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性教育 培养创新性人才
"
[论文关键词]教育思想 教育观念 创新性教育 创新性人才
[论文摘要]如何实施创新性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摆在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面前一项崭新的课题。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即:强化创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塑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强化创新性教育教学的模式、强化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
强化创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改革新的尝试,首先就要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创建相应的理论和观念为依托。
在当前高校教学体系中,是以追求文凭为主要目的、以谋取职业为基本取向、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培养行业对口型的专门人才,构造了单一的培养模式,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人文教育落后、学生素质不高等弊端。应该承认,传统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丰厚的知识积淀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种教育模式与人类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不相吻合。高等教育在本质特征上,应当是既传承文化,又创新文化;既和谐人生,又激荡人生;既适应社会,又变革社会。为此,我们必须树立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以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专业技能素质为主干,以身心素质为保障,构造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新体系,着力培养会学习、善思维、勤探索、能创造的社会主义大学生。
强化、塑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塑造一支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超前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群体。
因为创新性的教育的主旨是:教师要以创新性的劳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构建创新型教师群体是实施创新性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那么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什么条件呢?第一,教师应具有爱岗敬业和崇高的奉献精神境界以及真挚的教育情感;第二,对未来有超前的预见性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能创造性的获取、加工、输出新的教育信息;第三,能创造新的教单方法和技巧,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开创教研、科研新领域;第四,要有扎实、宽厚、广博、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学基本功,并了解和掌握其他相关知识和技能;第五,要有开放性的人格和宽容理解的良好心境,能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与启发学生思维、点播其思想火花、激发其创造灵感;第六,要了解和熟悉教育教学规律以及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拼搏向上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强化创新性教育教学的模式。模式是思想理论的简化式,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体。探索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创新性教学模式是实施创新性教育的核心。
笔者认为,在构造创新性的教育模式中,应努力掌握以下五个原则: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同时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实践的基础上,又能充实和发展理论,如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实物教学、影视教学、模拟教学等等,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大大增强感性的理解和认识;二是探索性的原则。要求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应具有探索性,为学生创造探索情境,提出探索问题,提高学生思考和探索正确问题的能力;三是动态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动态处理❥,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科学的结论;四是个性化原则。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更要培养创新性的个性,把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各具特色的个性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五是双向交流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对受教育者的知识吸收,更要重视为教育者知识的创新和运用,既培养受教育者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差异,既要发挥教师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又要注意调动学生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争取“互动式”“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授人以渔”,运用双向化交流的原则,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教育观,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的、相互尊重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
强化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施创新性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要求与之相应的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而现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创新性教育,培养创ง新性人才大大地不相适应,它存在着直接或间接遏制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很多因素。因此,审视和检讨这些因素,冲破它的束缚,对于构造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非常重要。
第一,明确课程体系创新的价值。课程的创新价值是课程本身具有的功能,在传统的课程功能中,课程只重视知识的传递,是师生接受知识的媒介,而忽视了课程内容中的创新,课程体系分得过细、知识面过窄,与社会、现实实际联系得太少,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目标注重了对学生基本素质发展的塑ว造,而忽略了对最能反映人的本质属性——创新素质的塑造。
第二,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当前我国的课程结构虽然经过几次调整,但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结构上的单一的学科课程倾向,普遍存在着重视学科课程,忽视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必修课程,忽视选修课程;重视专业课程,忽视综合课程等现象。这些却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创新能力上的塑造一般说取决于课程结构的设置是否科学,是ฑ否有助于师生创新性的发挥和培养;是否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宽松适宜的空间条件和环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发展。
第三,构建创新性人才的新模式。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普通高校要以修订本科教学计划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内容,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加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力度,面向新世纪,着力构造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新模式。
第四,注重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主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三个层次上着手来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将创新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全过程,同时在教学计划的校级选修课程中设置奖励性的创新学分,奖励那些在科研和学习中具有创新精神、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在培养创新能力中,主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生存能力。文科院校可以实行学年论文制,毕业时可实行“双论文制”,在优秀学生中实行科研导师制对部分优秀学生,允许跨院系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允许有一定专长的学生减免一定数量的必修课程,在课外科技研究方面取得成果的,可折算学分,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从事创新能力拓展的社会实践,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创办科技型公司等等。
强化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需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广泛地实践空间和良好的办学条件的支持。首先教育行政管理各部门和高校机关要转变职能和机关作风,克服过去统得过多,管得过细标准划一的思维工作定势,实施学校特色建设工程,指导校系从各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选准改革的突破口,探索各具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同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速教育设施建设和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为信息化远程教学创造条件。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社会实践是学生创立的源泉,高校应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为一体,应建立若干个德育、科技、劳技企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广泛地去接触社会,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灵感,并制定“创新工程培养计划”,让60%以上的学生有课题,允许学生休学创业,有条件的可以出国考察深造。高校还可以设立学生创新基金,奖励有新意的学生研究课题,对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的学生,学校给与奖励和资助,校院系要建立若干能向学生开放的实验室,对在指导学生课外科研活动中承担较大工作量的教师和实验室人员应计算工作量,开展“优秀创新导师”奖评选活动,并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评估院系和教师学生的重要内容,真正让学生在创新教育成才中成长。
参考文献: 2.张德祥:“小康社会与教育创新”,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16日。
3.高翔、蒋道军、王德光:“与时俱进,扬科学人文大风”,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25日。
4.苏 全:“明校之名,贵在名师”,载《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15日。
5.张建祥:“大学出版业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载《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