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辅导写作的误区

时间:2024-12-25 14:41:1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接触了大量的学生家长,对于家长们就写作对孩子进行的辅导有较深入的了解。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但也存在种种的误区。

一、辅导观念的误区

(1)辅导动机的误区

现在家庭教育中,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作文的辅导还是以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评定为宗旨,辅导写作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考场作文得到一个好的分数。

孩子真实的表达能力并不是家长关注的对象,表达的欲望和习惯也不在他们的关注范围内,至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更是基本没有进入他们的视野。同时他们也认为,有意义的写作只有作文,作文之外的其他写作方式不仅不重要,反而有害:会浪费学习的时间,会养成与考场作文相背的写作风格。

这种一切为了分数的辅导态度,不仅不能真正地提高其写作能力,反而会在潜移默化中将消极的写作态度传染给孩子,使孩子倒尽胃口,丧失写作欲望,养成不好的写作习惯。

(2)狭隘地看待写作能力

写作是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写作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体现,是学生用词造句、谋篇布局能力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综合训练。在学生作文里,相当明显而集中地反映出他们的语文能力、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想认识、写作技巧等各方面的水平。很难想象,一个对周围世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人,一个从来不深入思考、没有自己见解的人,一个总是让所思所想从心头漠然飘过、毫无表达欲望和习惯的人,仅仅靠写作技巧能够写出什么佳作来。因此,人们常常把学生作文的质量看作衡量语文程度的重要的客观标志。

这也就是说,表达技巧点拨只是写作辅导中的一小部分,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习惯等的培养和辅导也很重要。

然而,很多家长对于写作能力的构成认识不到位,片面的认为写作技巧就是写作能力的全部。一说到辅导写作就想到指点写作技巧,怎么构思啦,怎么选材啦,怎么修改啦,等等。没有认识到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生活阅历等的重要性,脱离生活,就“写”教“写”。

一边空泛地“指导”孩子要写细写深,一边要求孩子目不斜视,两耳不闻窗外事。

不是指导孩子如何细致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而是要求孩子去作文选中摘抄背诵描写细致的句子、段落,再加以仿写;既不亲自引导孩子的思维向更深的方向发展,也不用经典作品提升孩子对世界的认识;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和孩子交流,孩子偶一谈论学习之外的事情或者看个课外书,便提醒孩子不要心野。世界那么大,生活那么丰富,那么复杂,却几乎从不让孩子去感受,每天让孩子过着三点一线(学校――家――辅导班)的生活,即便带出去旅行,也只是一个会吃饭的行李。

(3)低估了自己的能量

笔者曾经跟许多学生和家长聊过这方面的问题。发现大部分的家长都认为辅导作文就是要教孩子写作的技巧,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事情,他们自认为自己专业性不够,主动放弃对孩子写作的辅导。

其实在文学史上,苏轼家里这样的“父子兵”远不是普遍现象。有谁知道李白的父亲写过什么作品?李白的孩子,众所周知的,在文学上毫无建树。

家庭辅导的定位应该跟学校老师指导有所差别。如前文所说,写作是思想水平、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写作技巧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家庭辅导大可不必把重点放在写作技巧方面,在©提高孩子的思想水平、增加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等方面,家长大有可为。

家长也可以向懂写作技巧的人、书、网络等求助。作家或者评论家们就具体作品所写的关于创作的文章或专著,或者作家谈自己的作品的创作思路创作经过的资料,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料。家长可以搜集来自己学习再辅导孩子,也可以直接提供给孩子学习。家长还可以帮忙搜集经典作品的未定稿,因为“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惠列赛耶夫《果戈理研究》)或搜集同一题目或题材下不同作者的作品,让孩子自己去体味不同处理方法所形成的不同效果。这种落实到具体事例上的体会比空口讲一百遍大道理更能产生效果,更能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在这一点上,家庭因为不受课时的约束,以及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更高和了解得更深等优势,可以做到更广博、更有针对性。

二、辅导方式的误区

写作的家庭辅导跟其他的所有家庭教育一样,应该是重“育”不重“教”的。提供氛围、创造条件、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应该是家庭作文辅导ฎ最主要的内容。

但是现实的状况是,家庭辅导中“教”的行为往往远多于“育”。

有一些家长平时基本不写作,既没✈有理论知识又缺乏实践经验,自己都不明白写作的真谛和技巧,用想当然的方法辅导孩子,越俎代庖,包办代替:写前帮助确定写作内容、思路、结构,给孩子定调、搭框架,写作过程中蹲守纠偏,写后评点修改,一改再改三改。为求每一篇都成精品,不顾孩子的兴趣点和认识水平,强加家长自己的意愿,表达家长的想法,逼小孩子说大人话,假、大、空。典型的重写作结果不重写作感受,用一篇篇的“精品”毁掉孩子对写作的兴趣。且大到主题、内容,小到遣词造句,辅导得过于精细,反而让孩子无从伸展。在孩子心中,形成了先听辅导再动笔的思维定势。这已经完全不是“辅”了,喧宾夺主,用“指导”二字可能更适合些。如此的作文辅导,抢夺了孩子创作的机会,扼杀了写作的自主性,使孩子只是写的工具,能孕育出创造能力吗?

笔者曾与多位语文老师交谈,结合自己的从教经历,发现,每次学生交不同的作文类练习都有这样的怪现象,按作文质量来排列,由优到劣分别为:布置回家去完成的作文――周记――当堂进行的结合教材课文的小练笔――测试考试卷中的作文。这充分说明:家长的辅导只是输血,没有帮助孩子形成造血功能,甚至是毁坏了他们的造血功能。

三、教材选择的误区

(1)唯课本是上

当下,很多教师和家长把语文课本奉为语文学习的圣经,把课文当做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掰开揉碎地讲解、分析,一句句、一段段➳,甚至整篇整篇地进行背诵、仿写,在无关紧要的文字上喋喋不休,浪费了过多的光阴。而真正有营养的经典作品却被斥为“闲书”。家长、老师联合起来,围追堵截。 中国语文课本的内容,基本是选文。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版本。不光不同时期课本中的选文不同,即便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版本也不同。一篇文章,今天被选入教材,明天可能又被筛出去了。从选文本身来说,平庸之作很多,有些作品,不论是思想性、趣味性还是文字的精致性,都算不得是上乘之作。

陶行知早就批评过:“中国的教科书,不但没有把最好的文字收进去,并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课教几个字,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我们读《水浒》《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一类的小说时,读了第一节便想读第二节,甚至从早晨读到晚上,从夜晚读到天亮,要把它一口气看完才觉得痛快。以零碎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没有这种分量。”他认为这种教科书是“没有维它命的菜蔬”和“上等白米”,“吃了叫人害脚气病,寸步难行”。陶先生还说:“有人说,中国文人是蛀书虫。可是教科书连培养蛀书虫的力量也没有。蛀书虫为什么蛀书,因为书中有好吃的东西,使它吃了又要吃。吃教科书如同吃蜡,吃了一回,再不想吃第二回。”可悲的是,老先生七八十年前批判过的现象并未有所改善,反而愈演愈烈。

(2)崇尚写作指南

常见的是不停地买“名家指导写作”、“优秀作文选”等,要求孩子熟读背诵模仿。笔者曾经留意过湖北省出版城的中小学辅导区,凡是有了作文的年级,摊位上一半以上是各种作文选,作文名家指导类的书。

作文选上面的ฌ文章确实也都还算是字通文顺,在同龄人中,这就算是佳作了。但它们再好,也不过是些学生的习作,既不能在语言词汇上增加孩子的储备,也不能以丰富的生活阅历拓展孩子的视野,更不能在思想上引导孩子向深邃睿智方向发展。

至于“名家指导写作”之类的书,那些东西,都是用来掏天真家长的腰包的。鲁迅在他的《不应该那么写》中曾经说过:“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好像没有效,从‘小说作法’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到过。……因为创作是并没有什么秘诀,能够交头接耳,一句话就传授给别一个的。倘不然,只要有这秘诀,就真可以登广告,收学费,开一个三天包成文豪学校了。以中国之大,或者也许会有罢,但是,这其实是骗子。”

四、时间地点的误区

大部分家庭的写作指导是在学校的写作训练开始以后,是配合学校的写作作业而进行的辅助性或巩固性的指导。大多发生在孩子面对某一篇作文的写作任务时,发生在书桌前。

这与之前提到过的片面重视写作技巧的指导的错误认识有关。正是因为家长们把写作技巧的指导当作写作指导的全部,才会产生这样的只在书桌前进行的,一切围绕某一篇具体的作文而进行的指导。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正如指导跳远不能仅仅指导跳的技巧,还必须加强体能训练,训练心理素质,写作指导当然也是一个综合的、多方面工作。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和习惯显然不是写作文时在书桌前临阵磨枪可以指导起来的,也显然不是写作技巧可以一力替代的。

因此,家庭写作辅导应该是散布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时段的,应该是随时随地的。

风声雨声读书声让他们声声都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他们事事都关心。多把孩子领到大自然中,让他们真切地感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更替的大自然法则;多提供一些好的书籍,让他们更高效地拓宽视野、提升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努力营造畅所欲言的沟通氛围,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表达所思所想……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