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生产视角下的新闻“IP”现象分析

时间:2024-11-10 14:08:0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新闻生产视角下的新闻IP现象分析  1IP源于知识产权,更高于知识产权

1.1 IP的涵义

本文所讨论的IP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识产权)的缩写,被用来泛指有大量粉丝基础的网络文学、原创文学或者游戏的版权。其实在IP这个词使用之前IP现象就已经存在,早期的IP主要集中在影视创作与文学作品的授权。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IP的概念开始被广泛应用,很快延伸到更多的领域被用来指可以被再生产、再创造的创意性知识产权。

1.2 作为IP的新闻

随着传媒业的发展,IP的指向变得更加多元化。新闻可以通过本体价值成功聚合起一大批受众,产生广泛的市场价值,之后可以依靠内容的再生产来不断维持用户关注度,✯进而产生可持续的消费行为。这样看来,新闻是有可能成为一种IP的。特稿《太平洋大逃杀》高 ヅ品质的内容和庞大的粉丝量为其成为IP奠定了基础,乐视对其版权的购买意味着将通过特稿的原始文本进行多媒介产品的再生产,所以可以看做特稿《太平洋大逃杀》的新闻IP已经初步形成。

2特稿《太平洋大逃杀》初步形成IP的动因

2.1组织机构

《太平洋大逃杀》特稿的成型不得不考虑到其背后的强大支撑✌《时尚先生Esquire》的特稿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一直在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同时,将写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对内容可质量的高要求下《太平洋大逃杀》得以应運而生。其次,实验室所依托的《时尚先生esquire》作为一本从国外引进的时尚杂志,背后拥有有着强大的资金支持,所以可以给记者追求特稿写作的深度以及质量提供强大的创作空间和资金支持。此外,这个机构涉足影视、时尚、健康等多个领域,长时间与乐视、腾讯等新媒体集团保持合作,有着强大的社会资源和产业链。

2.2内容分析

首先《太平洋大逃杀》特稿中内斗、杀戮、暴力、血腥等等要素使得新闻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和故事性。类似报道大都是通过对案件的梳理以及罪犯的口供来进行撰写和报道的。《太平洋大逃杀》特稿的记者杜强则对案件发生时的诸多细节进行了披露,在真实采访的基础上,抛开了以往的新闻报道模式,以一种文学式的报道方式将新闻事件呈现给观众

2.3技术因素

新技术和媒介融合打破了旧有的传者-受者的传播形态,使得媒介运营更加朝着市场化,受众化的方向迈进。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使得投资方和广告商可以直接通过收视率、点击率以及精准的用户分析来对新闻作品的消费需求与市场空间进行预估,进而开始下一步的IP挖掘与再生产。

2.4受众因素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不断加大,所以新闻产品存在着潜在而巨大的消费群。这些新闻产品更能刺激、培养新闻消费者的能量。《太平洋大逃杀》在互联网中3000万+的阅读量以及超过10万的新浪微博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特稿所具有的市场价值。这些庞大的读者基础意味着它可开发成电影、电视剧甚至是游戏。这也就为新闻IP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新闻IP 所面临的挑战

3.1 新闻时效性的限制

由于新闻对于时效性的要求,多数媒体都会选择对新闻报道进行及时的发布,这就意味着记者,尤其是较小规模媒体中的记者将有很少的时间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撰写和修改,更不用说对新闻线索进行长时间的追踪和调查。《太平洋大逃杀》的追☠踪与采写过程长达两年之久。如果一个记者没有强大的新闻机构做后盾,或者新闻机构不愿付出如此之高的成本,那么一个具有高品质内容的新闻文本就很难形成。

3.2 版权难以界定

中国著作法中的第十条明确规定:所有作品都享有改编权,即改变作品、创作出具有独创性新作品的权利。新闻报道的改编权也受到法律的保护。但由于新闻事件的情节是真实发生的,缺乏独创性,处于著作权的公有领域,著作权法不给予其排他性保护。也就是说《太平洋大逃杀》特稿的版权虽然被乐视买走,但是如果其他公司以这个案件为原型进行再创作和改编也是不会造成侵权的。

3.3 经济价值的不确定性

尽管特稿《太平洋大逃杀》当中的对于人物和细节的描写已经十分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文本变为影视的也可以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即使电影将文本中的新闻故事很好地呈现在屏幕之上、审查也顺利通过,但电影的票房还受到档期、宣传力度、演员阵容、同时间段上映电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新闻IP能否最终实现投资者和广告商期待的经济价值也未可知。

4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拥有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闻可以形成一种IP,且这个IP是传媒行业在网络技术和媒介融合背景下进行全产业链运营的产物。但与此同时,新闻IP的产生和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特稿《太平洋大逃杀》IP价值的初步形成基于其特定的生产背景与消费需求,它的高价出售并不意味着全产业链的营销模式可以被任何媒体所运用,更不会成为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的主流。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