取了更加科学的供暖方法,其中效果较好的一种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有通道,殿外的廊檐下设炭火口,随着炭火的燃烧,热力顺着墙下的通道进入墙内,整个宫殿便温暖起来。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开有气孔,烟气由气孔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殿内卧室的炕或床下。殿外天寒地冻,殿内却温暖如春。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