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歌唱呼吸动力的“自动化”因素
【摘 要✘】人体呼吸的器官是肺,歌唱的“气”是装在肺部的,需要动力才能形成气流以吹动声带,有正确的“力”才会有正确的“气”。虽说获得良好的歌唱呼吸需要精湛的技巧,但关于非技巧方面如人脑的“自动化”控制及环境和习惯对呼吸的影响等因素也对歌唱呼吸动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歌唱呼吸;力;自动化;意识;条件反射
歌唱呼吸的动力来源于呼气肌肉群与吸气肌肉群的相互配合,这是一种复杂的运行机制,牵涉到人体多组肌肉,从解剖学上搞清楚这些肌肉的构造及其功能对声乐的学习当然有很大帮助,但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人是封闭的,不可能在学习的时候剖开来进行讲解、训练,只能通过感觉来控制。在这一系列的控制机制中,有的是人的条件反射,有的则需要后天开发,可以这样讲,良好的歌唱呼吸是一种高难度的技巧,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由许多组肌肉为了达到某个发音任务而进行的联合运作。歌唱呼吸的肌肉群并不由人的意识直接控制,而是由大脑中☢有关的神经中枢相互联系来共同自动控制的,该系统被称之为“半意识控制”的“自动化系统”。按照心理学规律,在学习的最初阶段,每个动作必须经过意识直接控制才能做得准确,历经长时间的重复,就会形成一种脱离意识的“自动控制”,就像小孩子自己用勺子吃饭会因为动作不协调弄得到处都是,而成年人闭上眼睛也不会把饭喂到鼻子里,因为多年以来这个动作重复了上万遍,已经成为一种“自动化”的动作,只需要用大脑发出ฆ指令,意识到“吃饭了”,自然就会用到正确的方式,这就是人的“半意识控制”。歌唱的呼吸也是如此。准确地说,呼吸是用于维持生命的,人不用专门动脑筋就可以自主呼吸,但要获得高强度的能用于歌唱的呼吸,则需要我们进行一系列的训练,不断地重复,形成自然的“半意识控制”的“自动化系统”。发声技巧很高的歌者因为形成了这样一种“自动化系统”,在歌唱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情绪的变化来自动调节呼吸而获得不同音高、不同力度的声音。
从以上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懂得,在歌唱的呼吸训练中,有针对性的呼吸肌肉训练可以加强我们的歌唱呼吸能力。把不该用的肌肉放松,把该用的肌肉变得强大,同时让它们变得灵活,以获得正确的“力”,这是很有必要的。歌唱训练的目的就是获得正确的“自动化”,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初学者中,不同学生呼吸的“自动化”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是典型的“锁骨呼吸”,有的是“胸式呼吸”,有的居然没有经过练习就可以进行“腹式呼吸”。通过了解,他们中有的来自山区,有的来自城市,有的学习过舞蹈,有的学习过瑜伽……总之,老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关于这个问题,我在《“感觉”与“科学”相✌结合的歌唱呼吸训练》一文中曾经提到过:自然呼吸”是指满足人正常的生存需要而进行的呼吸方式。人在刚出生时都会大声啼哭,其哭声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动物界的老虎、狗每天都在大声地吠叫,但却很少发现它们嗓子坏掉,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婴儿、老虎、狗在啼哭或是吠叫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的腹部都是不断鼓动的。难不成™它们都是经过训练的?事实证明,在自然界中,陆生哺乳动物最需要的呼吸方式是以胸腹部联合运动作为主要动力的,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这一技术,形成了一种自然动作。但为什么人在刚出生时会用这种方式呼吸而长大后呼吸却容易上浮了呢?原来,地心引力是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婴儿和动物的身体都是与地面平行的,人随着成长学会了直立行走,呼吸系统逐渐和地球引力形成对抗,有的人呼吸就逐渐上浮,形成“锁骨式”或“胸式”呼吸方式。生活习惯对人的呼吸“自动化”方式影响很大,来自山区或是高原地区的人,从小都爬山,或是在山里大声说话,或是站在这个山头向另一个山头喊人,他们需要大量的氧气来维持生存,长期的适应让这些人不由自主地选择了以胸腹部联合运动作为呼吸动力;而来自城市的人由于平时长期生活在小区,不能大喊大叫,说话声音很小,“锁骨呼吸”和“胸式呼吸”就能满足其生存需要。生活习惯和生长环境对呼吸方式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从小养成了习惯,形成了稳固的“自动化”,是很难纠正过来的,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构建新的“自动化”以满足歌唱需要。对于一时找不到正确呼吸方式的人,我们可以用特殊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让学生躺下使身体和地面平行,改变了姿态,地心引力的作用部位也就变了,呼吸方式自然就回到了正确的状态。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头肩放松、弯下腰,双手下垂张口呼吸,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感受到正确的呼吸方式。
以上是关于“人体自动化控制”机制如何影响歌唱呼吸动力的粗浅探讨,关于训练方法方面的内容我将单独撰文论述,希望能得到大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