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市场服务于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初探
【摘要】 小微企业融资难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当前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小微企业的生存更是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结合目前我国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状况,就其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小微企业融资提出有关政策建议,从而探讨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破解之道。
【关键词】 小微企业 融资 新三板
一、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企业外部原因
第二,缺乏专门为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大多数是针☒对国有大ม型企业或私人大型企业开展融资服务。而专门针对小微企业开展融资服务的融资金融机构却得不到建立和发展。我国早期建立的国有银行,基本上是与国有企业为主的经济匹配形式,没有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银行机构。尽管时下不少金融机构提出小微企业扶持政策,但基本落入“♡雷声大、雨点小”的俗套,而阿里金融等网络金融服务对小微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但由于规模偏小且融资成本高(年化16%以上),对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相对有限。
第三,缺乏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以稳健为主。而小微企业本身的经济实力弱,其经营具有高风险、高利润的特点。这一特点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准则不相符,造成国有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普遍存在偏见,不愿意贷款给小微企业。除此之外,银行面向小微企业的信贷所需的成本远远高于面向大型企业的信贷所需成本。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小微企业贷款数额较低,但其贷款所需的程序和经营环节则是不可或缺的。商业银行在贷款方面偏好于大中企业,对小微企业不够重视;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条件设定过高,过高的贷款准入门槛让不少小微企业望而却步;银行创新不足、产品单一,缺乏适合小微企业的融资平台和信贷产品。根据测算,银行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管理需求的成本,平均要比针对大型贷款高出5倍左右,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银行更倾向做大型企业的业务。而小微企业普遍存在坏账过多、还贷能力偏弱的特点,这就造成银行为保证自己信贷在未来能够收回,而选择那些还贷能力较强的企业从而减少对小微企业的信贷。
第四,缺乏必不可少的担保机构。小微企业本身经济实力弱,信用等级偏低,如果需要筹集资金,往往需要足够的外部增信,即担保。然而,服务于小微企业的担保机构数量偏少,导致多数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获得担保支持,或者担保成本过高而令小微企业难以承受。
ถ2、企业内部原因
第一,治理结构不规范。我国小微企业的资金渠道来源各异、成分相对复杂、企业存在不同的创立出发点,多数小微企业的发展缺乏明确目标,使银行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顾虑。例如:某些没有自己品牌的企业,畅销什么就生产什么,甚至仿冒其它企业的产品。市场一旦发生变化,将有很大的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又如某些个体和私营企业,最初开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家庭生活状况或者临时就业,因此大多数属于家庭式管理,待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开始暴露各种矛盾,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发展;还有某些急于投入生产技术人员发明的新产品或新技术,在缺乏管理技术和资金的情况下与他人盲目合作,一旦发生矛盾,企业的发展就遇到极大的瓶颈,无法生存下去。这些都会对小微企业得到银行的支持起阻碍作用。
第二,缺乏足够的抵押资产。小微企业普遍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资产负债率较高,缺乏愿意为其担保的机构,造成大多数小微企业不符合银行贷款规章制度的要求。例如:以IT企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净资产偏低,而人力资源偏高,软件无法作为抵押资产,所以在贷款时,难以获取款项。
第三,信用等级低下,小微企业信用体系不完善。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偏弱再加上缺乏外部增信等原因,导致其信用等级低下。事实上,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应当有其独特性以反映小微企业的独特属性。目前,全国有部分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开始建立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平台,以服务融资为重点,制定信用小微企业优先享受的政策框架,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但是,这一举措尚属个例,尚未覆盖全国大多数行政区域,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平台建设刚刚启程。
二、新三板服务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建议
1、向全国扩容,辐射所有小微企业
走向全国是新三板发展的当务之急。如果将观察的时间窗口拉长至2006年,可以发现,新三板迟迟走不出北京中关村的原因在于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难以实现均衡。中央试图发展全国化场外市场,实行统一监管,而地方政府出于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的谋划,有意建立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这一博弈过程较为漫长,直至2012年上半年才获得较完美的结果:中央推广全国化新三板建设,地方以省为单位建立区域性股权市场。
由于场外市场的目标群体是中小微企业,因此,不宜设置过高的门槛,甚至应当取消门槛,让更多的小微企业“触手可及”,而非设置“玻璃门”。客观而言,新三板不设置财务门槛完全可行。一方面,对单个企业而言,新三板融资的规模偏小,而挂牌的隐性成本较高,如果不是对未来有较为乐观的估计、对企业做大有较为充分的信心,一般的小微企业也不太乐于去新三板挂牌。因此,新三板挂牌企业诚信度较高。自2006年启动以来,仅一家企业因连续亏损被处以“ST”。另一方面,新三板企业的融资主要方式是定向增发,只有企业资质确实较好的企业才能获得投资者的青睐,而资质差的企业自然长期无人眷顾。这种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之下,社会资本能够较好地做到优化配置,即便出现投资失误,也不致于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即风险可控。
3、地方政府出台奖励政策、降低小微企业挂牌成本
目前,大多数国家级高新区出台了挂牌新三板的奖励政策,奖励金额从70万元到290万元不等,大致能否覆盖新三板挂牌的费用。不过,除国家级高新区外,很少有地方政府行政部门为企业挂牌新三板提供财政补贴。随着新三板全国扩容的推进,众多非高新区注册的企业面临选择:那么放弃挂牌,要么将注册地搬迁至高新区内。从发展本地经济的角度出发,给予拟挂牌企业约150万元的补贴在经济上是可行的,不仅有利于企业做大从而增加税收,而且可以避免优秀企业的外迁。
4、提高新三板流动性,为挂牌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新三板的流动性一直被市场诟病。数据上看,2012年新三板交易量仅5.84亿元,不足沪市5分钟的成交量。更进一步观察,超过半数的挂牌企业全年无一笔交易,即便是发生交易的公司中,绝大多数交易额全年在100万元以内。流动性的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新三板进一步发展的核心障碍。
企业挂牌新三板的目的就在于借助资本市场打通融资渠道,但就时下而言,新三板的融资功能并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原因既有前述的非主流市场受关注度低,更有新三板缺乏流动性,挂牌企业难以实现价格发现功能。也正因为缺乏流动性,投资者在参与定向增发之时,不可避免地要掂量退出的问题。
不过,新三板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也正在通过制度设计而加以解决。首先,允许股东人数超过200人;其次,包括做市商和竞价的新交易制度正在酝酿中,有望今年年内出台。
当然,这些措施可能还不足以全面释放新三板的流动性。比如,政策上规定,自然人参与新三板投资的门槛是要求个人资本市场资产余额不低于300万元,这直接将大多数投资者挡在了门外。对此,建议管理层在发展与稳定之间倾向于发展,降低投资门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活跃市场。