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让小学语文教学多姿多彩
【摘 要】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所以,我们应积极开展对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综合实践 发展
强调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倡导学生的实践性活动,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求与深切呼唤,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平衡与维系课程学习与社会生活、知识吸收与实践探究的纽带。因此,综合实践课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晴雨表”,是考察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的“扁桃体”,能够很好地检测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接受情况与喜爱程度。由此,如何上好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综合实践教学的理念,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必须探索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应该牢牢把握孩子们的心理发展需求,以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经历,激发他们活跃的学习兴趣与真实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还应该认识到,如果仅仅依靠教学气氛维系综合实践,那么学生就像只有加油系统而不♂具备刹车装置的小汽车,横冲直撞,学无所得。因此,笔者认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既要立足生活,科学留白,给予学生想象与探究的活动空间,又要系统规划,强化引导,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有效性。
一、开发教材资源,让实践推进语文学习的开展
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我们的语文综合实践完全可针对教材的挖掘展开。苏教版的教材编排是以人文性教学为重点进行编排单元的。因此,语文实践完全可以在课内展开。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精选了《小鹰学飞》《青蛙看海》《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童话寓言故事。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引导学生如何看待和学习童话、寓言,知道这些故事学习重点所在。如《小鹰学飞》学到了人只有不断提高要求,才能不断提高的道理;而《青蛙看海》让我们懂得了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可能获得最后成功;《狼和小羊》的寓言故事让我们看清楚坏人的嘴脸;《狐狸和乌鸦》告诫我们要有自我认识,不要听奉承的话ง就得意。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一单元的有些道理还是有所了解的。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之后进行讨论,激发他们思考。如“鹰妈妈不给小鹰不断提要求,小鹰会怎样呢?½”“小羊有脱离狼口的方法吗?我们怎样设计一个狼没有吃到小羊的结局呢?”如果我们将《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不但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更能提高学生的表达和表演能力,甚至产生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语文课堂教学更有生命的活力。
二、以生活为舞台,让学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体验语文学习的丰富内涵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认知经验为基础的,因此要密切联系学生周围的事物,强调对生活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经常遇到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答案,自己动手去挖掘生活中的知识。将生活与课本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主动认知周围事物的能力。在生活中提取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把课堂知识反馈到生活中,将枯燥的课堂知识在生活中找到其生动原型,将语文教学充分扩展开去,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把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参与实践的机会,拓宽学生视野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围绕某个专题,来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深入了解社会,增强小学生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观察力。让他们유体验到社会文明的一些活动,了解到语文在社会中的实践运用。
三、设计新颖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形式要新颖多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觉投入,从而在活动中主动感受、体会和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场地、时间、规模都应该不拘泥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教室、图书馆、操场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课外活动、晚上、节假日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课的有效活动时间;既可以是全校性的☢大规模活动,也可以是年级组之间的较量,还可以是小组间的擂台或巾帼不让须眉的比拼。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渲染活动的气氛,增强活动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另外,教师调控、引导、激励的手段方式也要不断变化,要注意兼顾和激发中差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各展所长、各有所得。活动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才能激发学生在生活大课堂中积极地进行语文学习的再实践,努力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四、合理的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结构
总之,综合实践课程和语文教学是相辅相成,密切相连的,综合实践课程使学生思维中形成更成体系、更具综合性的信息结构,发挥着系统教育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教师,应该要在课程整合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努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促进学生一生的发展,发展的一生。
【参考文献】
【3】熊梅.当代综合课程的新范示: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